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刘备做人不厚道啊。你没当大汉天子那会儿,尚且知道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如今才当了三年的皇帝,就摆架子,弄个什么考试,让天下贤才去应试?!做梦去吧!!!这,就是如今世家对刘备的“长安取士”嗤之以鼻的最大原因。当然,有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心动了。辣么大一个关中啊,四十六个县啊,要甄选官吏,甚至是上到州一级的佐官,下到县令县尉,几百个职位的空缺呢。你们大世家是无所谓,自己在本州都已经吃的盆满钵满的了,可很多中小世家们,他们的利益谁来保证,他们的生存发展,难道就只能维系在依附大世家一条路上么?!大世家们对刘备的“长安取士”嗤之以鼻,那不是正好,少了这些大世家出身的子弟,大家都是中小世家,甚至是跟寒门子弟竞争,那多少也是一条出路啊。只要能当上了官,有了上升通道,谁知道将来自家能不能出个三公?!就算不出三公,只要连着几代出州郡高官的子弟,自己的家族也能实现一个台阶的飞跃,从中小世家成长为一方大世家……到那个时候,谁会笑话谁?!中小世家这么想,寒门子弟就更别说了。以前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世家,通过世家的推荐给州郡主官入仕,能在州郡内当一方佐官就已经是高光时刻了,大部分的寒门子弟,甚至一生都没有入仕的机会。可如今,他们虽然还需要世家的推荐信,但好歹可以凭借考试成绩来决定自己的前途,而不是一昧的通过讨好世家来获取上升通道……这已经是让他们很满意的变革了。因此吧,不同于大世家在冷嘲热讽,以及中小世家的权衡利弊,寒门子弟如今已经开始想办法找人托关系,要推荐,然后准备启程前往长安了。这是世家和寒门之间的反应,具体到官方的反应,倒也有些意思。当刘备“长安取士”的消息传到江东的时候,孙权在公开场合嘲笑刘备,说刘备“一世英名,临老糊涂”,还说“世间焉有不取德行,以试决才之理?!”一方面,孙权确实觉得,刘备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有得罪世家的风险。另一方面,孙权很清楚自家内部的这些事儿,不管是淮泗集团,还是江东世家集团,他们其实都是世家出身。孙权要是敢觉得刘备的做法很不错,那估计连淮泗集团都不会再支持孙权,更别说一直有点桀骜不驯的江东世家集团了。因此,孙权说这话,纯粹就是嘲笑刘备,觉得刘备是真的老了,现实是什么样都看不清了。而曹魏这边,曹丕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在洛阳朝会上,也是狠狠的嘲笑了一把刘备,说刘备“自断其根,不足为虑”了。但私下,曹丕找来孙资和刘放这俩狗头军师,认真的研究了一下,是不是有效仿的可能。顺带一提哈,虽然两线战事都结束了,但曹丕并没有返回邺城,而是一直常驻洛阳,还把朝廷班底给搬到了洛阳,一副要久住的架势。这方面,曹丕还是体现了大魏天子的魄力和担当的。之前丢凉州吧,好歹有关中三辅和长安在前面挡着,曹丕回邺城也没人说什么。可现在连长安都丢了,曹丕要是再回邺城,就给人一种怕了刘备的感觉,这上面的政治失分是很大的。再一个,曹丕也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他虽然胆略没法跟他父亲曹操比,但政治眼光还真的不差,知道自己现在绝对不能再退了,再退的话,大魏的人心可就不好说了。因此,在刘备已经占据了长安,距离洛阳只有九百里的情况下,曹丕愣是没有退缩,反而常驻洛阳,在洛阳处理朝政。说实话,其实曹丕心里也虚,但这时候,他真不能退,只能硬着头皮硬顶。好在刘备在占据长安后,也没有了继续东进的余力,而随着曹魏青徐战事的结束,曹丕也有了余力来拱卫两关和中原,一时间倒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曹丕消停了没两天,就接到了刘备“长安取士”的消息……这事儿,虽然曹丕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性,第一时间对刘备表达了批判,但私底下,曹丕还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削弱世家话语权的好办法。就像蜀汉的那个三省六部制一样,虽然看着离经叛道,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提高国家行政效率的好办法……如今的大魏虽然表皮依然是三公九卿制,但实际上,里子跟蜀汉差不多,曹丕对各部的责权重新进行了划分,也是各管一摊,互不统属,本质上也是三省六部制。现在这个取士方式,曹丕觉得吧,其实也不是改改,然后拿来自己用。毕竟,这个取士制度,跟九品中正制,确实看着很像。第682章 影响曹丕的政治智商可不低,他其实很清楚,如今自己面临的局面的。为了能称帝,曹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曹操遗留下来的,对世家半合作半对抗的策略,对世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但这并不代表曹丕不知道这么做的风险有多大。尤其是登基之后的这几年,曹丕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对朝政的掌控不如自己的父亲那样随心所欲,缺乏那种“一言以决之”的帝王风范。一开始曹丕也认为,是自己能力上不如曹操的缘故,但后来,尤其是看到了洛阳屯田丁口册之后,才终于让曹丕意识到,这些世家们,其实已经在无形中,蚕食着大魏的根基了。可意识到归意识到,曹丕虽然也知道,不能这么放任世家下去了,但……他真的没有魄力,立刻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原和河北地区的世家大族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影响力也惊人……说句不客气的话,把东吴和西蜀的世家大族数量全加起来,都不如中原加河北的世家大族数量的一半多。这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面对这股力量,曹丕真的不敢轻举妄动。曹丕也知道自己的魄力不如曹操,但早年曹操对名士边让下手,换来的结果可是好友陈宫叛迎吕布,整个兖州几乎举郡皆叛。而自那以后,即使是曹操,最终也是选择了暂时跟世家妥协合作,直到后来灭了袁绍,夺得了河北,利用河北世家和颍川世家之间的矛盾从中制衡,这才掌控了所有的局面。曹操都搞不定的事儿,他曹丕怎么可能彻底搞定了?!因此啊,曹丕最多就是学学曹操,在中原世家和河北世家之间来回扶持搞平衡,上次的那个三公九卿制改革,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搞成了,让曹丕收回了一些中央权利。现如今,曹丕如果真的要效仿蜀国,采用那种半吊子的人才选拔方式……恐怕河北世家和中原世家都不会同意的。就算蜀贼的取士方式看着再怎么像九品中正制,但实际内核,还是不一样的。实话实说,虽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很恶劣,但相比于之前的东汉末年的察举制,它终究是有所进步的。九品中正制的内核,其实就是要让人才得其所能,让一些名不副实的所谓名士,或者只会空谈,不会理民的官员原形毕露,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最重要的是,九品中正制第一次明确了官员的选拔标准,不再是跟以前的选官制度一样,官员好坏全凭同行的一张嘴。如今的曹丕,甚至是之后的曹叡,其实对中央朝廷的掌控力度都还不错,对各级中正,大中正的掌控也非常有效,人才选拔制度还算公允,这个九品中正制也没有跑歪……九品中正制真正开始跑歪,还是在之后曹爽掌权期间,任人唯亲的瞎搞,让世家大族们看到,原来这个制度还能成为给自己谋私利的工具。然后这个九品中正制就彻底跑歪了。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个九品中正制,还是很符合现在大魏的实际情况,也能给大魏选拔出有效的人才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