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吧,这份表奏,不仅仅是以关羽的名义送来的,附表的人还有张溪……也就是说,张溪也是同意关羽这次上奏的请求的。这就不能不让刘备重视了。如果只是关羽的一时兴起,那刘备派人去解释一下自己的难处,以关羽对自己的尊崇态度,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但连张溪都联名上奏了,这就不得不让刘备多想一下……是不是荆州的大部分官员,对这次的封赏,都不是很满意。确实,有一说一,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对属下群臣的封赏,更多的是集中在益州出身的官僚上,毕竟能打赢汉中之战,这帮人是出了死力的。虽然并没有真的到“男主战,女主运”的程度,但各种钱粮消耗都是益州提供,现在拿好处,肯定是得给他们大头。比如说法正,作为刘备进攻汉中的谋主,又是主导了整个汉中之战的关键谋士,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直接封他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而一同出征的庞统,坐镇后方筹备粮草的诸葛亮,依然还只是“军师将军”的头衔,官职没变。顺带一提,张溪也依然是南郡太守,并没有升官,甚至因为现在的左将军是马超了,张溪的左将军司马官衔也顺带的撤销了。也就是说,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出于巩固益州统治的因素,在这次封赏中,确实有些偏向益州本土派,而忽略了荆州派的利益。尤其是荆州派也没闲着啊,在荆州不仅打下了襄樊,而且还挡住了江东的偷袭,两线作战居然都赢了,这么大的功劳,大家却没有赏赐,说不过去吧?!所以呢,刘备接到了这封关羽和张溪联名的奏报后,思考了很久,决定把几个人都叫到汉中来,认真的讨论一下。不仅仅是封赏的问题,还有发展路线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太好了,摆在刘备面前的选择也太多了,刘备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召集谋士们好好的商议一下,也是有必要的。荆州方面,关羽是肯定不能动的,他不仅要镇守襄阳,防备北方曹操,同时还得兼顾南郡和荆南。同样的道理,南郡的王基也不能动……倒是徐庶,暂时离开一下问题不大。江东使者诸葛瑾,近日已经到了汉中,虽然刘备还在晾着他,但刘备不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还会偷袭荆南。因此,只能把张溪和徐庶两个人叫到汉中来,询问一下具体情况。同时,也给在成都镇守的诸葛亮发去书信,让他尽快来一趟汉中。就这样,在建安二十三年三月下旬,张溪接到了主公刘备的诏令,前往汉中,商议国事。第356章 东三郡自从寇封领兵打通东三郡后,张溪从襄阳前往汉中,就不需要从江陵出发,坐船先入益州,然后北上了。现在张溪可以直接在襄阳坐船,逆汉水而上,直接抵达汉中。四月,张溪汇合了从武陵赶来襄阳的徐庶,两人一起坐船从襄阳出发,第一站就是东三郡。其实本来可以不用在东三郡停留的,但张溪到底有点不太放心,那个寇二哈,到底能不能治理好这么重要的地方。东三郡可是汉中和襄阳之间的纽带,这地方不能断,一断,荆州和益州之间,就依然只能靠长江来联系了,这样效率会差很多。因为徐庶在给刘备送的战报里狠狠的告了孟达一状,导致刘备对孟达心有芥蒂,这么重要的东三郡,刘备都没有让孟达领兵北上参与进攻,而是直接交给了寇封去攻略。因此,现在东三郡的时机情况,就是寇封总督军政事务,配合东三郡本地世家豪族申氏兄弟一起,治理地方。申氏兄弟嘛……嗯,标准的墙头草世家,谁势力大就听谁的。但这种人,也不能太大意,不然你什么时候被他们卖了都不知道。对于寇封,张溪是十二万个不放心。这家伙啊,作战是相当的勇猛的,也不是完全的没脑子,但他的脑子,确实也有限。再加上多年不见,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是有没有长进,现在上庸虽然没了孟达,但天知道他还会不会继续做出那种欺压本地世家,抢夺他人仪仗队的事儿来。因此嘛,张溪在路过东三郡的时候,还是专门停了一下,打算去见见寇封,跟这小子说道说道。寇封对于张溪的到来,倒是十分的欣喜,赶紧的设宴款待张溪和徐庶,同时也有点献宝一样的,跟张溪讲述了自己攻略东三郡的过程。其实真的没啥好说的,基本就是寇封到了城下,城内开城投降,如此反复而已。但这终究是寇封第一次单独领军,寇二哈的心性,有了成绩,可不得跟大哥好好的汇报一下嘛。张溪知道寇封的用意,夸奖了这家伙的同时,也顺便问起了政务方面的事情。军务方面,寇封的能力不差,能统领一军的人,安排一郡防务应该不是问题。但政务方面,张溪怕寇封没经验,让下面的佐官吏卒给骗了,或者是被本地世家申氏给架空了。但寇封却大大咧咧的表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说着,寇封就给张溪介绍了一下,自己新征辟的郡丞——董允。哦,那没事儿了。现在张溪已经对这种突然间冒出来的名人有点免疫了。反正蒋琬都能在自己手下当县令了,董和之子董允在寇封这边当郡丞,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刘备看人,那可是出了名的准,他能不知道,寇封这个人,可用为将,镇守一方却还欠些历练么?!历史上的刘备,是让孟达领兵从宜都北上,占据东三郡,由孟达来负责治理地方的。孟达这个人,虽然历史上很小人,反复横跳,但能力是真的没得挑,镇守一地是绝对没问题的。但同样,刘备也知道,孟达这个人,能力可以,但小心思太多,必须要有个人来制衡他一下。因此刘备才会再派寇封领兵,让寇封名义上总督东三郡……相当于给孟达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孟达不愿发兵救援南郡,导致徐庶狠狠的在刘备面前告了孟达一状,刘备现在对孟达已经很失望了,不可能再把这么重要的东三郡交给孟达来管理,索性连调都没调他,让他继续当他的宜都太守。可只靠寇封领兵进入东三郡的话,平定是容易,但治理起来,可就麻烦了。因此刘备在自己的人才夹带里挑挑拣拣的,给寇封送来了几个不错的内政高手,什么胡济,樊建之类的,全都塞过来了。而董允,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临行前,刘备就已经叮嘱过寇封了,让他抓住军队建设就好,政务方面,交给董允等人去负责就行。寇封也实在不想跟申家兄弟打交道,毕竟他一直是武将出身,跟这些世家或者文人打交道,一直不太感冒,索性就直接把这摊子事儿交给董允去处理了。这样也好,各自分工,省的麻烦。张溪听完这些前因后果后,顿时就全明白了。说白了,寇封这个总督东三郡事的位置,就是一个临时过渡性的职位而已。刘备手头一时间找不到可以信任的,文武双全的人手,不得不硬着头皮让寇封上的。等到刘备彻底消化完汉中之战的成果,腾出手来之后,自然而然的还会对东三郡做出调整。因此,现在的这个寇封管军,董允管民的分工,也不过是临时性的安排而已。既然是这样,张溪是没啥话好说的,让寇封不要多事,军中之事自己做主,如果遇到政务,多听董允的话就好。其实这样也好,寇封不接触政务,就不需要去跟申氏兄弟打交道,自然也就不存在得罪或者欺压申氏兄弟的可能。而且即使不小心得罪了,寇封也掌握着兵权,而申氏兄弟那边,也有董允去帮忙擦屁股,问题也不会太大。就一点……只要这个二哈不要连董允一起得罪了就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