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曹操重设丞相,开设丞相府,大权独揽,所有的朝廷政务,全部是由丞相府来决断的,丞相府的佐官,比朝廷的三公九卿的话语权都要大。所谓的三公,已经变成了一种没有实权,荣誉性质的职位,而九卿,早就成了清水衙门职位,根本没有任何实权,也没人愿意去当。大汉的官制,到了不改根本不行的地步。只是,这里面的重点是,是重新恢复汉初的三公九卿制,还是重新设立一个官制,取代三公九卿制。有一说一,三公九卿制本身没有问题,但……刘备真的愿意重设太尉,丞相,御史中丞这样分散皇帝权利的职位么?!刘备可不是刘禅,现在的季汉也没有到“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不可能会选择把权利完全集中在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以图政权实现平稳过度的。尽管刘备依然信任诸葛亮,相信诸葛亮的能力和人品,但诸葛亮可没有那么强大的权利欲……历史上如果不是为了北伐,诸葛亮也不会选择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所以官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臣属们需要讨论,刘备的主观意愿,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公九卿制度对皇权是存在约束力的,但这个还没有统一的乱世,刘备集团又身处偏远之地,如果不能集中所有的资源来做事,没事儿还要内朝,外朝之间来回扯皮的话,那别说北伐,稳定内部政局都会很辛苦。但官制这个东西,一般制定下来后也不好轻易变动,如果再重现汉武帝晚年时期的状况,恐怕大部分当臣子的人都不愿意见到。因此,对于官制的改革,刘备集团北部的争议是非常的大的。有些人主张回到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的状态,虽然会限制皇权,但至少可以保证朝局稳定,不会因为出现个别“庸弱之君”导致时局动荡。但有些人却认为,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到将来天下一统了,再进行官制改革也来得及。两方吵的非常的厉害,双方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想法,其中也不乏刘备本人意志的体现。而刘备集团中,文官位置靠前的几个人,都在权衡利弊,谁都没有轻易站队。法正也好,庞统也好,刘巴也好,其实对这个官制的改革都觉得非常的棘手,一方面要照顾到刘备的意志和情绪,另一方面也要顾虑到蜀中和荆州豪强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轻易也不敢表态。毕竟以他们的地位,一旦表态了就代表着站队,是刘备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至于诸葛亮……诸葛亮真不存在什么表态不表态的问题。别人也许不清楚,以为诸葛亮是半个荆州人,肯定是代表荆州世家豪强利益的,但真正接触过诸葛亮的人,其实都知道,诸葛亮是坚定不移的站在刘备这一边的。诸葛亮考虑的,其实非常单纯,就是想制定出一个既能符合刘备利益,又能对现在政局平稳有帮助的官制出来。所以嘛……诸葛亮拉着张溪,聊了很久。为啥找张溪?!因为张溪是颍川人啊,跟荆州和蜀中世家之间的联系都不多,不可能跟他们存在什么利益纠葛。其次,就张溪弄出来的那一堆玩意儿,不论是造纸术还是印刷术,又或者是岳麓书院,根本就是在挖世家的命根子……更别说还有个诸葛亮都不太敢直接动用的杀手锏——科举制。张溪这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站到世家一边的,所以找张溪商量,才能让诸葛亮得到最大程度的启发。然后吧……诸葛亮又后悔了。说真的,有时候诸葛亮真的很想跟张溪好好的聊聊,看看这个家伙的脑子里到底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跟张溪说官制,这家伙居然能给你叨叨出一堆玩意儿来。可问题是,张溪说的这些玩意儿,大多数都是一些浮于表面,非常浅层的东西。比如张溪曾经建议诸葛亮搞什么“三省六部制”,但张溪却无法完全说清楚“三省六部制”具体该怎么运转,又该怎么加强皇权的同时,还能限制皇权。张溪只记得各省各部的职能,但你要说遇到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去运作,张溪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其实到这里还好,毕竟这个“三省六部制”听起来跟三公九卿制有点类似,都是各自划分职权,不过是限制了三公和九卿的权利,只给了他们负责具体事务的责任,却没有给他们相应处置事务的权利,各省各部主官的直接负责对象依然还得是皇帝,算是拆分了相权,但加强了皇权……诸葛亮到这里还是能理解,并且深有启发的。可诸葛亮就不该多嘴,问一句万一皇帝年幼无法理政该怎么办。真不怪诸葛亮,谁让东汉的娃娃皇帝实在是太多了,到了那个时候,基本都是外戚或者宦官干政,酿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制定官制嘛,肯定要未雨绸缪的。诸葛亮主要是担心,再出现那种无法单独理政的娃娃皇帝时,朝政又该怎么运转。毕竟,不管是“三省六部制”还是“三公九卿制”,最终的直接负责对象就是皇帝,如果皇帝不能理政,就会给外戚或者宦官干政的由头。然后张溪就给诸葛亮讲了“内阁”和“尚书房”制度。皇帝年幼无法理政,那就由群臣推举一个官低权重的小团体,来帮助皇帝理政嘛,等到皇帝成年了再还政就是了。而所谓的“内阁”或者“尚书房”,本身的权利全都寄托在皇权身上,他们肯定会努力维护皇权来保证自己的权利,但同样又因为是群臣推举的,无法跟相权彻底剥离,必然会陷入到一种虽然位高权重,但跟群臣间有隔阂对立的情况,防止权臣的诞生。想做权臣?!那你得先问问百官们答不答应,同时还得问问皇帝答不答应。张溪自认为“内阁”和“尚书房”制度其实也不错的,至少大明在皇帝代代是奇葩的情况下,依然能续命两百年,而大清的“尚书房”制度也没有侵占皇权,不管是首辅还是军机大臣,皇帝说免就能免,根本无法有效威胁皇权。可诸葛亮听了,特么脑仁都大了……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制度。如果按照张溪的建议去执行的话,“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尚书房制”是存在严重矛盾的地方的。内阁和尚书房基本就完全剥夺了三省的权利,会导致这两个部门职责的重叠,浪费行政资源,无法提高行政效率的。因此,张溪所说的,其实就是两种平行的制度,不过是在皇权和相权之间有些不同的取舍而已。不听还好,听完后,诸葛亮的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官制如何保证中央政府的运行效率上了,还得多考虑一个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所以……这些互相冲突矛盾的东西,这家伙到底是用什么样的脑回路思考出来的?!第478章 看不惯诸葛亮最后也没有办法,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从张溪那边获得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思考,对新官制进行了一个总结,制定了两种并行的行政制度,以张溪和诸葛亮两人的名义,一起上奏给刘备。这种事儿,就让刘备自己去做决定吧。到底是采用对皇权更加有利的“内阁”制,还是采用比较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交给刘备去权衡利弊。而刘备也相当头疼的考虑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三省六部制”。其实刘备本人是更加倾向于“内阁制”的,这样可以保证皇帝彻底掌握权利,不用担心再出现像曹操,王莽这样的篡逆之辈……甚至连霍光这样的权臣都不太可能出现。但考虑到现在的实际情况,刘备又不得不选择后者。因为……现在是乱世,并不是太平盛世,不是求稳的时代,而是需要开拓进取的时代。再一个,就目前的世家大族的势力和影响力,即使采用“内阁制”,也可能会出现世家大族轮流上台执政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