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王昶呢,在察觉到自己侧翼出现蜀军后,顿时也不敢再太过于快速的赶路,下令全军戒备,放缓进军速度。毕竟张郃已经来信提醒过自己了,对于蜀军的目的,王昶多少也清楚……这个地方出现蜀军,王昶自然会判断,认为前方不远处,肯定有蜀军的大部队在等着自己。这时候再埋头赶路,根本就是一头往蜀军的包围网里面撞。因此,王昶放慢了行军速度,一面要做出防御的应对防备,另一方面也得赶紧把情况告知张郃,希望张郃能在必要的时候出城接应自己。王昶毕竟也是将来的大魏骠骑大将军,虽然这时候还不到三十岁,名声不显,但作为太原王氏的子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还是在这儿摆着的。在柳隐突然出现在自己侧翼的这件事情上,王昶的判断,和张郃的判断都差不多,都以为蜀军是要对后军下手了。毕竟,斥候回报说,蜀军有两万士卒,虽然之前小败了一阵,折损了千余人,但如今张溪已经带领大军到来了,兵力是占优势的。万一张溪真的领着大军来围剿自己带领的七千后军……王昶真不觉得自己能有机会,从这样一位当世名将的手里,带兵突围出去。王昶很紧张,张郃得报后,也很紧张。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张郃已经可以确定,张溪说不定已经领军出发,去截击王昶所部了。这个时候吧,张郃有两条破敌思路。一条,是趁着张溪领兵离营,去进攻王昶的机会,进攻蜀军在武功县正面的留守部队,一旦击破了这支部队,就打通了自己通往五丈原的通道。说真的,如果张郃手里有个五千兵马,说不定他真的就这么干了……什么武功县,什么后军,在突袭五丈原的战略目标下,都是可以抛弃的。但可惜,张溪手里只有三千人……先不说自己的三千人能不能突破正面蜀军的营地,就算突破了也不可能一点没有战损,就剩下个两千多人跑去五丈原,那不是去威胁侧翼的,那是去给人送军功的。因此,张郃也没办法,只能选择第二条思路……在合适的时机,出城去接应王昶,保全这支后军,也保全破敌的一线希望。但接应这个事儿,可是一个技术活,不是说随便什么时候出城接应都行的。张溪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想不到张郃会出城接应,因此,张郃必须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才有可能安全的把王昶和七千后军全都给接应回城里。这个时机,显然不是现在。第575章 截击不管后世人怎么调侃张郃这个当世名将的含金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张郃确实是当世名将,这并不取决于后世人怎么看,而是当世人怎么看。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相当重视张郃的,甚至刘备认为,张郃比夏侯渊要难缠的多。这点呢,虽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说的那么直白,刘备也没有跟黄忠说什么“你有本事就斩杀张郃,杀个夏侯渊算什么本事”这样的话,这纯属后世营销号的杜撰了。刘备要是连这点情商都没有的话,他是怎么从一个卖草鞋的一路走过来,最后三分天下的?!更何况,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是奠定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那个时候的张郃,在重要性上,真不能跟夏侯渊相比。但刘备确实认为,张郃比夏侯渊强……这里不是说的影响力和地位,而是单纯的指领兵作战的能力。《魏略》就记载,汉中之战时,刘备是“惮郃而易渊”。而在《三国志·张郃传》里,也记载了一个小细节——“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你品,你细品,换你是刘备,一个死打打不动,让自己不得不放弃战略方向,而另一个自己送上门来找死……换你是刘备,你更欣赏哪一个?!总而言之啊,张郃这个人啊,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演义里,虽然经常会被人揍,但他真要拼起命来,真的不比任何当世名将差的。在察觉到张溪要对他的后军下手后,张郃立刻做出了应对,同时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接应,才能把王昶所部安全的接应到武功县。没有这支后军,张郃所有的战略计划都得泡汤,也没必要继续在武功县呆着,直接退回右扶风,协防长安就好。因此,后军真的不能有失。张郃一边让王昶注意戒备,尽快赶路,一边自己整顿军马,制定接应策略。而此时,造成张郃和王昶心思焦虑的罪魁祸首,确实如张郃预料的那样,已经领着一万士卒,以高翔为先锋,出发去拦截王昶所部了。留下来坚守营寨的人,自然是冯习。虽然张溪觉得,张郃不至于这么缺心眼的坐视后军覆灭,自己选择正面突围去五丈原……但张溪还是让冯习认真巡视营中各处,做好作战准备,如果张郃出城来攻,一定要坚守不出,如果张郃出城接应,一定要想办法拖住张郃的接应部队。认真交代完这些,张溪才领军出发,快速的赶去拦截张郃的后军。但……行军还不到一个时辰,天色就开始越来越暗了。这时候,高翔过来来请示张溪,是否安营扎寨。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柳隐的消息虽然是通过军中斥候快马传递来回的,但张溪领兵出发,带的可都是步兵。柳隐上午出发,到午后发现王昶的行踪,让斥候快马送回情报,到张溪领军出发,已经是到了临近傍晚的时候了。这其实不是一个出征的好时机,但张溪没办法,他必须抢时间,抢在张郃前面,阻截住张郃的后军。这还是在张溪早就在营中做好了出征准备的情况下,才能有这个能力在傍晚前出发。如今是冬天,天色暗的早,行军不到一个时辰,就该安营扎寨了。毕竟,再黑下去,可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即使想要安营扎寨,也没法干活了。可如今,张溪追求的是速度,他真的很担心,张郃后军在发现柳隐所部后,会不顾一切的向武功县进军……那样可就拦截不上了。因此,张溪一咬牙,下令全军,点火把赶路。有一说一,这事儿,是违反这时代的军事常识的。第一,是军中士气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连夜赶路这种事儿,士卒没有足够的组织度,根本做不到这点。这个时代讲究的就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不是要逃命,大晚上的还要走夜路,不招人烦呐。第二,如今的时代,大部分的士卒都不具备夜战能力,你就算让他们打着火把赶路,也不过是勉强能看清身边的路况而已,稍微有点差错,就能把大军的方向给带偏了,这样反而容易误事。第三,一旦错过了安营扎寨的时间,到了夜里,再想安营扎寨就非常的困难了,士卒不得不在野外过夜……这时代可没有什么简易帐篷和睡袋,现在又是冬天,一晚上冷风吹下来,很容易造成非战斗性减员的。这就是为什么这年头大部分的军队,一天正常行军只能走三四十里的原因……不是走不了更多,纯粹是士卒的心里和生理的承受能力压不住。但张溪还是下了这样的军令。一方面,张溪是真的怕堵不住敌人,因此不得不下令这么做。另一方面,张溪也没想着一整夜的让士卒赶路,再走上两个时辰,张溪就会让士卒寻找一个避风的地方原地休整,围着火堆烤火过夜。这样固然也会造成战斗力减弱,但至少能多出来两个时辰左右的时间,赶在敌人抵达武功县之前,堵住敌人。也就搭着张溪在军中的威望还不错,这种事儿也不过是偶尔为之,在基层士卒内部才没有引发太多的抱怨,勉强能保持行军速度。就这么抹黑行军了快两个时辰,张溪抬头看看四周,实在是有些太晚了,今天天上云层也厚,根本看不到月亮……张溪只能下令全军止步休整,升起火堆,全军在火堆旁入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