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带的,催促诸葛亮早点出发,早日抵达成都,主持朝政工作。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是领命启程,前往成都。而诸葛亮前脚刚走,后脚刘备又下了一道诏令,招礼部尚书秦宓赶赴长安,主持祭典大礼。刘备要挑选吉时,前往先汉皇帝陵寝,祭拜祖先。这也是一件大事,同样是政治意义非常重大的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宣高着大汉再次兴盛的标志。顺带的,刘备也是用这个事儿作为借口,暂时驻扎长安不归。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嘛……祭祀从来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从准备到真正祭祀,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尤其是这么重要的政治事件,不管刘备怎么大搞特搞,都是属于正常现象,一直滞留长安不归,也是一个正当理由。但这事儿对秦宓来说,却有些喜忧参半。喜的是,这种祭祀,必然是要名留青史的,而且如果大汉真的二次中兴的话,那么第一个举办这种祭祀的人,必然会被史册所铭记。而主持这样祭祀,制定所有祭祀礼仪的人,必然会被天下公认为大儒……这是秦宓梦寐以求的事情。前些年,随着许靖的去世,蜀中乃至整个刘备集团,在文化方面就被魏吴两地儒者所轻视……堂堂一方势力,连个知名儒者都没有,还敢说什么“礼仪之邦”么?!别提司马徽啊,司马徽就是一个招牌,一个吉祥物,而且他也没有正式出仕刘备集团,而且就司马徽那个年纪,什么时候咽气都有可能。当然,最重要的是,魏吴两国的儒者这么说,丢的不仅仅是季汉的脸,蜀中儒者的脸也一样丢尽了。但如果刘备真的找自己主持这样的祭祀典礼,并且自己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如此礼仪盛事都能操办了,谁还敢说大汉无大儒?!到了那个时候,不管天下人内心怎么想,至少在嘴上,也得把自己归类于天下大儒里……这是秦宓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有喜,自然也有忧。如今蜀中世家内部暗流涌动,想要联合起来劝谏天子回京,这事儿秦家虽然没有参与,但到底也是听说了的。毕竟,天子回京的话,对身为蜀中世家一员的秦宓,也是有很大的好处,再加上他的官位之高,不可能没人通知到他。甚至,秦宓也希望天子能早日归来……要迁都也可以,但至少不能是现在啊。可如今天子一封诏书,却把自己调去长安主持祭祀大典,很难说这里面有没有天子要断绝蜀中世家们上奏通道的因素在里面。万一天子举办完祭祀大典后,直接就宣布迁都……那秦宓这个礼部尚书,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呢?!秦宓为此很纠结,而蜀中世家们,则是更加的纠结。如果只是单纯的天子要祭祖,把秦宓调去长安,那蜀中世家也没啥好说的,毕竟这属于秦宓这个礼部尚书的本职工作。但偏偏这个调离的时间点太让人难受了。诸葛亮刚刚从长安出发,还没走到汉中呢,秦宓就被调去长安……这中间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天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难不成真的必须通过东州派来上达天听?!真要这么做的话,就李严那个人的德行,他能便宜你了?!为此,蜀中世家们,再次在李氏的牵头下,聚在了一起,商议一下对策。“今秦尚书奉旨北上,以天子诏令而言,短期内必不可能回转京师……天子之意如何,我等如何知之?!”李禹再次主持回忆,问道。柳伸对此略作沉吟,说道,“李公倒也不必过分忧虑,中书令已奉旨回都,待其归来,我等自然知晓。”柳伸那意思,迁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咱们没有必要急于一时。可杨家家主杨充听不下去啊,微微皱眉,说道,“中书令虽然奉旨回都,然来意如何,我等未知也……若其回都,乃是主持迁都事宜,又该如何?!”杨充那意思吧,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回来,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信息。万一诸葛亮回来是为了迁都做准备的呢?!毕竟,这可是诸葛亮。诸葛亮在成都坐镇多年,治政能力毋庸置疑,如果刘备要迁都的话,最合适操办这些事情的人,必然是诸葛亮。而如今成都私下暗流涌动,杨充也不相信刘备会对成都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刘备真的无意迁都,只是打算在长安祭祖完毕后就班师回朝,那么回来安抚蜀中世家的人,也应该是黄权,而不是诸葛亮才对。诸葛亮回成都,总给杨充一种非常不安的暗示。这点,其实不只是杨充,甚至很多的益州世家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益州世家们,已经被这几十年纷乱的局势和刘璋父子的放纵,给彻底惯坏了。他们到现在,始终都认为,不管是刘焉父子,还是刘备,想要治理好蜀中,就必须跟他们合作,遇到事情,就必须先跟他们商量着来。如今一看刘备有意迁都,同时回来安抚他们的人还不是同为蜀地人的黄权……这让他们有些接受不了了。杨充其实还好,杨家能混到如今的地位,他的哥哥杨洪还能成为蜀郡太守,说明杨家在这一代,还算是能识时务的一代,虽然着急,但终究没有慌乱。而李禹和柳伸两人,本身就是才能出众,同时也是执掌偌大家族多年,都是沉得住气的主。但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天子不知轻重,岂有久离国都不归之理……我等身为人臣,当力谏之才对!”张参突然的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李禹有点无语的看着这人……脑子不好使就算了,怎么身份认知都出现了问题?!你们张家算哪门子刘备的臣子?!没记错的话,我们李家分支还有个庲降都督李恢,武陵司马李球出仕,柳家也有柳隐从军,杨家的杨洪如今正式蜀郡太守……你们张家有哪个子弟出仕大汉了?!好吧,就算你脸皮厚,但问题是……“张公以为,当如何谏之?!”李禹沉吟了一下,问道。张参那个一脸得意的看看在场众人,然后得意的说道,“我家三房小子,与汉嘉太守黄元有旧,而黄元又素来与中书令不睦,今天子滞留长安不归,中书令独身南下却又不知来意,莫不如……”得,明白了!!!第678章 黄元叛乱这算是蜀地世家们的传统艺能了,招不在新,管用就行。说白了,张参的意思,就是利用黄元跟诸葛亮之间的私人矛盾,营造诸葛亮回成都就是来整治黄元的假象,然后借故煽动黄元反叛,以此来逼迫天子回成都。你看,老家都着火了,天子要是还在长安呆着,就不怕哪天蜀地到处叛乱,伤了根基?!你不得不说,张参倒也不是一点手段都没有,否则他也做不到张家家主的位置上来。就是这个眼光嘛……李禹心里万幸啊,幸亏自己有先见之明,让自家四房的小子取了秦家女,否则的话,四房堂弟家的小子,肯定会被牵连进去了。特么刘备入主益州都快十年了,怎么还有人看不清形势,还把刘备当成刘璋来糊弄?!你那套手段,用来吓唬刘璋倒是挺管用的,但用来对付刘备……这是嫌自家活的命太长了啊。不仅李禹这么觉得,就是杨充和柳伸,也是一脸诧异的看着洋洋得意的张参,然后开始心里琢磨,自家孩子们有没有人跟张家的人交往甚密的……如果有,赶紧断了联系为好。就没见过这么不知道死活的一家之主。但随即,三个老狐狸全都脸色一变,笑呵呵的对着张参,说道,“张公之法甚妙……甚妙……”都是老狐狸啊,这种事儿,有个傻子愿意拿自家老小的命去赌,那他们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反正死的也不是自家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