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吧……在周瑜看来,其实孙权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蜀汉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要求东吴出兵,分散曹魏方面的注意力,分曹魏之兵。另一个,则是可以安心的抽调荆州之兵北上进攻宛城,配合关中两路夹击。而东吴方面的忌讳也是两个,一个是不能明面上蜀汉结盟配合,毕竟来回背盟的影响实在不好。另一个,就是不想付出太多的代价就收回江夏,为全据长江提供保障。双方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其实严格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周瑜思考了好一会儿,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了自己建议。明面结盟不行,但并不是不能私下达成默契。至于理由嘛,周瑜也想好了——用兵用奇。一旦两家明面结盟了,即使不做大肆宣扬,身在洛阳的曹叡得到这个情报,也不会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到了那个时候,曹魏必然会加强对东吴的防备,东吴再出兵北上进攻,能取得效果也不会太大,更别说牵制住一部分曹魏兵力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不结盟,私下达成协议既可……你蜀汉要是信的过我东吴呢,咱们就开干,信不过呢,就当没这回事儿。反正急着北伐的,又不是我东吴。而一旦蜀汉愿意接受这第一步,那么之后就可以跟蜀汉私下商议,先交割江夏郡作为酬劳,然后江东再出兵北上。至于“交割”的办法,周瑜也想好了。反正两家如今只是休战,并不是停战,因此这时候东吴完全可以找借口驱逐邓芝,做出两家闹翻的假象。然后东吴派水军进攻江夏,而那个时候,江夏的文聘完全可以顺着汉水,带领江夏郡兵和水军退往襄阳,做出战败撤退的架势。这么一来,不仅东吴就可以顺势接收江夏郡,而文聘领兵退往襄阳,也不会引起曹魏方面的注意,这样等于是帮蜀汉方面在襄阳集中兵力,提供了掩护。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旦孙刘再次交战,曹魏必然会选择坐山观虎斗,对襄阳方面的蜀军的防备也会降低一些。到了那个时候,荆州蜀军突然北上进攻宛城,也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至于东吴方面的出兵,同样也能受益于此。曹魏不太可能预料到吴蜀两家在荆州的争斗只是在演戏,他们也不会相信东吴有两线作战的能力……因此,当这场大戏开演后,周瑜建议孙权可以在东线发动进攻,出淮南,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周瑜连目标都想好了——曹休控制的汝南。彭城的贾逵谋略出色,为人谨慎,实在很难寻找突破口……但汝南的曹休就不一样了。曹休能力确实不差,但此人过于燥进,只要给出的理由合适,他哪怕明知道有诈,也有可能硬着头皮往里跳,就为了赌一把自己能赢……这是东吴可以利用的一点。而如果东吴能顺利的出淮南,进入豫州,甚至攻下汝南,再配合下邳的陆逊,广陵的徐盛……兖州,甚至许昌都唾手可得。到了那个时候,东吴就能直接打通通往洛阳的通道,到底是谁先占据中原,也未可知。这就是周瑜在短时间呢,能给孙权想到的,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做法。实话实说,这种战略,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但……难度也非常的大。反正张昭听完后第一时间就觉得这不可能。首先第一条就过不去——蜀汉又不傻,咱们都连着背盟两次了,你凭什么要求蜀汉相信咱们私下的一些承诺?!就不怕咱们借着演戏的机会,真的从江夏进兵,夺取江陵,乃至整个荆州?!这种险,哪怕是真盟友都不一定敢冒,更别说咱们和蜀汉,撑死只能算是面和心不和的临时合作伙伴了。再一个,曹魏也不是没有能人了,这种假途灭虢,声东击西的计策,也就只能骗骗曹休这类的货色,如果曹魏有能人看穿了这个计划,直接不管咱们怎么演戏,加强边境防御……那你这个戏演的再好,也不见得能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因此吧,张昭是提出了异议的,而孙权对此,其实也是一脸迷糊,觉得周瑜的这个做法有点太儿戏了。周瑜没辙了,只能默默的在一边不说话,坐等时机。孙权一看周瑜不说话了,以为是周瑜也觉得变数太多,因此放弃了这个战略……他转头,询问孙韶,陆绩,步骘,顾雍等人,有没有好主意。但很显然,连张昭和周瑜都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的事情,这四个能想出什么好主意来?!这个会议,眼看着就不会有任何结论了。连孙权都有些接受了,看看大家都没有更好的办法,想着要实在不行,就拒绝掉蜀汉的请求……依靠长江天险,割据一方,也不是不能接受的选择。就这样,孙权宣布散会,遣散了前来参会的心腹大臣们……但很快,孙权发现了,周瑜和张昭,在散会后,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孙权立刻心领神会了,而其余的文武大臣们,看到这俩这个架势,也都明白了……该走的走,该留的留。等到整个殿内就剩下孙权,周瑜,张昭三人了,周瑜才把自己真正的内心心里话讲了出来。这次出兵,周瑜打算亲自出面去和蜀汉方面沟通,也打算亲自领军进入江夏,东线进军,周瑜推荐陆逊担任主帅,进攻汝南。如果陆逊进兵顺利,曹魏并无防备,则快速占领汝南,进逼许昌,威胁兖州。如果陆逊进兵不顺,曹魏严守东线疆界,那就让陆逊见机撤退,不必硬拼。而此时屯兵江夏的周瑜,就会启动整个计划的第二个选项——择机西进江陵,乃至逆水而上,攻取襄阳。这才是周瑜完整的战略计划。不管哪一种选择,东吴都不可能吃亏。这里面唯一丢掉的,大概就是周瑜积攒半辈子的名声罢了。第764章 诸葛入长安建兴五年,五月,长安。在经过了四个月的安抚后,秦州羌乱基本平定了下来。在此期间,诸葛亮选择了多种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内迁羌人部群,汉胡杂居,教导羌人耕种,汉羌联姻通婚等多种手段。一方面稳定了羌人之心,消除汉羌隔阂,另一方面,也为秦州战后恢复,获取了足够的生产劳力。一如历史上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做的那些措施,只不过这个时空的南中之战不需要诸葛亮出马,因此如今诸葛亮把这些措施都用在了安抚羌人身上。剩下的,就是姜叙按照诸葛亮留下的政策,继续实行休养安抚百姓,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做完这些事情后的诸葛亮,把北军暂时交给吴懿掌控,继续留在秦州威慑羌人,同时掩人耳目,自己却带着十几个随从,秘密南下,来到了长安。要开始提前准备北伐的事情了。既然是秘密赶赴的长安,诸葛亮并没有对外展露出自己的行踪,他是以张溪旧友的身份,直接入住了张溪的雍州刺史府,在幕后操控一切。而张溪也明白诸葛亮的用意,交代费祎做好了保密工作,整个雍州,知道诸葛亮已经抵达长安的人,不超过五个人。除了张溪外,也就是魏延,蒋琬,陈祗和负责情报工作的费祎知道而已,连黄权都不知道。就这样,诸葛亮暂时在张溪的刺史府安顿下来,顺带拉着张溪一起再三讨论北伐的安排问题。对于这个事儿吧,其实张溪也有很多话要说的。“东吴数番背信弃义,丞相为何还要派人与之结盟,甚至不惜割让江夏郡?!”这是张溪最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情,同时也是张溪第一个要质问诸葛亮的地方。作为一个现代灵魂,张溪对割让土地的事儿,极其敏感,很容易就让他能想到一些不太好的回忆。割地,赔款,开阜,开航……这八个字,在历史书上都快作为一个套餐内容出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