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至,姜维可能还需要担心,自己逗留时间过长的话,会不会被人识破自己的虚实,从而设伏夹击自己。在观察了半天,发现无机可乘后,姜维直接选择了退兵,没有硬攻公安港口。可这么无功而返,自然也没法起到调度朱然军的作用,这条策略,依然还是破产了。因此,现在的公安城,还是只能用八千士卒,正面硬刚四万多东吴军的围攻,而且这些东吴军,还有为数不少的攻城器械。谋略呢,该用的已经用了,能拖延的时间也都拖延了,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实打实的拼消耗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安城被东吴优势兵力,围攻了五天……加上一开始的准备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天的时间了。七天的进攻,东吴军付出了四千多人伤亡的代价,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守军这边,八千人也已经减员到了六千三百多人,五天伤亡了一千六百多人。这年月,守城战确实占便宜,但问题在于,八千人的守军,真的禁不起这样的消耗……再来个五天强攻的话,士卒战损到五千以下,公安城就有可能守不住了。相反,城外的东吴军就算战损一万人,朱然都撑得住。总体来说,战局,是对东吴有利的。但此时此刻,东吴军的主帅朱然,却是眉头紧锁……算算时间,汉军的第一批援军,差不多应该就快到了。而事实上,在公安港口驻扎的陆凯,已经给朱然送来了侦查战报,说是上游的宜都郡汉军有异动,陆凯向朱然请示,到底是继续坚守港口,把持水寨防御,还是主动出击,袭扰汉军宜都郡的援兵。陆凯本人是比较倾向于主动出击袭扰的。毕竟,根据前线传来的情报,宜都郡郡兵总计也不过是五千余人,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过来救援公安,能来个三千人已经不错了。而公安港口的守军,就有三千人。再一个,从宜都郡过来救援公安,一般来说都是走水路,那就免不了的要进行水战……陆凯认为,就双方水军战力而言,同等兵力下,东吴是占据优势的。所以,主动出战,其实战果会更大。朱然仔细思考了一下陆凯的建议后,还是选择了拒绝。是的,就兵力和水军战力而言,江东是占据优势的,但同样的,公安港口位于下游,而宜都郡位于上游,地利优势在宜都郡一边。水战上,除了兵卒战力外,地利优势也是一个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陆凯不能挡住宜都郡的水军,让他们重新夺回了公安港口,并且从公安港口运兵进入公安……朱然可能不一定来得及派出援兵去阻止。所以,从谨慎的角度去考虑,陆凯只要守住公安港口就可以了。没有了公安港口作为据点运兵的话,宜都郡的援兵就只能在长江沿岸寻找风浪较为平缓的区域过江,而且受限于水深问题,战船无法完全靠岸,必须要搭建浮桥才行……这样的话,时间上,对东吴是有利的。只要拖延援兵抵达的时间,朱然再加强正面进攻,并不是没有机会在援军抵达前,攻克公安。所以……守住港口,没必要冒险。朱然的选择,说不上错,陆凯也觉得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朱然必须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天内,攻克公安才行。朱然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隔天的进攻,朱然加大了攻城士卒的投入,同时也开始放开手脚,不计伤亡的强攻公安城。庞统的压力顿时大了。庞统这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被人围殴,是这么一个滋味……他以前随军出战的战役,再怎么样,也没有到这么困难的地步。但好在,公安城内不是只有一个庞统在撑着,不仅有李球,有姜维,还有……张任。在公安城守备最危险的时候,张任拖着自己的病体,在自己长子张林的搀扶下,出现在了城墙上。这大概,就是张任为了大汉,做出的最后的一次奋战了。而随着张任的出现,公安守军们似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各个士气高涨,硬生生的打退了东吴军的进攻。但……这只是第一天而已。其实庞统也知道,张任的出现,固然可以鼓舞军中士气,提升士卒的作战意志,但……这种事情是有时效性的。可以鼓舞一时士气,但明天东吴军如果还是这么猛烈的攻势,随着士卒们伤亡的增加,这种鼓舞根本支撑不了太久,士气该崩溃的时候还是会崩溃的。所以,接下来的两三天,援军能不能到,就成了这场防守战的关键。而这一点,其实庞统很担心,毕竟水路通道现在在东吴军的控制之下,宜都郡的郡兵要垮江从陆路来援,时间真不好说。为此,庞统愁的,一晚上没睡觉,在思考着,如何在现有的兵力下,守住公安城。然而……就在第二天一早,公安城北方,出现了一支打着汉军旗号的军队。第892章 提前准备当宗预带着宜都兵出现在公安城北方的时候,别说庞统,就是朱然都有点没有反应过来。围城不过第八天,宜都郡兵怎么可能现在就出现在了公安城北方?!庞统当时甚至怀疑,这支部队是东吴军队派出去假扮的,目的是搞一个里应外合,攻破公安城。但其实,朱然现在也很懵逼……汉军的援兵,来的未免也太快了。公安港口方向,一点消息都没有传来啊。朱然甚至也在怀疑,这会不会是公安守军搞的阴谋,假装援兵引诱自己出兵,然后半路伏击自己,消灭自己的有生力量?!两边都在怀疑,但最终,还是庞统先做出了应对。倒不是朱然在决断力上不行,而是庞统有先手优势。宗预既然带兵来援,肯定要先派出斥候去通知公安城内的守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庞统在见到了宗预派来的信使,验证了宗预的亲笔信和证明信物,这才在半信半疑之下,派出姜维带领五百士卒去接应宗预。原因很简单,姜维见过宗预,而且如果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东吴军队假扮的,以姜维的智谋,识破或者逃回公安的概率更大一些。姜维也是胆大,真就带着五百士卒出城去试探虚实了……万幸姜维的这份胆大没有用武之地,来的真的是宗预带领的宜都援军。而且,足足有四千人的规模。这下,终于是让庞统松了一口气了……有了援军,不管是守城战力还是士卒军心,都能有不小的提升。但庞统同样有个疑问——宗预怎么会这么快的就领兵来援了?!而这事儿吧,还得从宗预从成都调任宜都郡太守开始说起。当初制定北伐计划的时候,为了保证江陵的安全,诸葛亮和张溪都同意暂时放弃武陵和零陵两郡,调两郡兵力来拱卫江陵,同时把宗预调到宜都,策应江陵侧翼防务。这事儿,庞统是知道的,但具体操作怎么做,这就不是主管战略的庞统需要去操心的了。事实上,张溪也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认为宗预有这个能力,可以承担起特殊时期,宜都郡需要承担的任务而已,具体这个任务怎么去执行,应该是身为宜都太守宗预自己的事情。这俩是真没管这个后续。但诸葛亮管了。没办法,诸葛亮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不放心的地方太多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好。这事儿吧,张溪和庞统等人其实都劝过诸葛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怎么做好分内的事情,是主官自己的事情,做统筹工作的丞相如果连这么点小事儿都要插手的话,非要累死不可。诸葛亮其实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但是呢,他总会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考虑一件事情,而当地方主官做出来的事情不符合诸葛亮预期的进度后,他就会忍不住的直接做出指导。这是病,但诸葛亮真的忍不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