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面什么情况,曹真不会去关心,那是司马懿,贾逵两人需要去操心的事情,曹真只关心自己的反攻关中计划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让自己一雪前耻。如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兵机会,蜀贼根本不具备两线作战的能力,一旦荆州开打,蜀贼支援荆州,那么自己反攻关中的时机,就已经成熟了。这就是曹真上书给曹叡,请求出兵的真正原因。但,曹叡没有批准。一,是因为大魏反攻关中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完全做好,最重要的军粮储备都没有完全调派到位,现在出兵,最多能打个三个月,不具备长期对峙的作战能力。二,是因为身在宛城的司马懿,也给曹叡上了一封书信,表达了对吴蜀反目的担忧。在司马懿看来,吴蜀两国之间的反目,有些太突然了。是,吴主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是常事,但接连两次背刺蜀贼,蜀贼都忍下了这口气,可见对于东吴方面,蜀贼的忍让度一直很高。理由是什么,司马懿还是看的清楚的……不是蜀贼多么的大度,也不是蜀贼高层多么的白痴,纯粹是蜀贼如今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跟魏吴同时反目。再加上之前一段时间,吴蜀两国虽然一直没有正式就背盟的事情和解,但双方之间的使节来往很频繁,吴主孙权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更倾向于和蜀贼合作,而不是跟大魏联合。这种情况下,吴国突然主动发动进攻,并且在短时间内攻克了江夏郡……于理不合。再一个,上次吴国趁势发动偷袭,孙权率领优势兵力,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荆州,却依然被挡在了江夏郡南部,荆南之战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甚至差点被人反攻进长沙郡……怎么这次进攻江夏郡,这么容易就得手了?!就算领兵的人是周瑜……也不至于差出这么多去吧?!文聘在上次东吴背刺偷袭中,还能用劣势兵力拖住孙权,这次在近乎同等的兵力条件下,却让周瑜打的一路败逃,毫无还手之力?!而且最可疑的是,如此一场击溃战,传到北地之后的战报上,对战损的报告却非常的模糊和矛盾。安排在荆州和东吴的细作,传回来的情报之差,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东吴方面的细作传来情报,说是这次击溃了江夏水军两万余人,焚毁荆州战船三百余艘,可荆州的细作却表示,文聘虽然败了,但却带着三万江夏兵,并蒙冲,走轲两百余艘退往襄阳,兵力和战船的损失都不大。因此,司马懿建议,在没有弄清楚这些情报的真假前,最好不要对吴蜀两国交兵有太大的反应。如果是假的,按兵不动,以我为主,也不会让大魏有什么损失。即使是真的,坐观两国死斗,大魏再择机做出反应,对大魏也是最有利的选择。曹叡觉得吧,司马懿说的有道理……此人虽然有私心,但战略眼光确实出色,难怪先帝对他如此重用。但是呢,曹真的疏奏,曹叡又不好直接回绝。因此,曹叡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曹真,向曹真解释了司马懿的顾虑,并且希望曹真能稍微等等,见机行事。曹真接到曹叡的私信,倒也没觉得什么,但等看完了这封信的内容后,曹真是真的生气了。又是这个该死的司马懿!!!当初廷议的时候,这个司马懿就对自己的反攻关中计划横加阻扰,最后在看到大势已成,这才就坡下驴,装模做样的同意了。别以为曹真不明白这个老小子到底是安了什么心。这老小子坐镇南阳,统领荆,豫二州事,如今荆州起战火,他自然愿意坐山观虎斗,到了蜀吴两家打的两败俱伤了,他再从宛城出兵弄好处。不说收复整个荆州吧,打到襄阳城下,甚至直接收复襄阳,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他司马懿立下收复旧土的功勋不说,为了收复关中准备的粮草,可能也会被这个老小子趁机占用。自己还靠什么去收复关中?!为此,曹真立刻写信,上奏天子,揭露了司马懿的整个阴谋,同时请天子认真考虑,到底是反攻荆州,还是反攻关中。反攻关中的计划可是已经开始准备了三个月了,各项措施都是围绕着反攻关中在做准备的。而反攻荆州,不过是临时起意,他司马懿再能,也不见的能突破襄樊防御体系……真要放弃一个已经执行到一半的战略,转而去赌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战略么?!曹真本以为,自己的书信送到洛阳后,曹叡会很轻易的做出选择的。但曹真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等了十天,一直没有等到曹叡的回复。这不科学,从函谷关到洛阳,一来一回也不过是七八天的时间,如果是快马加急,六天一个来回都有可能……军情大事,曹叡十天没给曹真回信,基本就意味着,不愿意给曹真回信了。这也就代表着,曹叡在曹真和司马懿之间,做出了选择。但这是曹真不能接受的。因此,曹真一咬牙,仗着自己姓曹,也仗着自己有持节总督雍凉的权利,下令给郭淮,王昶。出兵,反攻关中!!!第770章 擅自出兵是的,曹真是擅自出兵的。甚至曹真是在领兵出了潼关后,才再次上书给曹叡,告知大魏天子自己出兵反攻关中的行为。实话实说,曹叡接到这份疏奏的时候,是真的又气又急!!!无诏调兵出征,他怎么敢!!!!曹叡登基才三年,本就是威信不著的时候,如今曹真作为宗族将领,居然做出这种可以称之为“谋逆”的事情来,曹叡要是不气,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但曹叡这个人,政治智商真不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那个老爹都要高一点……他知道,这时候追究曹真的叛逆之举,搞不好真的能把曹真给逼反了。曹真姓曹,这个姓,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宗族将领,必然天生护卫大魏朝廷,大魏朝廷不在了,这些宗族将领的荣华富贵也会受到影响。但坏处在于,宗族将领,护卫朝廷却不一定会护卫天子……武皇帝子嗣那么多,也不是一定要曹叡来当这个天子。尤其是曹真这种历经两朝,又有军权,又有辅政大臣身份的特殊宗室将领,曹叡还真的不敢直接下诏问罪。再加上曹真从军二十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在朝中,曹真的亲信党羽也不少,真要把曹真逼反了,朝廷动荡,对曹叡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即使是曹叡的心腹秦朗,也劝说曹魏,需要从大局出发,重新考虑这个事情。尤其是秦朗提醒曹叡……严格说起来,曹真还不能完全算是无诏出兵。早在太和三年的春季,当朝议决定了反攻关中的大策略之后,曹叡拜曹真为大将军,并且赐予了假节之权,让曹真主持整个反攻策略的进行。曹真是大将军,本身就有调动天下兵马的权利,而有了假节之权,他什么时候选择出兵,都是可以的,并不需要特别上奏朝廷。曹叡要以无诏出兵为理由治罪曹真,从情理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从法理上讲,是站不住脚的。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曹叡为了显示对曹真的信重,同时也是为了收拢朝中老臣的心,曹叡还在朝议上,对曹真说过类似于“西北之事,决之于将军”的话,满朝文武可都听到了。曹真真要拿这个说事儿,说“战机不可失”之类的话,曹叡最多也只能象征性的惩罚一下曹真,不可能做的太过的。秦朗这么一提醒,曹叡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事儿……后悔的肠子都快青了。眼看曹叡已经慢慢的消气,从愤怒转为后悔了,秦朗这才继续委婉的劝说曹叡。曹真出兵都已经出了,不说追不回来,就算能追回来,也不好追了……会影响军心士气的。倒不如想想办法,该如何应对,保证曹真的大军后勤,不要让曹真大军遇到什么闪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