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尚香那个委屈的,可怜巴巴的站在一边。而主人家也是真的好心人,看这丫头的样子,大概也猜到了这说不定是哪家的大家闺秀,就拜托她陪一下两个孩子,这样自己也不用担心孩子跑到水沟去玩,遇到危险了。孙尚香终于开心了,她终究是帮上忙了。而主人家则摇头苦笑,继续干活,等干完了活,这才收拾东西,招呼孙尚香回家。得跟这个小姑娘说说,这么没概念也敢外出闯荡,如果真的是跟家人失散那还好,要是真的一个人跑出来的,这样可是很危险的。孙尚香因此,在主人家又留宿了一宿,再次吃到了黑饼……主人家说,这叫糠饼,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户就指着它糊弄肚子,尽量撑过这段时间。孙尚香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糠饼,在吴郡家里,是用来喂养牲口的东西。孙尚香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她跟小红抢饭吃了。可即使如此,能吃到糠饼的也就是孙尚香和两个孩子,主人家只是一脸笑的看着三个人吃,自己却什么都没吃。等孙尚香吃完了半块糠饼,喝了两碗水,主人家这才跟孙尚香大概的说起来。“姑娘,你既然孤身在外,有些事情,老妇人还是要提点你几句的……”主人家笑着,对孙尚香开始了说教。而听完了主人家的说教,孙尚香才知道,原来这时代的人出门,有那么多的讲究。首先是服饰。孙尚香穿劲装出门,这个倒不是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她的穿着打扮,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个女孩子,而乱世里,一个女孩子孤身出门……这不打劫她,打劫谁啊。第二个,是孙尚香完全没有外出的经验。就拿昨天来说吧,孙尚香敲门跟报丧似的,还永远只有一句话“开门,快开门。”这哪里是投宿,这是来砸门抢劫的吧。吓得主人家昨晚上搂着两个孩子,差点一晚上没敢睡。第三个,孙尚香出门,居然没有带过所。过所是这个年代百姓出门远行的凭证,在过关隘和津口的时候都要用到的身份证明文件,上面不仅会写明持有人的姓名籍贯,如果随行有马匹车辆,还得写上马匹车辆特征。有过所,你就是正常的百姓出行,没有过所,那你就是流民。如果是流民,是没办法通过关津的,如果要过江,就必须偷渡。而偷渡……不好意思,这年月能组织偷渡的都是沿江水贼,而孙尚香一个女孩子家,还带着一匹马,这么显眼的目标,偷渡的风险是非常的大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偷渡是需要交钱粮的。孙尚香现在,是一点钱粮都没有了。第161章 卖马第二天一早,孙尚香告别了好心的寡妇一家三口,再次踏上了北去的旅途。不过再出发时,孙尚香已经把她的劲装留给了主人家,换了一身主人家亡夫的衣服,尽量把自己打扮的跟男人一样。不仅衣服换了,发型也改成了男子的发型,说话也尽量低沉着嗓音,小脸上还抹了点草灰,看上去没那么白净了,乍一看的,还真的看不出来是个女孩子。主人家也好心的教导了孙尚香关于借宿的一些言辞,总之就是不要那么生硬,有求于人嘛,低声下气一些,人家不同意也不要纠缠。最重要的是,最好找个集市,把她的马给卖了,不然这年头,牵一匹马出门,实在是太显眼了。别的孙尚香都听了,但唯独卖马,她真舍不得。这是她所有的马匹中,最喜欢的一匹马,浑身乌黑没有一根杂毛,可漂亮了。而且还救了她两次呢。再次出发后,孙尚香除了换了衣服以外,好心的主人家还送了她几块糠饼当干粮。本来孙尚香不想收的,她虽然只住了两天一夜,但也知道这个主人家,一个寡妇带两个孩子有多辛苦。自己家吃糠饼都省着呢,再送给她,这怎么行。但主人家却说,孙尚香留下的那身劲装,拿去卖了足够她们娘仨撑到秋收了,所以这些糠饼,也算是对孙尚香的回礼。孙尚香这才勉强收下,继续赶路。一路继续向北,按照村妇的教导,一路上尽量的装男人,遇到借宿的人家就好言相求,不一定要睡屋里,谷仓或者废弃破宅都行,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一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坎坷,比如有人看中了小红,想要半路打劫,又或者实在没找到村落,只能靠着小红在野外休息……就这么一路波折着,一直到了长江的渡口。果然,孙尚香没有过所,守卫渡口的官兵不让孙尚香过渡口,孙尚香只好退下来,寻找其他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混在流民队伍里,偷渡过长江。这年月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官兵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基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孙尚香混入流民队伍倒是简单,但她的小红实在是太显眼了,负责组织偷渡的水贼一眼就看上了,非要她把小红充当过江的资费。孙尚香舍不得小红,可水贼显然是想明抢,最终孙尚香不得不再次持长剑击退水贼,然后骑着小红快速逃跑。不能在这附近渡河,孙尚香就继续往长江上游走,继续混入流民队伍中,以为总能找到渡河的地方。但渐渐地,孙尚香有点失望了。不管是哪边的水贼,只要孙尚香带着小红,无一例外的都要求用小红当船资……这年头,一匹马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孙尚香不得不重新考虑起来,关于小红的去留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的糠饼,也吃完了。孤身一人出门在外,孙尚香不敢把长剑卖掉,这需要用来防身的。而现在钱也没有了,糠饼也没有了……孙尚香不得不考虑,把小红卖掉换钱。当然,孙尚香还是有点不舍得,所以她决定,到一个大一点的县城,给小红找一个好人家,这样也不算亏待了小红。然后,孙尚香一路随着流民潮,来到了下雉县城,当街卖马。而这会儿的张溪,正在县衙内,处理流民安置的文书工作。春耕已经结束了,诸葛亮和刘备眼看着下雉和蕲春两县都安定了下来,也不打算在江夏多呆,两个人带着雷绪一起,回去武陵了。张溪其实也可以离开下雉县,回夏口去继续当他的郡丞的,但谁也没想到,春耕过后,居然还有很多流民,一路拖家带口的,从四面八方赶来。赵累实在不敢让张溪就这么走了,这么多的流民,他真的安置不了。下雉和蕲春两县,已经没有空置的土地了,可依然有数量不少的流民在往江夏赶来,赵累只是下雉县的县令,他真管不了这么多的流民。这些流民,如果没有张溪的统筹,根本没法安排到其他县城去安置。因此,赵累拖着张溪,就是不让他离开,不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两县,随时可能面临流民的暴动。张溪也是无奈……曹操和孙权都是怎么搞的,你们治下的百姓,流民有这么多的么?!其实这个真的怪不到孙曹两家人头上,是某个二逼非要分地安置流民,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后果。孙曹两家都是屯田的,但这年头,流民也是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的。两厢一比较,流民们当然愿意来江夏碰碰运气,万一分到几亩属于自己的田产,那不就是赚到了么。而且现在孙曹两家的地方官员也都注意到了流民的异常流动,也都开始管辖了,只是这年头的流民流动性太强,一时间管束还没有起到作用而已。就这样,春耕过后的一个月里,又有近千流民来到了下雉县,闹得赵累不得不把张溪给留下来,安置这些流民。因为分地安置流民的口子已经开了,再来的流民张溪也不好把他们拒之门外,只能想办法往江夏北部三县迁移……这就不是赵累能决定的,必须是张溪这个郡丞出具迁移文书才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