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历史上的曹丕,跟他的父亲曹操不同,他并不喜欢曹氏宗族将军过多掌控朝中权利的。一方面,是当初曹丕跟亲弟弟曹植争权,曹植身边也不缺少一些曹氏宗族的支持,尤其是二代曹氏夏侯氏的子弟,这些人,曹丕并不信任。另一方面,为了篡汉自立,曹丕跟北地的世家大族们做了交易,做出了一些妥协,需要曹氏宗族的子弟们腾出一些位置,来满足这些世家大族们进入朝政核心的需求。因此曹丕本心来说,是真的不想跟曹氏宗族将领们商量这种事情的。但没办法,这时候的曹丕才刚刚继位,声望和掌控力都不足。政务也就算了,曹丕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班底,倒也不一定非要依靠曹氏宗族的将领们。但这个时候的军权,基本都掌握在曹氏宗族将领的手里,曹丕还没有机会彻底收回来,他不想跟这些叔伯兄弟们谈这个事儿都不行。至于陈群和贾诩……这俩都是老狐狸了,谁还能不知道曹丕找他们来就是凑数的?!要是曹操在位的时候,曹操还会在这种事情上询问陈群和贾诩,但现在这个魏王是曹丕……这位可不是什么有大度量的人。更何况,陈群还有政治抱负寄托在曹丕身上,打算说服曹丕推行他设计的九品官人法,因此不可能会逆着曹丕说话。而贾诩这个老狐狸,太懂怎么自保了,知道面对曹操他应该怎么说话,而面对曹丕,他最好一句话不说。毕竟,有当初那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尔”的话垫底,他贾诩的荣华富贵就有足够的保证了,何必非要说真话得罪曹丕呢。因此,在刘备可能北上进攻雍凉的事情上,这俩老狐狸基本都是一句话都不说。曹丕没办法,只能询问曹仁,曹休,夏侯尚三人。而曹仁毕竟是长辈,而且是现存的曹氏宗族将领中,唯一一个能称得上是名将的人……虽然前些年得了一个“溜边太守”的外号,但这个外号,在曹魏集团内,是绝对不能公开说的。曹仁听完了曹丕的询问后,也是紧皱眉头。第392章 曹魏的反应曹氏宗族将领在曹操创业时期,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早年曹操起兵讨董,曹氏宗族不仅提供了一批钱粮兵员,给了曹操起家的资本,还给曹操带去了最早的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们。曹仁,曹纯,夏侯渊这三人,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顺带一提,夏侯惇的能力不差,只是不太适合领兵作战而已,你让夏侯惇镇守地方,他就能做的很好。而曹洪呢,冲锋陷阵没问题,领兵作战虽然差点,但那也是跟几个族兄们或者当世名将比较稍微差了点,基本的能力还是有的,比起诸如杨奉之流就要强的多。但现在……时过境迁呐!!!曹操本人都已经病故了,夏侯惇在曹操死后的两个月也因病去世,曹纯死的更早,夏侯渊又在定军山被黄忠给斩了……曹氏宗族将领里还能独当一面的,就剩下一个曹仁了。曹仁确实是名将,也是军中宿将,这么多年征战,常年担任曹魏南方军团统领的他,对这些军务韬略可是非常的熟悉了。以曹仁的眼光来看,他觉得,雍凉方向问题倒是不大。别看现在刘备在汉中搞的声势挺大,但从汉中要出秦岭,进攻关中,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的。秦岭五条道路中,也就是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三条路能走大军。而陈仓道有曹真在防守,这个假侄子的能力是真的不错,领兵虽然不多,只有数千人,但陈仓道那个地方本身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山地狭小又排不开大军,所以只要小心应对,问题就不大。而祁山道本质来说,并不是穿越秦岭,而是绕过秦岭,从凉州入境进攻雍凉。祁山道虽然平坦能走大军,但实在是路途太遥远了,对后勤的压力很大。再者,凉州刺史郭淮的能力极高,这几年治理凉州又颇有成效,使得汉胡皆服。刘备如果出祁山道,首先要面临郭淮的阻截,只要郭淮不浪,哪怕拦不住刘备也没关系,只要拖延足够的时间,长安的曹洪就算再混,也应该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布置防线,阻拦刘备进入关中了。而褒斜道……是个麻烦。褒斜道山道也比较险峻,不太适合大军作战,但如果只是通过褒斜道,进入关中腹地,建立起防御阵地,拖延时间等待全军集结的话,还真的有可能让刘备大军从秦岭里钻出来。因此,曹仁在一通分析后,建议曹丕下令给郭淮,让他加强戒备,同时命令在长安的曹洪,让他派兵,加强对褒斜道出口的防御。而说完了雍凉地区的防卫,曹仁却依然眉头不展。说实话,曹仁真的不担心雍凉,在他看来,雍凉地区山势险峻难走,刘备吃饱了撑的从那边发动主攻。曹仁真正担心的,是南阳和许都,是襄樊的关羽。如果刘备以北上汉中,进攻雍凉作为幌子,吸引曹军的兵力调动北上,但实际的目的却是让关羽北上南阳或者偷袭许昌……那才是真正要命的事儿。诸葛亮的《隆中对》,精妙就精妙在这里了。一路北上雍凉,一路进攻中原腹地,不论是哪一路都会让曹魏很难受。你没法去分辨,到底那一路是主攻,那一路是幌子,因为两路都是要命的路线,两路都必须防。当初汉中之战时,包括曹操都认为,刘备的重点是拿下汉中,关羽进攻襄樊,不过是策应而已。因此曹操坚持领兵北上,前往汉中跟刘备对峙,而襄樊方向,曹操也只是派出了于禁领兵去救援,并没有领兵亲征。结果谁想到,关羽真的就水淹七军,攻破了襄樊,而曹操最后也没能守住汉中。这一场仗,被曹操视为平生耻辱,同时也是曹操去世前最大的一块心病。现在,轮到曹丕面临这样的局面了。有一说一,曹操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军事家,他对时局的判断一向都比较清晰准确的……但他儿子曹丕可差远了。因此,在听完曹仁的分析后,曹丕也开始担心南阳和许昌的安危了。曹丕虽然在军事上不如他老子,但政治的敏感性上,却是不差太多。曹丕不确定关羽到底是进攻南阳还是偷袭许昌,但曹丕知道,不管关羽是哪个选择,他都不能让刘协继续在许昌呆着。这太危险了。尤其是在曹丕打算篡汉自立的关键时刻,许昌的那个大汉天子就是曹丕代汉自立的法理依据所在,绝对不能有失。现在的曹丕,是有两个选择的。第一,是提前篡汉,逼迫大汉天子“禅位”给自己,尽早完成这样的法统交接,这样的话,这个天子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也就不用担心关羽是不是去偷袭许都了。第二,是忍着,先把大汉天子迁到洛阳,暂避关羽的锋芒……可这就又回到了当初曹操面临的那个难题。迁都,政治影响太大了。一旦迁都,就意味着曹魏方面惧怕了刘备集团,而曹丕回头即使再逼迫汉帝“禅位”,也不会被天下人认可。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年头的汉帝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真正决定大汉存续的人,已经不是许都的那位大汉天子,而是割据荆益的刘备。如果曹魏能持续压制,甚至彻底消灭刘备,那么有没有汉帝,大魏都是天命所归。但如果曹魏压制不住刘备,甚至反而被刘备打到中原腹地,那么就算曹丕手上有天子,那大魏也是乱臣贼子。曹丕也是两难。提前篡位,政治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民间舆论也没有兴起,突然说什么代汉自立,不见得能得到天下人,尤其是天下世家的认同。可迁都的政治影响也非常的大,曹丕不能轻易迁都,否则即使后来篡位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这个问题,曹丕是没办法跟曹仁这样的武夫去商量的,但跟贾诩和陈群商量吧……可以是可以,但这俩人,还真的算不上是他曹丕的心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