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张异的说法,这叫做信息差……
士大夫手中的武器,就是因为知识垄断带来的信息差。
一句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曾经将这层虚伪的面纱揭开。
许多人,还以这句话沾沾自喜。
可惜,朱元璋就是个不信邪的皇帝,他偏要,改变这种现状。
但这条路,注定艰难。
能理解他,或者为他说话的人实在太少。
张异和王保保之间的争论,让老朱在冬日之中,体会到了一种吾道不孤的温暖。
“这小子,虽然生着朕的气,但还是懂得维护朕的……”
御书房里只有皇帝一人,朱元璋笑得毫不掩饰。
他最重亲疏有别,张异这种维护自己的态度,太合老朱胃口了。
“沉默的大多数……
这句话,引人深思呀!
来人,把张异给我叫过来!”
朱元璋朝着御书房外喊了一声,自然有人领命,去宫外寻张异去了。
跟观音奴聊了一会,张异刚出门,就被锦衣卫给逮住了。
听皇帝召见他,他表情变得古怪起来。
本来他还想明日进宫,可既然皇帝找见了,择日不如撞日。
张异上了车,一路朝着皇宫去。
在承天门口,张异遇见了周通。
周通神色平淡,远远朝着张异行了个礼。
张异回礼,二人看似交情淡了许多。
这正是张异希望看见的,他和周通的关系,也算是过命的交情。
只是周通的身份,上次经过张异提点之后,特意与他保持疏离。
锦衣卫与其他人交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事。
也容易被皇帝猜忌,不予重用。
这段小插曲,他转眼放下。
从承天门,过午门!
张异进宫之后,来到御书房。
“过来!”
朱元璋正看着桌面沉思,张异进来之后,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被老朱招呼过来。
“沉默的大多数……”
张异看到那几个字,就知道自己刚才的一举一动给老朱监视了。
他也无所谓,反正锦衣卫是什么德行,张异心知肚明。
如果王保保的囚禁之地,没有锦衣卫监视,那才是怪事。
“所谓民心,却不是百姓之声!
有人挟民意威胁天子,转眼却去欺压他们依仗的百姓!
朕当皇帝以来,也曾想过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百姓的声音绕过士大夫传递上来!
只是这件事,任重道远呀!”
张异沉默,这件事本来就只有朱元璋才会干,其他皇帝大概会觉得吃力不讨好。
老朱是个不一样的皇帝,是因为他的出身的原因,他和官员阶层有天然的隔离感。
倒不是说他有多慈悲,多爱民。
他干过的糟心事也不少。
不过这样一个出身的皇帝,他多少有点能够体恤到百姓的苦难,还有明白百姓发声无力的绝望。
如何让百姓的声音,绕过士大夫这座桥。
是朱元璋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谈何容易?
哪怕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在自媒体兴起之前,都有一大群精英掌控着一切话语权。
这件事从来不易,可张异却必须回答皇帝的问题。
“你,有什么主意?”
朱元璋已经将问题丢给他了,他不回答点什么,总说不过去。
“陛下这些年,也一直在试图用舆论影响民心吧?”
张异抬起头,问道。
在没有与朱元璋相认之前,他其实已经隐约感觉到民间关于皇帝的口碑,似乎在变好。
老朱在民间的口碑,其实一直挺差的。
这大概源于南方血多士绅对他的不满。
他们不敢造反,也不敢反抗。
不过他们手中的笔杆子,却能编出许多黑老朱的故事。
而朱元璋学了张异的手段之后,他倒是先下手为强了。
这些年,锦衣卫编写了不知道多少关于老朱的段子。
怒斗贪官也好,玄武降世也罢。
在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中,将朱元璋的形象逐渐立起来。
这些小故事,未来可能会成为野史的材料。
这大概也就大明版本的带节奏。
老朱的做法,其实在张异看来,已经是夺回了一部分的舆论权柄,可是……
他还想要更多。
张异想了一下回答:
“想要绕过那座桥,唯一的法子,自然是重新搭一座桥。
可这其中的成本,不可估量!
关于绕开这个话题,微臣认为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如何绕过他们,让百姓听到陛下的声音……
第二部分,是如何让陛下听到百姓的声音!”
老朱点头,张异所说的所有知识中,关于传播学的部分,是他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他也在这些年通过锦衣卫的尝试,体会过其中的好处。
张异说:
“如何让陛下听到百姓的声音,这点一直是个难题!
陛下目前的《大诰》的做法,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受限于条件,其他方法提出来没有什么意义,除非现在的社会结构有改变……
至于第一种,微臣倒是有些想法……
陛下这些年一直通过说书人,戏曲的方式,将信息融入娱乐之中的做法,其实就是最好的手段!
而如果您觉得不够,还想补充的话,不如……
办报纸如何?”
“报纸?”
朱元璋重复了一遍。
“就是以报道新闻和时事评论的东西,类似于军报,朝廷的奏疏!
不过一般的报纸,自然不会报道这些事关国家机密的东西!
而是以民间的消息为主!
其实学院中,贫道也染学生出过一些相似的读物……”
张异将关于报纸的前世今生,大概给老朱科普一般,其实这玩意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汉朝出现的邸报。
不过以政府主导的类似报纸的公文,并不讲求传播性。
张异给老朱提示的,是另外一种大约近百年之后才会出现的东西。
相比起戏曲,小说,报纸又是另外一种传播讯息的方式,而且可以流传更广……
从报纸诞生开始,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威力,远远超过靠写禁书的文人。
甚至可以说,那是降维打击。
唯一比较为难的是,报纸的传播,也受到交通的限制!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明那可怕的文盲率。
不过张异也给老朱说了利弊,文盲率,可以慢慢靠着提高简体字的传播,逐渐扩大影响。
而报纸短小的,碎片化的资讯,更加有利于信息被百姓接受。
老朱听完张异的介绍,心中狂喜,他说道:
“那朕马上让人去做这个……
不对……”
朱元璋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事由官方去做的话,等于白做。
毕竟老朱最初的意思,就是想要避开士绅和士大夫。
“看来陛下已经明白做报纸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了,那就是至少有些报纸,不能由官方来做!
而且,普通人不能做,必须将开办报纸的资格严格限制起来,这才是基础……”
“你的意思是,让民间的人做?”
“对呀,本来报道的就是茶余饭后的东西,再夹杂一点私货!
报纸最重要的是讯息传播,而不是灌输观念!
百姓和士大夫的信息差,来源于他们有信息的接收权,也有解释权!
报纸能夺走这些权利,让百姓知道百里之外的天下发生什么?
这就是报纸本身最大的意义……
远在云南的山民,能知道应天府的那位夫人买了一件新的手势。
北方的农民庆祝今年丰收的日子……
好奇心,就是人类进去最大的原动力。
这种坐家中知道天下事的喜悦,张异这个后世的人也许已经麻木,对于古人而言,绝对是非常向往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