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而言之,在张异的努力下,朱元璋屁股下的椅子,已经逐渐和文官们坐不到一块。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难道你还想动儒家。”
张异闻言摇摇头,他并没有这个想法。
后世那位姓马的思想,放在这个时代太过骇世惊俗。
而且儒家本身的思想,张异而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中国人,儒家是被刻在骨子里的存在。
所谓的儒家文化圈,影响了多少人。
儒家的思想,一样也可以成为文化输出的主力。
但儒家未必等于理学,有些东西是可以分开的的……
可是,新的,能替代理学的学说是什么?
心学?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也是理学的补充。
张异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答案,但他觉得他可以提供一条路。
“陛下还记得孔讷?”
朱元璋微微一愣,张异在这个时候提起孔讷做什么?
他脑海中浮现出孔讷这些年做过的事。
他一直在重新定义儒家,否定理学的一些做法。
“百官反对陛下的理由,根源就在儒学之上,对于儒家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不同!
不过大家信奉朱子,所以朱子成了圣人!
可为什么,四书五经,只有一人能够解读?”
朱元璋沉默,张异说的这些道理,其实就是孔讷一直宣扬的学说。
孔讷宣扬的,是将经典的解释权交由任何人。
这个想法,有些惊世骇俗。
不说那些士大夫们对孔讷的学说颇为不屑,就算是孔家的老爷子,也对孔讷十分不满。
不过他这位好友,似乎铁了心要走出自己的路,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游学。
不过因为他也成为了一个类似于张异的刺头,所以皇帝说要重用他,却一直都没重用。
“孔讷所提倡的,是将释经权交还给天下人!
这件事对于整个士大夫集团的影响,不会比我搞出来的动静小,只是孔讷一来是未来的衍圣公,他的身份保护了他。
二来,是他人微言轻,撼动不了其他人。
如今群臣跟陛下争议的东西,无非就是礼仪二字!
可谁去解释礼仪,咱们又当以谁的解释作为标准,这就很有讲究了……”
张异将这些问题剥茧抽丝,皇帝如醍醐灌顶。
“你的意思是,重用孔讷?”
“没错,当初陛下打压孔家,是因为他们不知好歹,心怀异族!
臣百分之百支持陛下去教训这种汉奸行为,不过……
陛下终究还是没杀孔克坚,大概看中的,还是孔家千年的招牌!
如今重用孔讷,其实还是用上孔家的那块招牌!”
衍圣公的子孙,不管如何,在封建时代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号召力。
朱元璋闻言点头,如果用孔讷来分担一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似乎也是极好的……
只不过,朱元璋依然心有顾虑:
“那你觉得,如果重新重用孔家,恐怕会走了前朝的路?”
朱元璋心里是不想用孔家的人的,孔家在民间的威望,比龙虎山高了许多。
若不是如此,就孔家人出的那些各种奇葩,早就把家族给败完了。
可正是因为孔家人不太争气,老朱怕将孔家人扶持起来,影响也不会很好。
张异一句话,打消了朱元璋的顾虑:
“陛下,孔讷所谓的将释经权还给天下人,其实也是在削弱孔家的影响力!
孔家期望的,是同时拥有血脉的神圣性还有释经的权力,如果这两个都在孔家手里,那才是最可怕的!
释经权给天下人,其实对孔家而言是有害的。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和读书人虽然将孔家当成吉祥物,可他们也因为是吉祥物才有了传承的神圣性!
如果人人释经,谁还会在乎孔家呢?”
“所以,孔讷为什么会这么做?”
“也许,他并不喜欢一个靠着血脉延续的孔家……”
张异意味深长地,说出一句话。
孔讷有大抱负,张异在京城的两年多,孔讷游历到顺天,和他论道了三天三夜。
虽然谁都没有说服谁,不过张异能感受到孔讷心中的豪情。
他想要重振先祖之学,以学问的方式,而不是靠着血脉的光环。
张异想起当初在京城孤独无依,小心翼翼的孩子。
再看如今,已经拥有直面世界恶意勇气的孔讷,张异只觉得非常欣慰。
他所处的时空,孔讷不过是个中规中矩的衍圣公,
而现在的孔讷,说不定能给他带来不少惊喜。
“新儒家!”
张异脑海中闪过一个名词,脱口而出。
“新儒家?”
朱元璋闻言笑了起来:
“孔讷在哪?”朱元璋招来属下。
“回陛下,在扬州!”
“朕命令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将他带过来!”
……
应天府,早晨。
许多官员已经起床,他们洗漱之后,开始准备上朝事宜。
一切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自从皇帝登基之后,他们的日子就是如此,日复一日。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官员们会习惯性,让仆人买一份《日月时报》!
虽然大家反对报纸,但又喜欢看报纸。
胡惟庸也是如此,他穿好衣服,顺口问:
“报纸呢?”
“老爷,早就给您准备好了!”
仆人将一份今天刚发行的报纸交给胡惟庸,
胡惟庸点开一看,登时脸色大变。
“孔讷,今日的头版头条,是孔讷写的……”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头版上的标题,十分刺眼。
第五章 天师的都不行,天皇更是找死
《日月时报》的头版头条,很少会出现如此严肃的内容。
一般而言,除了每年的皇帝致辞,或者大明需要宣布重大的政策,其他时候都是以偏娱乐为主。
可是一旦出现这种类似的标题,就证明朝廷在传递某些严肃的讯息。
胡惟庸将报纸看完,重重的吐了一口气。
但胸口的郁结,似乎还没散去。
皇帝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来回应他们的请求。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在他们用仁德去绑架皇帝的时候,朱元璋用孔讷的文章,告诉他自己以直报怨的想法。
马车缓缓停在门口。
胡惟庸下车的时候,其他官员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他身上。
大家手中,都有一份报纸。
他顿时明白,这件事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胡惟庸一言不发,走到前边站好。
“胡相!”
汪广洋也来了,他回头跟胡惟庸打了一声招呼,还晃动手中的报纸。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家那位未来衍圣公,好威风!
不过他这篇报道,也是正中陛下下怀,恐怕孔家的地位,又该提一提了!”
汪广洋笑了,面带讽刺。
报纸……
这东西出来之后,三年时间,就改变了天下人的生活。
就连他们这些反对报纸本身的人,其实也离不开报纸。
有了报纸,许多人的声音可以传播得更远。
以前如果有人成名,靠的是读书人之间口耳相传。
可以说士林之中的名声,就等在天下人心中的名声。
所以,哪怕是皇帝,文人想要让他遗臭万年,也十分容易。
因为天下人的发声渠道,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一切的一切,随着三年前的报纸,或者更久远之前,正一道推广简体字开始。
不过是短短数年,这天下变得他们也看不懂。
他们可以在路上,看见休摊的小贩拿起一份报纸看的津津有味。
这本应该是目不识丁的人,却给周围不识字的百姓讲着千里之外的新闻。
这种情景,落在他们眼中,是充满失落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