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否则能有什么任务,是可以让张飞放弃拱卫天子,跑去荆州呆着的?!同样的道理放在张溪和赵云身上,也是一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前将军兼雍州刺史,一个是卫将军兼领凉州军政事,这两人都是身负重任,轻易不可能离开自己的辖区……突然跑去荆州,必有缘故。这样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就有提前暴露的可能。而其他一些名声不显的将领去荆州,取代关羽的位置,不说荆州军团上下是不是服气,就是真的服气,这些人能是张溪嘴里说的那个“不输天下名将”的司马懿的对手?!因此,不管怎么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将领去替代关羽掌控荆州军团,指挥北伐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这么一来的话,只能往怎么坑掉司马懿,把司马懿调任其他地方的方向上,好好的想想了。这事儿吧,反正在诸葛亮想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根据情报显示,这个司马懿,是曹丕临驾崩前,指定留给曹叡辅政的托孤大臣之一。其他三个托孤大臣,分别是曹真,夏侯尚,陈群。顺带一提,这个人选,跟张溪知道的,稍微有所不同……本来曹丕的四大托孤重臣里,是没有夏侯尚的,原本的人选应该是曹休。但这个时空,曹休实在是太让曹丕失望了,不仅不听调度,而且事后还闹跟自己闹脾气,托病呆在汝南,就是不愿意回洛阳。这样的人,曹丕怎么可能还选择他为托孤重臣呢。就选择了自己的心腹好基友夏侯尚为托孤大臣。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影响了。曹丕选择了这四个人为托孤大臣,其实也未必没有互相制衡的意思——四个人,两个是曹魏宗亲,两个是世家代表。但不管他们怎么内部制衡吧,对外方面,四大托孤大臣并没有什么嫌隙,看上去还是挺和睦的,而且正好两个在外镇守,两个留守洛阳。想要离间曹魏皇帝和一个托孤大臣之间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张溪觉得吧,这事儿未必没有可能。就因为一点——曹叡其实跟曹丕的关系,说不上太好。这个事儿吧,还真的不需要“动用”张溪的特殊情报网,其实诸葛亮也知道。当年曹丕废了甄宓的皇后位,立郭夫人为皇后的事情,天下传的是沸沸扬扬的。真的,都不需要去刻意搜集情报,那些靠谱的,不靠谱的传言或者情报,诸葛亮自己这里都收到了不少。不管曹丕到底为什么杀了甄宓,还让她“口中塞糠”下葬……曹叡终究是甄宓的亲生儿子,而且那年,曹叡已经十几岁了,完全记得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曹丕父子的关系,自那以后,就一直不太和睦的样子……这些事儿,在洛阳和邺城都有情报传递过来证实,大概率是出不了错的。因此,曹叡对他老爹留下来的托孤大臣,到底有几分好感,还真的说不好。再一个,曹叡这个人,脑子比他爹要清醒的多,虽然是年少继位,但是在曹魏太和二年,也就是曹叡继位第二年,刚刚稳定了朝政的曹叡,就下过一封诏书,斥责了曹魏朝廷中流行的“浮华”现象。这就是历史上“浮华案”的起因。所谓的“浮华”现象,就是指一些人仗着父兄在朝身居高位,本身没有什么才能,却依然能民间世家吹捧,被中正举荐,推荐到朝廷为官。说白了,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在使用过程中,弊端开始呈现的结果。历史上,曹叡从继位开始,就对这种“浮华”现象很不满,但碍于他刚刚继位,威信不立,不敢直接对世家大族动手……一直忍到了青龙元年,才借着董昭上书的机会,掀起“浮华案”,对世家大族下手。当然,如今才是太和三年,距离青龙元年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呢,曹叡如今也才刚刚稳定朝政,外部环境也很不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跟世家翻脸的。但是,曹丕当年留下的隐患,因为自己短命最终没能根除,而曹叡,政治智商一点都不比自己的老爹差,显然,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布局。最后能不能成的事儿,谁也不知道,但当时诸葛亮接到这封情报的时候,可是担忧了很久。从这一手,诸葛亮就能看得出来,曹叡也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主君,未必比他父亲曹丕好对付。但现在,反过来再看这一手的话,其实也给了诸葛亮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别的不说,司马懿,可是河东世家出身,而且吧,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曹魏的名声,真的是一点都不弱。要知道,如今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20岁,一个才17岁。这个年纪,虽然也可以说是到了出仕的年纪了,但在官场来说,也不过是“黄口小儿”级别的人,他们就算真的有大才,凭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吹捧?!在世家大族看来,这不过是互相之间抬轿子,互相吹嘘的事情,但在同样是少年君主的曹叡眼里,真的能看司马懿顺眼?!同样是世家大族出身,同样是托孤大臣,陈群的儿子陈泰,为什么就没有你司马家两兄弟的名声高?!曹叡既然本身就有针对世家大族的想法,只不过碍于形势不好发作,而司马懿又是世家出身,并且主掌一地军政大权……曹叡真的能放心?!第757章 司马懿的焦虑粗略的定下北伐的规划后,诸葛亮借口留置秦州安抚羌人,平定地方,滞留地方不归。而张溪和庞统,各有各的任务,没过几天,两人便奉命离开秦州,一个返回雍州地方,一个返回成都。庞统要赶回成都去,诸葛亮手写了一封疏奏上奏天子,讲述自己不归的真实原因,而北伐这么大的事情,也需要有人在朝廷中来回协调,准备好各种军事物资。光靠法正一个人在成都调度恐怕是不够的,庞统必须回去主持这个事情。至于张溪,他也需要赶回雍州去。北伐大军,不能只靠大汉北军和刚刚经历了羌乱,不剩下多少的秦州郡兵,最大的兵源地,还得是雍州的郡兵。因此,张溪必须尽快返回雍州,扩充雍州郡卒,争取在半年内,训练出一批能用的郡兵出来,为北伐做好准备。顺带的,也得让费祎想办法,往关内传播谣言,实施离间计,把司马懿调离宛城。这事儿吧,其实挺难的……至少费祎觉得难度很大。根据费祎掌握的情报,曹魏太和元年,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被新君曹叡由抚军将军加封为骠骑将军,总督荆,豫二州事。简单来说,就是把司马懿提到了武将前三的地位,同时确立了司马懿在南阳和豫州的领导权,名义上来说,许昌的王凌,汝南的曹休,都要听从司马懿的节制。从这个任命上看,可见曹叡对司马懿,还是颇为重用的,连曹休这个宗室将领都要听从司马懿的调遣。想要离间这样一位重臣,难度可不是普通的大啊。这事儿吧,张溪也知道,但没办法啊,如今的局势如此,如果能用离间计调离司马懿,那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行,等到正式开始北伐了,再想其他办法就是了。尽人事,听天命就是了。费祎也是无奈,只能按照张溪提供的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开始铺开对司马懿的离间工作。还是得从“浮华”风的方向入手,费祎派出细作,在关内各郡县,大肆制造舆论吹捧司马懿的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又通过关中走私的几个世家,联络关内的一些世家们,通过他们帮忙,吹捧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从民间到世家,双管齐下,无限捧高司马氏的两个小子,吹捧他们有不下于“五子良将”的能力,只可惜时运不济,不得为朝廷所用。紧接着呢,费祎又让张溪出面,求诸葛亮亲自写一封信给司马懿,表达对司马懿能力的赞赏,同时又表达了对司马懿效忠曹氏逆贼的惋惜,隐隐流露出一丝劝降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