('
后一种可能性更大。虽然周瑜不幸亡故了,但东吴在荆南依然保持着常备四万人的兵力,再加上江夏的三万人,移居巴丘的朱然水军和屯驻夏口的张承水军……总兵力超过了十万人。这些势力如果不清楚掉的话,你诸葛亮敢安心的东进进攻兖州么?!双方的分歧点就在这里,可以说各有道理,但以目前大汉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两线作战如果都是打防守战,还能有点胜算,但要打进攻战,底气还是不足。所以,要么是全力东进,要么是全力南征,只能选择一样。而更要命的是……这次大汉的四大谋臣,还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了谁。一时间还真的有点僵持住了。诸葛亮认为东吴方面现在忙于整理内政,虽然屯兵在外,但应该不会主动出击……而且就算要进攻江陵的话,现在周瑜已亡,陆逊要坐镇淮南,就以朱然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对江陵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再一个,要进攻荆南的话,水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如今江陵水军的能力,想要在长江上夺下控制权,依然还是非常的困难的。倒不如采取主动防御的策略,在江陵留下王基和三万步卒和两万水军防守,剩下的士卒全部抽调北上,由张溪率领,进攻颍川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再三强调,大汉国贼,终究是曹魏,那是篡汉自立的政权,进攻曹魏有法理因素加成。东吴虽然现在也算敌国,而且东吴君臣的做法确实让人非常的恶心,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仇恨,进攻东吴的话,在舆论和法理立场上,并没有太多的加成。如今大汉即将三兴,很多事情都要讲究师出有名,不能随便编个借口就糊弄过去了,行事要有王者之道。张溪当然讲不出这么多的大道理出来,可是呢,张溪认为,大汉迁都时间太短了,就算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可到底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现在尚未可知。秦朗屯兵河东郡,司马师屯兵河内郡,这可都是实在的军事势力,一旦诸葛亮选择东进兖州,这些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必然渡河威胁洛阳。而颍川郡也不好打。陈泰虽然不足为虑,但郭淮到底是天下名将,如今虽然落魄,但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可以守住颍川。因此,张溪认为,在彻底扫清河东,河内郡的威胁,有足够的把握攻下颍川郡之前,进攻兖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再一个,你别看现在曹魏方面招募兵马,弄得动静很大,那不过是通过“议罪钱”支撑起来的临时效果而已,并不是真的通过了什么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而且这个“议罪钱”的利弊,你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当初你还写信给我吐槽过这个事情,说曹魏为了一时之利,连长久的吏治都不要了……那你何不把时间放长久一些,坐观曹魏一步步的彻底堕落下去呢?!相反,东吴这边,至少从目前来看,他们的发展势头很稳定,在得到了荆南四郡后,也算是控制住了一半的长江天险,势力越发稳固了。而孙权现在忙着在稳定内部统治,敲打淮泗集团和江东世家,一旦让他彻底把国内捏合完成的话,对付起来也会困难的多。是,孙权可能心无大志,只想闭守一方,但咱们大汉可是立志要横扫天下的,双方早晚还是要一战的。因此吧……还是长安方面暂且防守,兴兵南征来的好一点。第1046章 南征这次的会议,持续讨论了快半个月的时间,但互相之间争议激烈,谁也不能说服谁,迟迟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为此,小胖子刘禅都有些着急了。这是大汉迁都长安以后的第一战,一定要打出威风和成绩出来,小胖子这点政治觉悟还是有的。因此,就算小胖子再贪玩,对于这场战略会议的走向,还是很关心的。甚至,在小胖子周围的小圈子里,也都在讨论,到底应该是南下还是东征。虽然他们说了不算,但架不住他们都有这个觉悟,聚在一起讨论一下还是可以的。这个小圈子里,包括了姜维,文钦,毌丘俭,陈祗,霍弋,傅佥等人……自从小胖子迁都长安后,陈祗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手段,居然很得刘禅的喜爱,都混进这个小决策层去了。不论是身在洛阳的诸葛亮,还是坐镇长安的庞统,对此好像都没有什么意外的样子。毕竟,这个时空的陈祗,确实没有让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陈祗名门望族出身,能俯的下身子去南中那种地方做事,也能在关键时刻领兵出战,本身才能也非常出众,又是从张溪的手底下混出来的……最后这条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毕竟,能在张溪手下任职的人,虽然能力高低有所不同,但肯定都是有才之人。再者说了,不管是刘备留给刘禅的班底,还是诸葛亮给刘禅安排的辅佐,武将确实是太多了一点,有个陈祗这样的纯粹文官帮助刘禅更好的理解朝政,对诸葛亮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就这样,陈祗靠着自己的本事和诸葛亮的默认,混进了刘禅的小圈子,并且以自己的高情商,混的是风生水起。这帮人凑在一起讨论,到底是南征还是东进,只有陈祗及时的提醒刘禅,这种时候,是刘禅刷威望的好时候。尽可能的参与到这种国策的制定中去,从一个旁观者尽量的成为一个决策参与者,对刘禅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将来国策如果成了,那至少可以说是天子的英明领导,但万一国策不成功,那也是诸葛亮等人背锅。至于刘禅的加入,会不会因此影响到国策的决定……好吧,这点连小胖子自己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以诸葛亮等人的精明和谋略,他们制定出来的国策,肯定是详细经过讨论验证的,而刘禅即使意见和国策结果相反,诸葛亮等人也只会劝说刘禅变更自己的主意,而不会按照刘禅的意思去做的。看上去,这好像是不怎么尊重皇权的意思,要是换个小心眼的皇帝肯定会记恨在心……但刘禅不会。刘禅这个人吧,虽然不是一个明主,但是,他也有他的优点……他非常的有自知之明啊。如果连相父他们制定的决策都出现了问题的话,那么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制定国策的话,肯定会出更大的问题。别人也许会担心皇权旁落的问题,但刘禅是真的不会有这种感觉。就这样,刘禅接受了陈祗的建议,三天两头的派人去询问诸葛亮这个事情的进程,甚至有时候还会亲自去丞相府,旁听讨论的过程……一副非常关心国策制定的架势。对内,其实诸葛亮和张溪等人都知道,刘禅来了,不过是只听,不说话。但对外,在其他朝臣的眼里,诸葛亮等人就是在刘禅的主持下,讨论着国策的制定……这至少是一个勤政的主君。这么一来,让关中乃至中原地区,第一次听到这位季汉天子传闻的人,对小胖子,都有了相当不错的印象和评价。小胖子的名声是提高了不少,也显得相当的有存在感了……可小胖子有点撑不住了。他本身就不是多么的有能力的主君,同时吧,也是一个挺爱玩的主君,你让他耐着性子听诸葛亮,张溪,庞统,徐庶等人一讨论就讨论一天……这是受罪啊。所以嘛,小胖子私下里也是经常询问自家相父……总这么吵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这种事关国策的事情,还是早点决定下来比较好。有了皇帝的发话,诸葛亮等人再次经过一番商讨和妥协之后,最终决定——南征。原因,有好多好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东吴属于软柿子的,好捏。曹魏到底是底蕴丰富,如今又是在大肆招兵买马,一旦开战,到底会有多少援军抵达兖州,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有把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