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如果要执行这种制度的话,那么统领所有巡查御史的御史大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了,这个职位,不仅需要有名望,而且需要那种生性耿直的人才能担任。刘备本来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当这个御史大夫呢,结果许靖就上本启奏,说有个叫虞翻的人,不仅名望出众,而且生性耿直,最重要的是,他谁都敢喷。刘备顿时眼前一亮,赶紧派人去请来虞翻,跟虞翻交谈了好几次。虞翻这个人,名声在外,刘备也听说过,而且听到最多的,就是虞翻又喷了谁谁谁……对于虞翻敢喷,这个刘备是一点都不怀疑。但刘备设立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可不是简单的想找一个喷子,这个职位是要帮助他监督百官对朝政的执行,同时监察百官的人品作风的,光会喷可不行,你得喷到点子上,为了国事而喷。而通过跟虞翻的交谈后,刘备发现,这个人,不仅会喷,而且才能还相当的出众。本来张溪只是提出一个概念的御史台制度,在刘备和虞翻的数次讨论中,居然渐渐的有了样子。甚至虞翻还对御史台内部的监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表示,作为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和御史大夫,也必须要有接受百官监察的义务,这样才能保证御史台真正是在履行职责,而不是为了喷而喷。刘备对此非常的欣赏,当下拍板,让虞翻出任御史大夫……这职位,比礼部尚书还要高半级。虞翻事后也相当的纳闷……我来成都是干什么来的?!怎么稀里糊涂的,就成了御史大夫了?!但这个职位……为啥自己隐隐的还有些兴奋呢?!第481章 曹丕的反应建安二十七年四月,刘备在成都建制称帝,封步氏为皇后,甘氏为贵妃,刘禅为太子,年号章武。同时下令改革中央官制,设三省六部,加强中央行政效率。分设三省,中书省中书令诸葛亮,尚书省尚书令法正,门下省侍中庞统。另立御史台监察百官,以虞翻为御史大夫,统领十二道巡查御史。又在尚书省分设六部,礼部尚书许靖,吏部尚书秦宓,兵部尚书张溪,刑部尚书董和,户部尚书刘巴,工部尚书简雍。六部各设诸司,设立各司主官,组建六部架构,共同组成中央官僚制度。这次刘备的官制改革,仅仅局限在中央官僚体制层面,毕竟很多事情无法一步到位,尤其在地方上,因为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只能暂时保持目前的架构,一步一步的进行调整。毕竟还是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张溪,法正等人也怕步子迈的太大,不小心扯到了,那才是真的欲哭无泪。至于军制,刘备基本没改,还是沿用的汉制。拜关羽为大将军,假节,督荆州军政事。拜张飞为车骑将军,假节,督南北两军事,重建大汉南北两军。拜赵云为骠骑将军,假节,督凉州军政事。拜马超为卫将军,督雍州军政事。之后,刘备又对麾下一些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比如荆州方面,刘备升徐庶为左将军加荆州刺史,王基为镇东将军加江陵太守,石苞为扬武将军加武陵太守,马良为荆州別驾,襄阳太守,费祎,伊籍,赵累等皆为荆州治中从事。益州方面,以杨洪为益州刺史,吴懿为中护军,黄权为右将军加汉中太守,张溪为前将军加兵部尚书,李严为后将军加江州都督,李恢为镇南将军加庲降都督,孟获为安南将军加建宁太守。雍州方面,除开马超外,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加雍州刺史,姜叙为安北将军加雍州长史,马岱为扬威将军加雍州司马。凉州方面,除开赵云外,升徐邈为镇西将军加凉州刺史,升庞德为安西将军加护羌校尉。另立新城郡,把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而为一,命寇封为安汉将军加新城督,驻守上庸,董允为兴业将军加新城太守,辅佐寇封处理新城郡政务,孟达为安东将军驻守西城,申耽为辅汉将军驻守房陵。其余诸将,如王平,张嶷,张翼,郝昭等,各有封赏。刘备登基称帝,昭告天下,在这个节骨眼上,曹丕当然是震怒不已……特么刘协还没死呢,你刘备称的是哪门子的帝?!就说这个刘备不是好人吧,你看,现在暴露野心了吧……啥匡扶汉室呀,根本就是他自己想做皇帝了。这就是曹丕的真实想法,他就觉得刘备这个人很能装,当初在自己父亲手下的时候就能装,一直装到现在才暴露了本性。自己刚刚称帝没多久,这个刘备就跟着称帝,这是摆明了不给大魏颜面,也是不给自己面子……曹丕真的很想起兵,去削刘备这个老小子两个大耳帖子。可问题就在于……曹丕自己也知道,这事儿就只能想想,毕竟自己在西北刚刚被刘备削过一顿,这事儿到现在还不到一年呢。就算曹丕再脑残,他也知道,现在暂时不是讨伐刘备这个不臣之人的时候。可对于刘备的称帝举动,曹丕又不能不做回应,必须想个办法,驳斥掉刘备称帝的合法性才行。曹丕这个人,不愧是能写出《典论》的人……文艺典籍他曹丕都能批驳,更别说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先给刘备扣一个“僭越称帝”的名义,否定他继承汉室的合法性,同时再从刘备称帝后的官制改革下手,给他安一个“破坏祖制”的罪名……一上来就否定了大汉实行了四百多年的三公九卿制,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继承汉室?!大魏接受了大汉的禅让,但在官制上,不还是全盘复制了大汉的官制,你刘备这个打着汉室宗亲名号的家伙,怎么就敢一称帝就改制?!你是在反对大汉列祖列宗制定出来的制度么?!那你还怎么好意思自称自己是汉室后裔,怎么有脸面继承汉室的?!是的,曹丕打算从这两个方面去入手,发动大魏的宣传机器,对刘备称帝这件事,进行全盘的否定。曹丕好歹也是一个文学家,知道做这种事儿,你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这年头也没有互联网可以给曹丕和刘备在网上互喷,所以要批驳刘备称帝的合法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篇文章,然后传送天下,在文章里把刘备称帝的合法性给批倒。既然要写文章,那就必须全面了解对方后才能动笔。“僭越称帝”什么的不用去多想,不管是站在曹丕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刘协的角度上来看,这就是一个基本事实。可问题是……这个“三省六部制”,特么曹丕越研究,越觉得这特么是个好制度啊。三省做出决策,执行和监督,六部各司其职,皇帝既能保证中央集权,还能分散群臣手里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可以问责有司,大大的加强中央的行政效率。你回头再看看自家的那些官员们,一天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遇到什么事儿都是能拖就拖的……这帮人,要来干嘛?!曹丕带着孙资和流放两个人,越研究越觉得特么这个“三省六部制”好啊,别的不说,光行政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把。如果再配合陈群的九品官人法选出贤才,那么岂不是能让国家机器高速运转,大大的提高实力?!是的,这个时候,陈群已经提出了九品官人法,而这个法……其实是利弊皆有的。好处是让一些只会夸夸其谈,不懂实际政务的所谓名士原形毕露,为国家选出真正能用的人才出来。但坏处是,这个九品官人法,实在是太容易被世家豪族们钻空子,只要掌握了大小中正的官职,那我说谁有能力,谁就有能力。这就造成了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局面,朝政彻底被世家大族把控,皇帝基本成为一个傀儡。后世晋朝的八王之乱和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多少都跟这个制度有切不断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