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月,这种亲民事务,只要愿意低下头去学,就没可能学不会。小邓艾聪慧,诸葛亮是知道的,虽然觉得小邓艾的性格和脾气跟自己不太合适,但既然张溪有心培养邓艾,那诸葛亮也就把小邓艾当成刘备集团的储备人才来看待,这种亲民事务也不是什么不外传的东西,愿意跟着学就学呗。诸葛亮教亲民事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张溪去熟悉农具。哪些农具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到,都得知道。不要求你自己会用,但一定要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的,不然你指导个毛线百姓啊。小邓艾倒是听的很入神,张溪却开小差了。一说起农业,自然会想到农具,而一说到农具,肯定得想到曲辕犁啊……怎么把这玩意儿给忘了?!曲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甚至两个人就能操作,比现在用的两牛一人的犁要方便的多,还能解放劳力。而且曲辕犁结构简单,这东西吧,只要知道结构,基本就很少有做不出来的。而很巧,张溪当初在点娘看小说的时候,因为看多了穿越前辈制作曲辕犁,所以去网上认真找过,仔细研究过结构的。怎么之前就没想起来呢?!一想到曲辕犁,张溪当即是什么都不顾了,直接跑回了府衙的书房,开始拿着纸笔,画了起来。诸葛亮也不知道张溪要搞什么幺蛾子,只能跟着去看看,然后就看到张溪在他好不容易弄到的纸张上涂鸦。要命哦,诸葛亮自己都不舍得用,这货居然就这么上手了。而且这画的是啥?!鸟?!面对诸葛亮提出的质疑,张溪顿时大怒,说道,“犁,这是犁,一种新犁,曲辕犁你知道不?!”诸葛亮再次仔细观看张溪的“大作”……说真的,要是张溪不说,打死诸葛亮都想不到这是犁。但张溪一说了,诸葛亮倒是看出点门道了。“此犁……非长直辕?!”诸葛亮惊奇的问道。张溪翻了一个白眼,心说这就是废话,自己都说了,这叫曲辕犁。诸葛亮也是不好意思的笑笑。主要是现在的犁,都是长直辕犁,这种曲辕的犁,诸葛亮还真的是第一次见。“犁辕曲折,却是何故?!”诸葛亮看了半天,继续问道,“如此改进,适合道理?!当真能仅用一人一牛耕种?!”什么原理,张溪说不上来,只能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至于是不是仅需一人一牛,这个简单,造出来,试试就是了。曲辕犁的结构并不复杂,零部件也就那么多,有经验的工匠稍微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诸葛亮找来军中工匠,让他按图制作,只是这位大匠一边做,一边跟诸葛亮吐槽,说他在家种地十几年,就没见过这样的犁……莫不要被人骗了。张溪在一边听着吧,怎么都觉得不是味。果然,让这个年代的人接受新鲜事物就是那么难,哪怕这个东西也就领先了只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曲辕犁彻底成型,大概是要到晚唐,但曲辕的犁出现,那是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距离现在也就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而已。大匠隔天就交付了一台曲辕犁,而诸葛亮也早早的找来了有经验的老农,和一头温顺的耕牛。老农把曲辕犁套在牛身上,然后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找到了诀窍,开始扶着犁耙耕地。诸葛亮顿时惊异到瞪大了眼睛,看着一人一牛进行耕地。曲辕犁真的可以一人一牛耕作,而且土地翻耕可通过机关调节,既可深耕,亦可浅耕,更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比起往常的长直辕犁,曲辕犁掉头更加方便,不需要重新套牛掉头,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就一点不太好,曲辕犁这个东西,好像有点费犁头。因为这次老农采用的是深耕,才耕种了不到两亩地,这个犁头就有些开裂了,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多少影响耕地效果,老农请示诸葛亮,要不要更换犁头。诸葛亮对此,颇有微词,而张溪觉得不可置信。再仔细一看,张溪顿时恼了。“谁让你用木头做犁头的……就算是长直辕犁,他的犁头也不是木头的吧?!”张溪质问着工匠。可工匠则是一脸尴尬的看着诸葛亮。工匠是军中大匠,他确实不缺铁器,给做个包铁的犁头不难,但他不敢做。没办法,诸葛亮下的命令,军中铁器使用都需要严格审查,不能擅自用于他处。这个命令,本来是为了防止一些将领以公谋私,贩卖军械的。但现在……反正大匠是不敢给曲辕犁做包铁的犁头的。诸葛亮也是一阵尴尬,不得不写了一份手令给大匠,让他快点去打造一个包铁的犁头过来。但张溪有点看不过眼了。“军师,一块铁皮的事,还要丞相亲自下令……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张溪很委婉的劝谏道。到了蜀中那会儿,你好歹也是“二十仗以上悉决之”啊,怎么在荆州,你连一块铁皮也要管?!这不怕自己累死啊!?第156章 盐铁和制度张溪觉得吧,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当然,问题需要分成两面来看待。诸葛亮后期设立丞相府,选拔了一批青年才俊到丞相府做事,费祎,蒋琬,杨仪,张裔等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务,最后蒋琬和费祎的顺利接班,也是诸葛亮大力培养的结果。但诸葛亮治理蜀中的时候,连二十仗以上的刑罚他都要过问,这就有点太过了,会让下面的官员束手束脚,不敢承担责任的。因此,诸葛亮确实是给季汉留下了不少的上层人才,能保证国家稳定,但对于中下层的人才培养,诸葛亮有相当大的责任。这也导致了费祎蒋琬之后,也就是一个陈祗能勉强顶上来,后期季汉确实人才断档的很严重。现在张溪看到了诸葛亮也一块包犁头的铁皮都要亲自下手令,真的是有点看不下去了,因此劝说了诸葛亮。诸葛亮嘛,对于张溪的劝说,也是苦笑一下,说道,“此非亮自专,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然后诸葛亮就跟张溪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诸葛亮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抓的那么严格,他真正严查的事情,就只有两件事——盐和铁。汉代是盐铁官营的,设置有盐官和铁官,专门管理盐铁生产销售的事情。当然,那是盛世的时候,到了汉末,盐铁政策已经被破坏殆尽了。当初桑弘羊之所以坚持盐铁官营,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央和地方在争夺财政的控制权,而这里面的地方,严格来说,就是世家豪强,而他们中的代表,就是那些跟桑弘羊辩论的儒生。西汉年间都有这样的争论,到了东汉年间,世家势大,可想而知盐铁政策会变成什么样。现在又是乱世,各大诸侯和世家把持盐铁之利,诸葛亮要是不想办法把这些东西收回来,还能是那个名垂千古第一相么。所以嘛,不是诸葛亮管的宽,这里面涉及到很复杂的经济政策,以及如何加强刘备势力,平衡世家影响力的问题。刘备势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荆南四郡和一个江夏,还不足以支撑起刘备的整体发展,也无法实现《隆中对》的构想。因此,盐铁的事儿,诸葛亮肯定是要抓在手里的,不能再让地方世家继续把持下去了。也好在荆南四郡的世家力量薄弱,也就是黄家在长沙等地有点势力,这方面诸葛亮出面去解决,是最合适的人选。至于为啥一块铁皮都要诸葛亮的批准,诸葛亮也说了,“欲以此为成例尔。”也就是说,不是诸葛亮非要抓着这些小事不放,是为了树立一个例子,让手下的人知道,哪怕是一块小小的铁皮,也得最高负责人同意才能签发,更何况铁器买卖这样的大事。简单来说,就是的做个样子出来,让后来掌管盐铁的官员知道该怎么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