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页(1 / 1)

('

这大概是张溪能了解到的,对曹叡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定庙号的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但问题是,张溪依稀记得,这事儿应该是发生在大魏景初年间的事情……可如今即使按照曹魏的纪年法,也不过是太和四年而已,差着好几年呢。

所以……为什么曹叡会在这个时候,突然的就宣布了自己的庙号?!

如果张溪以前看过的这个文章分析的是对的话,那曹叡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开始为了他死后的事情做打算了?!

从这个角度去推演的话……难道曹叡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已经有病重驾崩的嫌疑了?!

一想到这里,张溪当时就坐不住了。

诸葛亮不讲忌讳就不讲吧,反正张溪也不是特别讲究这个……还是正事儿重要。

而诸葛亮给出的判断,其实跟张溪差不多。

诸葛亮没有张溪的上帝视角,但诸葛亮有足够的情报,以及自己出色的情报分析能力。

活人给自己定庙号,这可是严重失礼,要被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他曹叡都敢做,你要说没点问题,谁信呢。

再加上从曹魏那边传来的情报显示,曹叡在给自己定庙号的同时,他还下了一封诏书。

内容里有这一条——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

意思就是说,咱们大魏国祚绵长,将来皇帝多了,太庙牌位有限,无法全部放下的话,依照礼制,是要移除出一些皇帝牌位的。

但这里面,三祖是不能动的,必须万世享受香火,而其他皇帝的牌位,根据跟当时皇帝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的原则,可以挪出去一些。

这事儿就搞笑了。

前脚曹叡刚刚给自己定了一个魏烈祖的庙号,跟太祖曹操,世祖曹丕凑一起,正好是三祖。后脚他就下了这么一个诏书,给后世子孙制定了规矩……这不就是典型的在给自己的后世做安排了嘛。

可问题是,曹叡如今才二十多岁,他还年轻,正常来说,他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生儿子,根本不用考虑这么复杂的事情。

再结合北地流传的,曹叡的子嗣大多早夭的传闻……就很容易让人解读出一些信息来。

要么,曹叡是对自己生儿子已经绝望了,所以才定下这么一条规矩。

要么,曹叡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让他无法确定他还有没有时间能生出儿子来的地步了,所以他才定下这么一条规矩。

显然,第一条的可能性不大……曹叡以前也生过儿子,只是没养大而已。

在这个时代,婴儿夭折率一直都不算低,哪怕是皇帝的子嗣,婴儿夭折也是常有的事情……但这个事情至少证明,曹叡是能生儿子的。

所以,曹叡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情况下,就对自己的子嗣不抱希望的话,那就只有第二种可能了。

曹叡,可能真的身染重病,身体已经不行了。

而曹叡一旦身染重病,甚至倒霉一点,直接挂了的话……北伐的大好良机已经到了啊!!

再继续这么磨磨蹭蹭下去,等到曹魏那边完成政权过渡,重新进入稳定期的话,那一切可就太晚了。

所以嘛,诸葛亮再次希望得到张溪的支持,上表朝廷,请求北伐。

而到了这个地步,张溪也没办法再推脱了,他只能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荆州这地方,四战之地,又要北伐,又要防备东吴,实在是太难了。

尤其是现在,荆南四郡不在自己手里,江夏这个地方还蹲着一个阴险狡诈的周瑜……你确定北上伐魏,真的不会引发东吴偷袭身后?!

再一个,曹魏那边得知天子病重的话,以司马懿的见解和能力,他又怎么会不对大汉加强提防……这个时候进兵,会不会正中司马懿的奸计?!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张溪觉得吧,如果曹叡真的病重,甚至是直接短寿驾崩了,那曹魏那边,可就热闹了。

当然,张溪没指望曹魏发生什么类似“高平陵之变”的事情,至少在短期内,这是不可能的。

这会儿的情况,跟历史上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就算这会儿曹叡真的挂了,也轮不到曹爽这个眼高手低的玩意儿掌权,他老爹曹真还活的好好的呢。

别说曹真,就是曹休,夏侯尚这些宗室还在,司马懿这老狐狸都未必敢直接发动政变夺权。

张溪是考虑到曹叡的年纪才二十多,曹魏现在也不过经历了三代人,如果要考虑继承人的话,从曹操一脉中去寻找继任者,小一辈的大多才十岁左右,同辈人的话,曹叡又不可能放心。

所以,这时候曹叡如果驾崩的话,曹魏极有可能进入主少国疑的地步。

而在这个乱世,一旦进入主少国疑的情况,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能压制朝政,自己内部就能因为争权夺利而打起来。

甚至,乐观一点估计的话,说不定四分五裂,互相攻伐都有可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来的?!

那还是一个大一统了十几年的政权呢,说乱就乱了,你又怎么知道,曹真,曹休,夏侯尚这些掌握实际兵权的宗室将领,真的会死心塌地的为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效命?!

好吧,就算他们看在曹氏宗族的情谊上愿意效命,但各地的镇守们呢?!

并州的毕轨,幽州的田豫,兖州的贾逵,郭淮,司隶的司马懿……哦,别忘了还有一个辽东的公孙渊,这些人但凡有一个有异心的话,很有可能直接爆发内乱。

所以,张溪觉得吧,现在其实真不用劳师动众的去讨伐曹魏,倒不如先静观其变,坐等曹魏出现动荡,然后再继续进兵讨伐。

现在,还是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东吴这边比较好。

真的,不解决东吴这个后顾之忧,即使荆州北上伐魏,也不可能用尽全力的。

张溪说了这么多,诸葛亮愣了好久,只能是叹了一口气。

张溪对江东的顾虑,诸葛亮必须承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张溪对曹魏方面的分析预测,诸葛亮必须加以反驳,不能让张溪怀有侥幸心理。

张溪有点把情况想的太好了,曹魏能在乱世里建立起来政权,不是靠着运气,而是由他自己的手段和底蕴的。

曹魏才历时三代,其中两代皇帝还都短命,有些早年跟随曹操的老臣们,可还都在呢。

有这些人压阵,指望曹魏在一夜之间陷入内乱,而且这个内乱还会动摇曹魏的根基,这实在是有些太过于天真了。

作为一方镇守将军,不能把敌军的溃败寄托在敌军内部的自乱上……如果张溪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对待曹魏的话,那只能说不会收获任何好的结果。

但鉴于张溪对于东吴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因此诸葛亮建议,等到邓芝出使东吴回来后,得知了东吴的具体态度,再考虑北伐的问题。

也就是所谓的,搁置争议。

第920章 出使归来

江陵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了下来,但依然不能算是和平,因此,张溪也不敢在长安久留。

在自己的女儿回门省亲结束之后,张溪就带着孙尚香,以及一些丫鬟仆人们一起上路,全家回江陵去。

至于在长安的府邸,那自然是不用额外处理,直接留给小暄儿当嫁妆就是了。

到了张溪这个位置,各地有几所宅院,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嘛……真算不得封建地主阶级做派的。

一路上倒也没有耽搁,顺顺利利的,一家人就回到了荆州。

带了荆州后,张溪先带着孙尚香去看望了留在襄阳,交给徐庶教导的小儿子张正,在襄阳逗留了一段时间,张溪在得知荆南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后,这才放心的启程,带着老婆一起去江陵。

至于儿子……都十几岁的人了,该学点正经本事了,索性张溪就做主,让小正儿拜徐庶为师,留在襄阳跟徐庶学本事。

倒不是张溪不想让诸葛亮来教,诸葛亮的本事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诸葛亮这个人太忙了,有事儿他忙,没事儿他找点事儿也要忙……他哪里有心思教徒弟啊。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