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情况下,陈群向曹叡提出了第一个建议人选——汝南太守,郭淮。真要论起如今大魏朝中,有统帅三军能力,可以跟诸葛亮,张溪等人掰掰腕子的人,大概就只有司马懿,郭淮,曹真三个人了。司马懿如今新败,刚刚丢了洛阳,在虎牢关据守,你再让他节制并州郡兵,遥控指挥河东防御,显然不现实。再说曹叡也不乐意啊……现在曹叡一听到司马懿的名字就觉得心烦,当初对他的希望有多大,现在的失望就有多大。曹真就更不用说了,经过这次快速平定公孙渊的叛乱后,曹叡对这个族叔的能力又有了信任,交给他去做也放心。但问题是,先不说曹真没回来呢,就算回了邺城,他也需要领兵南下支援虎牢关,主持守卫兖州,他也脱不开身。那么,就只有郭淮可以调用了。至于郭淮手里的汝南三县……跟整个中原比起来,那三个县的得失,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大不了,把那三县的守军都调到许昌去,或者让陈泰兼顾三县防御,都可以。反正以陈群看来,这会儿最大的威胁是蜀贼,东吴那边,也不是不能争取合作的对象,这三个县,就算丢了也权当是争取合作的代价了。因此,陈群想曹叡推荐了郭淮,调郭淮北上,率领并州郡兵守卫河东。这其实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郭淮的能力,就是诸葛亮遇到了,也得头疼半天的……但奈何,曹叡不这么认为。这个郭淮吧,能力是有的,但这些年的战绩,实在是让人提不起信心来。而且,根据朝中众臣的普遍共识,郭淮的能力,并不比司马懿强,甚至是,司马懿的名声,要比郭淮大得多……没办法,这些年郭淮总打败仗,相反,司马懿确实表现的更好,朝中群臣们就算想替郭淮吹嘘,都吹不起来。总而言之吧,曹叡虽然也知道郭淮的能力在如今的朝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问题是,郭淮对阵蜀贼的战绩实在让曹叡不敢把并州大军交给他……万一他再给浪没了呢?!陈群一看曹叡对郭淮这个最合适的人选居然还有所犹豫,顿时也知道,天子并没有要启用郭淮的想法。那就推荐第二个人吧。故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夏侯霸,被陈群举荐了出来。一方面,夏侯霸也算是宗室将领了,在信任度上,天生有优势。另一方面,夏侯霸确实是夏侯渊诸子中,军略能力最强的人。当然,陈群之所以会推荐夏侯霸,也跟夏侯和在这次洛阳攻防战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夏侯和最终还是跟随着司马兄弟一起撤到了河内郡,而他在这次作战中的表现,司马师不仅如实记录了下来,而且还稍微美化了一下,送到了司马懿哪里,最后由司马懿随着自己的请罪战报一起,送到了邺城。司马师和司马懿故意美化夏侯和的表现和作用,其实也是没办法,谁让他们父子没有守住洛阳呢。司马懿用脚后跟想都知道,这次自己丢失洛阳,天子肯定要问责,而这时候卖一个人情给夏侯和,也是希望夏侯渊一脉能在关键的时候领这个情,帮着自己在天子面前开脱一下……这父子俩抱的就是这么一个心思。可陈群没想那么多,他看到战报后,发现整个洛阳战役,虽然夏侯和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但至少公忠体国,同时也识时务……夏侯渊的第七子,一直没啥名气的夏侯和都这样了,一直以善军略而名声在外的夏侯霸,应该能力也不能差到哪里去吧?!既然天子不信任外姓将领,那这次推荐一个宗族将领,总可以了吧?!第970章 曹叡的郁闷曹叡最终也没有采纳陈群的建议,启用夏侯霸。原因很简单,虽然夏侯霸是宗室将领,虽然夏侯霸也有善于军略的名声在外,但,他也有个致命的缺点——没有战阵经验。现在的曹叡,经过对司马懿父子的失望后,对那些所谓的名声,已经不怎么信任了。尤其是那种明明没有上过战场,却被吹嘘为懂军略,识军务的人,曹叡现在一听到,就先抱有三分警惕。当初这帮世家大族也是这么吹嘘司马懿父子的,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司马十龙”,结果呢,朕的洛阳怎么就没了?!在曹叡看来,夏侯霸能用,但也仅限于随军出征,去战场上检验一下自己能力的含金量,让他作为一军主帅,曹叡是真的不放心。因此,曹叡提出了自己的人选——骁骑将军,秦朗。秦朗虽然也军阵经验不多,只是经历了那次反攻关中的作战,而且那次作战,还是以大魏惨败而归结束的。但是吧,不管是郭淮,还是曹真,事后对秦朗的表现都大加赞赏,说他为人谦逊,领兵有方,应变得宜,是个不错的将才。再加上,秦朗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在那次反攻关中的作战中,有战功的人……秦朗曾经击破了蜀贼留下的断后部队,击杀了蜀将句扶。这是一个曹叡能够信任,同时也确实有一线领兵作战经验的人。虽然作为大军统帅,他暂时可能还有点资历不足,但曹叡不管怎么看,都是比夏侯霸更加合适的人选。陈群一看这架势,自己也别推荐了……天子都认为秦朗可以,那自己还废什么话啊。再一个,秦朗虽然资历不如郭淮,但确实比夏侯霸要强,而且从上次反攻关中的战事表现来看,秦朗也不是那种独断专行的人,他能放的下架子,也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让秦朗领兵南下,守卫河东,同时又有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帮忙出谋划策,同时协调跟河东世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不大。河东,河内两郡的防务,虽然说军事风险也有,但最重要的,恐怕还得是政治交锋。秦朗作为天子亲信,代表天子的态度,他去出镇河东,政治价值远高于军事价值……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陈群来回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秦朗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那就这么办吧。君臣达成了共识,陈群就开始去着手调兵遣将的事情了,而曹叡,现在也在着急的等待着曹真的回军……南下去支援虎牢关,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曹叡是真的对司马懿不放心了,哪怕曹叡明知道虎牢关的坚固,但司马懿守在那里,曹叡真担心哪天会落得跟洛阳一样的下场。因此,曹叡急需曹真尽快回到邺城,然后南下,去接替司马懿指挥虎牢关防御,守住河南通往兖州的门户。而曹真,也没让曹叡等太久,二月中旬的时候,曹真领兵回到了邺城,但,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面见天子。不是曹真有啥特别的想法了,单纯只是曹真现在已经无法直接进宫去面见天子了。曹真病了,而且已经病了半个月了。这个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伤寒。这年月的伤寒,小一点的,靠着自身的免疫力扛过来,也就没事儿了,但大一点的,一旦伤寒入肺,那就等于是要去鬼门关走一遭了。而曹真领兵出征去平定辽东的时候,偏偏又是冬天……冬天的东三省是个什么状态,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更别说曹真还是领军作战的状态,行军过程中,就算是一军主帅,他能收获的保暖措施也有限。而真要说起来,曹真也是有点倒霉。领兵到了辽东,前一个月的对峙,中间一个月的决战,曹真都挺过来了,偏偏在回军的路途中,走到幽州了,天气也开始回暖了……曹真感染了风寒。一开始还是小症状,没啥大不了的,曹真也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要紧,南下支援洛阳才是要紧的事情……当时就没管。可等领军走到界桥附近,距离邺城只有两百多里地了,曹真直接病倒了。而这,就是为什么曹真一直到二月中旬才领兵回到邺城,比自己原定的计划要晚了半个月的原因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