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我大明将士,将不在局限于中原这片小地方!
汉族和蒙人的纷争,乃是内斗!
先生若不喜欢,可以替华夏出征四海……”
张异看到,王保保的拳头紧紧攥着,他真的心动了。
只是他大概还有犹豫,最终还是没有回答。
老朱没有逼他,只是让张异去外边叫人。
“陛下!”
伺候朱元璋的太监过来,他说:
“给朕拟旨!”
太监赶紧去找来文房四宝,双手奉上。
朱元璋大笔一挥,在上边写下许多人的名字。
张异看着,浑身一震。
旋即明白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他跪下,却没有说话……
将圣旨拟好之后,下边的晚会已经接近尾声。
“圣旨到……”
太监捧着皇帝圣旨,出现在下边的官场。
学生们听到圣旨,全部跪下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太监捧着圣旨,开始诵读。
王保保在上边听着,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那些学生一开始不敢置信,旋即热泪盈眶。
朱元璋一道圣旨,嘉奖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
他是个精细人,张异和王保保发现他甚至能说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和做过的事!
这些学生当场被他赦免了罪籍。
被选中的学生,嚎啕大哭,叩谢圣恩。
一时间,本来已经消退气氛,登时热烈起来。
“多谢皇上!”
“多谢皇上!”
春秋学院的孩子,大多数是罪臣之子,张异在他们入学之时,就已经说过。
如果他们做得好,不但能脱了罪籍,甚至能当官。
当然,这个官指的是吏。为朝廷处理具体事务的身份。
但这学生对于张异说过的话,也是半信半疑。
他们的家人犯罪,朝廷还能信任他们?
可是皇帝的一道圣旨,让所有人都沸腾起来。
这道圣旨,只是赦免了少部分人,可也给了其他人足够的动力。
“多谢陛下,至少,他们对新的一年,有了期待……”
等下边曲终人散,张异才起身感谢朱元璋。
“来人,送齐王回去!”
朱元璋终归没有等来王保保的回答,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落,正如张异所言,新的一年开始了。
希望总是存在的。
王保保起身,给朱元璋行了一个礼。
这已经是非常好的现象了。
等他跟观音奴,坐上了回去的马车,朱元璋才对他说:
“你很好!”
张异嘿嘿笑,却只是无声拜下。
“年初之后,你将摊丁入亩的事情,给朕提上去……”
张异顿时垮了脸色:
“陛下,大过年的,您好歹给点好的差事?”
他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惹得朱元璋哈哈大笑。
“朕让你背锅,自然也少不得你的好处!
反正你债多不压身,就委屈委屈……”
张异太郁闷了,大过年的,好歹你过了年说也好?
不过,老朱已经转过头去,看着外边的天空。
年三十,注定是不眠夜。
皇宫那边,开出灿烂的烟火。
烟火映射在二人脸上,张异叹了一口气,老实站在朱元璋身后。
二人就如此,静静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第四卷
第一章 被流放的国师,千里寻夫
洪武九年,京城。
北方的风已经带着一丝凉意。
此时的顺天府,百姓们正忙着收割稻田里的粮食。
嘴里还嘟囔着:
“赶紧的,要快!
晚了,咱们报名就报不上了……”
这些人恨不得将手中的镰刀舞出火花,不过奈何自己家的稻田不争气。
他们埋头收割,却没有注意到,一辆马车缓缓从天边走近。
终于马车靠近,这些百姓抬起头头,好奇地打量路过的贵人。
说坐在车里的人是贵人,并不是因为这辆马车有多华贵,相反,它显得有些简朴。
但它周围骑着马的保镖,就显得不一般了。
马,是非常贵重的东西,而这些人骑的马,一看就是好马。
田里帮父母干活的孩子抬起头,满是羡慕。
他们也许一辈子,都坐不上对方的马车。
“这是……”
车厢内的人,突然掀开帘子,让人窥见了主人的真容。
她是一位年约二八的佳人,姣好的容颜上,一双灵动的眼睛,似乎有着不同于她年龄的成熟。
在别人看着她的时候,她盯着的,却是地上的稻谷。
“这北方的稻种,收成比南方差一些,但也差不了许多……”
“妙云姐姐,都到京城了,您怎么还关注这些?”
车厢里,坐着另外一个姑娘。
她年岁比另一位略小,同样是娇俏可人。
“孟瑶,这些东西值得关注,须知我大明迁都一事,已经势在必行!
如今许多朝中的王公,都在为两年后的迁都准备!
一个国家的国都迁徙,能不能保证粮食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见到京城附近如此,我才放心!”
“小地主哥哥说过,华北平原也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姐姐您就不用操心了!
加上这两年,哥哥就在顺天府,他肯定走过这些地方!”
“对呀,正因为他在,所以我才要多做功课!
他走得太快,咱们总要跟得上……”
“啊!”
孟瑶闻言,紧张兮兮:
“我会不会显得太散漫了!
不对,为什么我见我未来夫君要考试,姐姐……”
孟瑶登时变得手足无措,徐家丫头刮了刮她的鼻子,轻笑:
“我跟你说着玩的!”
她心中了然,不是孟瑶的心态不正常,是她不同于常人。
孟瑶心中,张异是她未来的丈夫,是倾心的人。
可在徐妙云心里,张异更像是她并肩前行的道侣,她总是想追上他的脚步,而不是看着他的背影。
“说起来,小地主哥哥被皇帝发配过来,也有两年了吧?
不知道两年未见,他还认不认得我?”
孟瑶想到张异,紧张不已。
徐家丫头也随着她的提醒,想起两年来的事。
洪武七年,帝国东征,皇帝趁着东征当口,宣布迁都的日程和发动改革。
一时间,满朝文武震动。
而此时,借着这场东风,张异献出变法之策,摊丁入亩。
此法一出,张异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连带着他办报纸的恩怨一起,百官对他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讦。
从私德到公德,只要张异露出一点不对,都有无数的御史攻击张异。
张异的报纸,就是他们天然的攻击对象。
只是再攻击,他们也挡不住报纸的流传。
在这个文盲遍地,没有多少人识字的年代,报纸的销量在这几年,已经突破了稳定五万份,遇见爆款的时候,可以达到七八万份的程度。
而这一切,越发加剧了别人对张异的忌惮。
不过,就算如此,摊丁入亩的政策还是进行下去,其中有不少人闹事。
老朱就一个字,杀!
于是,任何试图阻止改革的人,都变成滚滚落地的人头。
也是因为如此,张异才越发被人厌恶。
应天文人,甚至有闻张异的名字,都要唾两口唾沫的地步。
也正是因为如此,老朱才将张异放在顺天,美其名曰,督建新京城。
其实就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好好避避风头。
他这一去,就是两年。
而张异也确实在认真督建京城,他不但建,而且带走大批春秋学院的学生,在京城又造了一座春秀学院,还有《日月时报》的北平报社。
龙虎山的根基,本一直不过淮河。
可这两年时间,在张异和其他师兄弟的领导下,愣是给造下一片基业。
“当年张异给陛下顶了摊丁入亩的锅,陛下自会投桃报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