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剩下的乌林,郢县,也都发来了公文,表示境内虽然有零星蝗灾,但已经组织衙役和百姓进行扑救,当无大碍。张溪对此,总算是放下了心。然后吧……蝗灾就爆发了。这次真的不是张溪的锅,甚至都不是南郡大小官员的锅,大家真的很努力的在控制蝗灾了,可以说即使爆发了蝗灾,也只会是小规模的损失。但张溪忘了一点,蝗虫,它有翅膀的。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土大地上的蝗灾,大部分都是亚洲飞蝗,它能飞。这次蝗灾的爆发地,是长沙郡那边。江东尝到了巴丘等地新开耕地的甜头,正在全力开垦巴丘附近的良田,这两年几乎年年丰收。再加上长沙郡南侧,当初张溪改沼泽为良田,潘濬又接手搞了两年,弄出了一大片可耕种的土地。后来两家划界,长沙归了江东,这些田地让江东人意识到,原来长沙附近的沼泽也是能够改造成良田的……因此加大了对长沙郡这边的投入,江东世家纷纷掏钱,加入到长沙大开发的行列中来。长沙郡就这样,慢慢的把希拉分布的稻田,连城了一片。然后吧,去年暖冬,今年蝗灾,就这么来了。长沙的飞蝗,先是吃完了长沙境内的稻禾,然后飞到了武陵郡和零陵郡。武陵郡山地多,耕地面积少,还算好点。零陵郡就倒了大霉了,潘濬这些年在零陵郡,没少搞沼泽改良田和山地梯田,结果招来了大批蝗虫,弄了个损失惨重。而在武陵郡没有找到多少吃食的蝗虫们,再次结伴飞行,分成两路,一路往豫章郡去了,另一路着飞过长江,来到了南郡的乌林和郢县。原本觉得没啥大事儿的两县,瞬间遭遇了蝗灾。也好在张溪继续坚持,没有在孱陵和枝江的蝗灾平定下来后就撤离留守的掾史,因此这些掾史能第一时间报告江陵,张溪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张溪得知了情况后,顶住各方压力,第一时间发动了徭役,强征百姓扑灭蝗虫,压根不管这时候的流言蜚语。张溪是不信什么天人感应,但架不住这年代很多人都信这个,上到世家家主,下到黎民百姓,有些东西根深蒂固,你没办法短时间内扭转。之前张溪强发徭役扑灭蝗虫,虽然南郡境内的蝗灾没有起来,但长沙那边的蝗虫飞来了。这就给了一些人说法,说张溪扑杀蝗虫的做法是逆天而行,现在遭到报应了。本来这些长沙的蝗虫不会来南郡的,现在因为张溪扑灭了老天爷的使者,所以老天爷让蝗神把别的地方的蝗虫给招来,报复张溪了。张溪本来不当回事,但架不住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连马良和赵累也都来劝张溪,为了名声着想,咱们要不就做场戏,让那些人闭嘴得了。可张溪真的不理会,也不能理会。能咋办?!建了祭天台,做了戏,那帮世家子弟倒是满意了,这个蝗虫还杀不杀了?!你都祭天认错了,还继续杀蝗虫,别说世家怎么想,老百姓都不听你的啊。这时候最好的破局办法,当然就是学习一下唐玄宗,生吞一只蝗虫收买人心……但这事儿刘备干可以,张溪干,真不行。君臣之属,人心归向,一定是要分清楚的。所以张溪的做法,就是坚持扑杀蝗虫,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安抚百姓。其实就是张溪借鉴宋仁宗时期的灭蝗措施,鼓励百姓扑杀蝗虫,以蝗虫换取粮食,补贴禾苗损失。百姓是不想得罪老天爷,毕竟这年头种地全靠老天爷赏饭吃,风调雨顺就是丰收,来个大风冰雹啥的就是灾年。可现在,蝗灾已经来了,今年注定要歉收,如果没有粮食,今年冬天都熬不过去,哪有时间考虑明年会是什么年景呢。所以啊,一咬牙,百姓为了能活过今年,打算用蝗虫换粮食。毕竟,能活着才能考虑老天爷怎么想,死了可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这样,百姓的积极性总算是暂时给调动了起来,至于世家们嘛……随他们去吧。别以为张溪不知道,这帮闲着没事儿就跟你谈什么天人感应的家伙,私下没少让自家的佃农们扑杀蝗虫,有些事情,不过是台面上扯皮的玩意儿,真要为此受损失,他们才不会去做呢。就这样,付出了大概一半禾苗被毁的代价后,南郡百姓们总算是送走了蝗虫大军,保住了剩下一半的禾苗。在这个年代,要想彻底扑灭蝗灾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杀一部分,然后等着蝗虫大军自己过境,前往下一个地方。再或者,就是等天凉,蝗虫活动期结束。南郡这边是两者皆有,天气转凉了,蝗虫飞走了,总算是保住了一半的粮食。百姓多少有些庆幸,高兴一点的都欢呼庆祝了。但张溪这边,又开始忙碌了。各县都有损失,有的县损失小,有的县损失大,各县都得上报自己的损失情况,然后张溪要往各地调粮,应对这次的灾情。南郡的损失还可以接受,荆南两郡的损失就大了,几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现在马良着急上火到腮帮子都肿了。真的,如果这么一对比的话,大家都能发现,虽然张溪在整个蝗灾期间被百姓和世家一起咒骂,但真要说损失,反而是南郡最小。而且南郡百姓好歹还有点扑杀蝗虫得到的钱粮,撑过今年应该是没有问题。一时间,张溪的风评虽然在官场上依然不咋地,但在民间,悄然有反转的意思。不过张溪真不在意这个。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是秋收了,得重新安排人手组织秋收,以及秋后的征粮。甚至张溪在考虑,是不是今年少征收点粮食,毕竟刚刚遭灾,减免赋税也是一种有效的赈灾手段嘛。但这个事儿吧,不是张溪一个人能决定的,所以这段时间,张溪一直跟赵累,邓艾等人商议,到底该怎么办。第265章 江东来使赵累和邓艾,一个是县令出身,对州郡事务经验不足,另一个还年轻,平时只是通过文书学习经验,还没有到可以决定是否减免赋税的程度。张溪嘛……别说,这事儿他还真的不敢擅自做主。赋税是否要减免,有没有合理的依据,减免多少合适,如何能在保证官府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减轻百姓负担……这些其实都是学问。更别说这里面还要多考虑一个军粮的储存,毕竟现在是乱世,要为打仗做准备的。张溪倒是有心去找马良伊籍商量一下,但这两人最近被荆南两郡的受灾情况给忙的,都快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半用了,哪有这个时间来帮张溪出主意想办法啊。所以嘛,张溪还是得跟赵累,邓艾商议,患得患失的制定出了一套减免赋税的方案。但谁也不敢说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因为谁心里也没底。事关几十万百姓的生计啊,谁敢大意?!而就在这个时候,习珍到了。三月底的时候,张溪向徐庶要了习家兄弟中的一人来当郡丞,当时徐庶准备出兵平定山中蛮族,所以留下了两兄弟处理武陵政务。后来徐庶平定归来,又正好遇到了蝗灾,因此多留了两人一段时间,一直到八月初的时候,才把习珍给送到南郡,来当这个南郡郡丞。而习珍可是管理郡县有很多年经验了,从最小的县尉到最大的郡守,他都做过,这种事情对他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习珍在看过张溪等人制作的方案,又拿来去年的丁口和税收图册作为参考,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修改了一些数字后,就弄好了赋税减免的方案。“郡守与两位同僚其实已然做好了筹划,某不过是稍加修改而已……不值一提。”习珍谦虚的为自己的工作效率解释。但张溪三人已经彻底服气了……他们三个人纠结的不就是数字的问题么,怎么减免这种事,参考一些以往的案例既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