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儿,诸葛亮和刘备商量下来,绝对还是要慎重,不能一下子铺开,只能有限度的推广纸张。不能急躁,应该一步一步的来,慢慢的推广,在让世家能接受的同时,一点点的挖世家的墙角,慢慢的削弱世家的影响力。所以诸葛亮的意思是,从世家中挑选个别好控制的,让他们代为发行纸张,这样在转移矛盾的同时,刘备集团也可以退居幕后,不会正面吸引仇恨。至于世家是不是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刘备,这个诸葛亮不担心。这年头的世家,整体力量确实强大,但从来都不是一块铁板,同郡世家之间,都有着不小的矛盾。再加上诸葛亮知道世家的做派,只要能让家族获利,哪怕是蛮夷他们也会争相效力,但如果不能给世家带来好处,那么即使你是再造大汉的光武帝,他们也会把你拉下龙椅。光武皇帝可以靠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解决度田事件,现在诸葛亮不过是效仿先例而已。至于寒门和百姓……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一点一点的来,等到刘备匡扶汉室,稳定天下格局后,再想办法照顾他们。毕竟这事儿不是粮食,缺了也不会死,优先级自然就调后了。跟张溪解释完这些后,诸葛亮这才传达了刘备的命令——造纸术及工匠等,全部迁移到成都,在刘备没有决策前,巴东郡不得擅自推广造纸术。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解释,诸葛亮怕张溪心里有疙瘩,现在解释完了,诸葛亮等着张溪的反应。张溪的反应嘛……他把雕版印刷术给拿出来了。雕版印刷术真不是啥有难度的技术,阴刻阳刻这些东西,这年头的碑文上就应用了,甚至有些经典就是刻在碑上的,还会有人专门刷墨去拓印下来,用于学习。所以张溪是真心觉得奇怪,怎么就没人从碑拓上,联想到雕版印刷呢?!然后张溪就想明白了——这年头能用纸张去印碑拓的人,特么都是一些豪门世家。这帮人能给你发明出雕版印刷术出来?!百姓和寒门士子就算想到了这个方法,但找不到合适的纸张,谁还会费劲去研究什么雕版印刷?!所以嘛,张溪在研究出能用的造纸术之后,立刻就把这个雕版印刷术给弄出来了。雕刻不难,唯一麻烦的是墨……要在纸张上印刷,现在的松烟墨都不太好用,得用油墨。张溪手上没有这方面的制墨工匠,正寻思着,是不是再问江东那边要点制墨匠人呢。诸葛亮表示,我主刘皇叔横跨荆益二州,还缺你那点制墨的工匠?!还需要问江东孙权要?!不就是往墨水里掺杂膏油么,只要有了这个思路,诸葛亮相信总有匠人能找到合适的印刷用墨的。至于这个雕版印刷术,跟造纸术一样,全部收归成都,巴东郡不得擅自推广。这个张元长……果然真的就不能让他闲着,闲着容易出大事儿。但这种大事……果然还是让他继续闲着比较好。诸葛亮是什么人,还能看不出这个雕版印刷术就是配合纸张,跟世家争夺经典注释权的利器。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但凡世家的力量弱一些,诸葛亮都有心强行推广了……可惜,不行,这年头世家的力量真不是吹的。有钱,有粮,有地,有人口,有声望,还掌握了民间舆论……根本就是松散的小诸侯,闹起事情来,后果真的很严重的。具体什么后果,可以参考凉州豪强是怎么联手坑手握重兵的马超的。神威天将军在凉州都混不下去,不得不带领部众投奔刘备,现在世家如果真的要联合造反,那问题真的是大了去了。诸葛亮也是无奈,但没办法,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状,要改变,得慢慢来。起码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手段了,可以从世家那边慢慢的撬开一个口子,而这个纸张和印刷术,就是撬开口子的利器。不得不说,纸张和印刷术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好东西,这个张元长果然才思敏捷,能搞出……嗯?!好像有哪里不对?!诸葛亮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张溪这套组合拳的异常点。张元长会造纸倒是不算特别稀奇,毕竟东莱那边的左伯也曾经造出左伯纸,可能是张溪看到了纸张的好处,让匠人们专门研究的。但张溪造完纸之后,立刻就把印刷术给弄出来了……不对,这小子肯定是早有预谋,不然不可能这么快的就搞出跟纸张完美搭配的印刷术出来。诸葛亮一想到这儿,立刻打起了精神,逼问起张溪来。然后吧,张溪就抢了他徒弟的成语,期期艾艾的告诉诸葛亮,自己这段时间,琢磨出了一个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你看哈,纸张有了,造纸术也有了,那科举这个东西,不是应该随之而诞生了么?!可诸葛亮听完后,顿时不仅觉得牙疼,他还头疼。这个张元长……要不让他回家陪老婆算了?!第244章 百年大计东汉时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征辟制和察举制。东汉是二元君主制,所以才会产生两种入仕方式的区别。征辟,是地方行政长官或者中央听说了某个人的名气,专门下令征辟他当官。察举,是地方每年都要选出一些名声好的年轻人,推荐给中央,让中央考察后任命。当然,不管是征辟还是察举,被选择的人都是可以拒绝的,这么做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失礼,反而会让人觉得是不屑于跟权贵合流,受到当世人的尊敬。有一说一,这个观念其实挺奇葩的。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着为国家效力,也不想着造福百姓,就是端着架子显清高……活着的意义何在?!可这年月的人,就吃这么一套,觉得清高的人就是让人尊敬和羡慕。不管怎么说吧,征辟和察举制的本意,都是要录用那些在民间有才华,但是没有入仕通道的人,给他们一个入仕做官的机会。可随着汉末世家豪强的力量越来越大,从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权,所谓的征辟和察举,都变成了世家的一亩三分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说的大多都是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的事儿。到了董卓乱政,诸侯并起的年代,朝廷权威不存,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世家大族们进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权,后来曹丕继位,为了获取世家支持他称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让世家彻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至于司马家建立的晋,本身出身就不正,后代更是各个奇葩,根本无力扭转这一现象,导致后来了一系列内乱,最终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所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现在就已经显露的很明显了,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时间想不到比这更好的选材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刘备汉室宗亲的人设,所以才会继续沿用。现在,张溪告诉诸葛亮,有一种制度叫科举制,大家不看家世,公平公正的在考场上决胜负,谁的学问好,谁有某方面的特长,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诸葛亮思虑了良久,很难对此做出评价。科举制确实是个好制度,这东西的原创,确实是李世民,还真的不是杨广。虽然确实是杨广提出了“科举”这一概念,但杨广的关注点,其实是在“分科取士”上,他的“科举制”的选拔对象,依然还是在山东世家或者关陇贵族的子弟,这点其实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差别不大。而李世民是在杨广提出的“分科取士”的基础上,把人才选拔范围,扩散到了寒门阶层,让寒门也享有了上升通道。真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制度是好制度,但诸葛亮怎么想,都觉得不太适合现在的这个时代。在这个世家力量庞大的年代,你强行把世家子和寒门士子放在一起,通过考试竞争上升通道,世家能乐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