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一个……李严的策略,其实诸葛亮也能看出其中的用心。不管是走狄道还是走祁山,必须先平定武都郡的羌人叛乱,否则后勤补给线时刻面临叛乱羌人的威胁。而李严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这个。只要武都郡的羌人叛乱平定了,那么汉中自然也就没有威胁了,他李严在汉中的那些利益,也就保住了。说白了,李严的计策虽然也是好计策,但他献这个计策的目的并不纯粹,并不是完全站在大汉的角度看待问题,依然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居多。这个李严,诸葛亮是真的,越看越觉得气的慌。明明是军政皆通的全才,但偏偏心思不放在正道上……他但凡能少点私心,多点公心,哪儿还至于到现在依然只是一郡太守!!!可对于李严,诸葛亮依然不好太过于严厉苛待。毕竟,李严也是当初先帝入川的重要功臣,而且身为东州派的实际掌控人,他手下的势力也不小,哪怕明知道他是有私心,诸葛亮也只能是婉言拒绝他的劝谏,并且好生安慰。而考虑到汉中实际遇到的威胁,武都郡的羌人也确实需要防范,不能让他们进入汉中,因此诸葛亮只能从汉中调走一万郡兵,要留下两万郡兵给李严,让李严留守汉中,保证汉中万无一失。因此,诸葛亮只能带着四万汉军继续北上,走陈仓道,进入上邽。这是第一个调张溪来的原因——兵力不足,如果再没有一个出色的将领指挥的话,这次平叛,很容易出问题的。而第二个调张溪来上邽的原因,是当年北伐的时候,张溪曾经在天水,陇山道之间作战,熟悉地理,同时张溪擅长机变,也可以给诸葛亮查漏补缺,帮着出出主意。诸葛亮算上这次,也不过是第二次单独领兵出征而已,他也怕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雍州兵呢,诸葛亮是一个都没有调用,但雍州刺史张溪,诸葛亮还是调来了。接到了调令的张溪也没有犹豫,快速的做好了雍州的政务交接,直接赶赴上邽。其实也没啥好交接的,雍州政务大多数都是交给蒋琬和陈祗两人负责,军务都是魏延在管理,其实张溪在不在雍州呆着,区别真的不大。因此,张溪只花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赶到了上邽,跟诸葛亮汇合。而见到诸葛亮的第一面,张溪就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问题。“此番平羌,丞相莫不是想要‘攻心为上’?!”没办法啊,诸葛亮亲自领兵出征平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役。这个时空,南中叛乱早发生了七八年,那时候刘备还活的好好的呢,各大文臣名将都在,自然也不需要诸葛亮亲自领兵作战,张溪代替诸葛亮就把这事儿给办完了。可如今,羌人作乱,诸葛亮却放下了朝中政务,亲自领兵平叛……张溪肯定是会把这事儿联想到历史上的南中叛乱上的。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攻心为上”。这不是什么糟糕的策略,相反,这才是平叛的正常思路。确实,在平定叛乱后,如何收复当地胡人的心,使得短期内羌人安定,不为祸一方,对如今的大汉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大汉终归是要北伐的,不能在身后留着这么一个不安定因素。可张溪也不确定,诸葛亮是不是会跟演义里那样,在西北地区也玩一出“七擒七纵”……暂时这没有这个时间。这次羌人叛乱规模太大,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必须要先以雷霆手段镇压,让羌人知道害怕,这之后,才能安抚羌人,收拢羌人之心。“七擒七纵”,实在是太磨叽了。再一个,羌人叛乱和历史上的南中叛乱,是不一样的。如今的羌人叛乱,为首的是五部羌人部落联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孟获的人物,能做到“汉夷皆服”,你就算想搞“七擒七纵”,也根本没有施展目标。因此吧,张溪赶到上邽后,第一时间就是找诸葛亮确认这次平叛的基本方针。这些问题,张溪能想明白,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明白。这次平定羌乱,诸葛亮确实有收羌人之心的想法,但平羌策略,还是选择了速战速决。情况不同,自然应对方式不同……诸葛亮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他就不是诸葛亮了。更别说,这次诸葛亮出兵,还带着庞统为随军军师呢,庞统可不是马谡,他的眼光毒辣的很,而且以庞统的地位,诸葛亮也不可能忽视庞统的建议。因此,张溪这一问,诸葛亮就交代了这次平叛的大概方针。第一步,趁着秦州大雪没有降下来之前,抢占时间,解救天水郡之围,安定汉人民心。第二步,根据西北气候因素,制定战略方向。如果今年秦州依然大雪封路,不宜作战,就在天水郡暂停休整,等到开春后收复其余三郡,威逼羌人聚居地。如果今年秦州天气不冷,或者雪量不大,那就立刻出击,索敌求战,争取击破羌人主力,尽快平定羌乱。第三步……留下合适官吏治理地方,安抚羌人,避免羌人再次作乱。简而言之,先打,后治,速战速决!!!第745章 救援天水郡诸葛亮的策略,其实跟张溪想的差不多。羌人的情况和南中夷人的情况不同,不存在什么一边打一边收心的可能性,而且以羌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来说,单纯的收心手段也没啥大用,必须先打一顿才行。既然诸葛亮也没有对羌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张溪自然是没啥好说的。等到了护羌校尉庞德抵达后,诸葛亮也没有磨叽,直接做出了战略安排。平叛第一步,就是要尽快从上邽领军出发,打通到天水郡之间的通道,接应在天水郡内坚守的姜叙,马岱等人。天水郡已经坚守了快两个月了,千万不能坐视天水郡陷落,否则诸葛亮就不是来平叛的,而是来收拾烂摊子的,而且这对西北的民心很不利。因此,这次进军,不仅是要跟羌人叛军一决胜负,更要和老天爷抢时间,要在大雪降临前,救援到天水郡,安定秦州民心,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放弃他们。时间不等人,诸葛亮出兵的也够快。以张溪,庞德为前部先锋,各领一万人,兵分两路,救援天水郡。诸葛亮自己则带领剩余两万北军随后缓行,为两军后援。按照诸葛亮和庞统商定的平羌策略,虽然要求速胜,但也没有那种寄平叛于一役的想法。下雪前,能救援到天水郡,保证秦州最后一郡的安全,已经是初步达成目的了。剩下的那些羌人叛乱,等到开春后,诸葛亮再一一跟他们算账……没办法,这几年秦州的天气太糟糕了,谁也不敢保证,秦州大雪什么时候下。在这样的极端天气里,冬日很难用兵。如果不是还有一个天水郡的姜叙和天水郡数万百姓的生死存亡在那边吊着,甚至诸葛亮都不一定会急着现在出兵。现在,诸葛亮只能寄希望于秦州的雪不要那么快的下,又或者不要一下子就下的太大。羌人的战斗力并不是太强,以汉军的战力,哪怕是步兵对游骑,也不见得会吃亏,两路军马一起出兵,也保证了救援的力度。即使一路人马遇到了羌兵主力,不管是张溪还是庞德,以他们的统兵能力,都有把握拖住羌兵,给另一路人马争取到救援天水郡的时间。但……事情的发展,跟诸葛亮想的,似乎有些不太一样。张溪和庞德各自领军一万,从上邽出发,一路推进到天水郡外围,几乎没有遇到大规模的羌兵阻路。不是没有遇到过羌兵,但人数真的不多,而且说他们是羌兵吧,都有些抬举了,根本就是一些羌人部落百姓而已,手里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至于羌人特有的游骑兵,不管是张溪还是庞德,两人加起来都没有遇到几次,而即使见到羌人的游骑兵,人数也很少上百……就这点游骑兵,撑死也就起到一个骚扰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