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页(1 / 1)

('

按照张异的说法,这叫做信息差……

士大夫手中的武器,就是因为知识垄断带来的信息差。

一句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曾经将这层虚伪的面纱揭开。

许多人,还以这句话沾沾自喜。

可惜,朱元璋就是个不信邪的皇帝,他偏要,改变这种现状。

但这条路,注定艰难。

能理解他,或者为他说话的人实在太少。

张异和王保保之间的争论,让老朱在冬日之中,体会到了一种吾道不孤的温暖。

“这小子,虽然生着朕的气,但还是懂得维护朕的……”

御书房里只有皇帝一人,朱元璋笑得毫不掩饰。

他最重亲疏有别,张异这种维护自己的态度,太合老朱胃口了。

“沉默的大多数……

这句话,引人深思呀!

来人,把张异给我叫过来!”

朱元璋朝着御书房外喊了一声,自然有人领命,去宫外寻张异去了。

跟观音奴聊了一会,张异刚出门,就被锦衣卫给逮住了。

听皇帝召见他,他表情变得古怪起来。

本来他还想明日进宫,可既然皇帝找见了,择日不如撞日。

张异上了车,一路朝着皇宫去。

在承天门口,张异遇见了周通。

周通神色平淡,远远朝着张异行了个礼。

张异回礼,二人看似交情淡了许多。

这正是张异希望看见的,他和周通的关系,也算是过命的交情。

只是周通的身份,上次经过张异提点之后,特意与他保持疏离。

锦衣卫与其他人交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事。

也容易被皇帝猜忌,不予重用。

这段小插曲,他转眼放下。

从承天门,过午门!

张异进宫之后,来到御书房。

“过来!”

朱元璋正看着桌面沉思,张异进来之后,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被老朱招呼过来。

“沉默的大多数……”

张异看到那几个字,就知道自己刚才的一举一动给老朱监视了。

他也无所谓,反正锦衣卫是什么德行,张异心知肚明。

如果王保保的囚禁之地,没有锦衣卫监视,那才是怪事。

“所谓民心,却不是百姓之声!

有人挟民意威胁天子,转眼却去欺压他们依仗的百姓!

朕当皇帝以来,也曾想过如何通过各种手段,让百姓的声音绕过士大夫传递上来!

只是这件事,任重道远呀!”

张异沉默,这件事本来就只有朱元璋才会干,其他皇帝大概会觉得吃力不讨好。

老朱是个不一样的皇帝,是因为他的出身的原因,他和官员阶层有天然的隔离感。

倒不是说他有多慈悲,多爱民。

他干过的糟心事也不少。

不过这样一个出身的皇帝,他多少有点能够体恤到百姓的苦难,还有明白百姓发声无力的绝望。

如何让百姓的声音,绕过士大夫这座桥。

是朱元璋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谈何容易?

哪怕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在自媒体兴起之前,都有一大群精英掌控着一切话语权。

这件事从来不易,可张异却必须回答皇帝的问题。

“你,有什么主意?”

朱元璋已经将问题丢给他了,他不回答点什么,总说不过去。

“陛下这些年,也一直在试图用舆论影响民心吧?”

张异抬起头,问道。

在没有与朱元璋相认之前,他其实已经隐约感觉到民间关于皇帝的口碑,似乎在变好。

老朱在民间的口碑,其实一直挺差的。

这大概源于南方血多士绅对他的不满。

他们不敢造反,也不敢反抗。

不过他们手中的笔杆子,却能编出许多黑老朱的故事。

而朱元璋学了张异的手段之后,他倒是先下手为强了。

这些年,锦衣卫编写了不知道多少关于老朱的段子。

怒斗贪官也好,玄武降世也罢。

在茶余饭后的小故事中,将朱元璋的形象逐渐立起来。

这些小故事,未来可能会成为野史的材料。

这大概也就大明版本的带节奏。

老朱的做法,其实在张异看来,已经是夺回了一部分的舆论权柄,可是……

他还想要更多。

张异想了一下回答:

“想要绕过那座桥,唯一的法子,自然是重新搭一座桥。

可这其中的成本,不可估量!

关于绕开这个话题,微臣认为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如何绕过他们,让百姓听到陛下的声音……

第二部分,是如何让陛下听到百姓的声音!”

老朱点头,张异所说的所有知识中,关于传播学的部分,是他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他也在这些年通过锦衣卫的尝试,体会过其中的好处。

张异说:

“如何让陛下听到百姓的声音,这点一直是个难题!

陛下目前的《大诰》的做法,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受限于条件,其他方法提出来没有什么意义,除非现在的社会结构有改变……

至于第一种,微臣倒是有些想法……

陛下这些年一直通过说书人,戏曲的方式,将信息融入娱乐之中的做法,其实就是最好的手段!

而如果您觉得不够,还想补充的话,不如……

办报纸如何?”

“报纸?”

朱元璋重复了一遍。

“就是以报道新闻和时事评论的东西,类似于军报,朝廷的奏疏!

不过一般的报纸,自然不会报道这些事关国家机密的东西!

而是以民间的消息为主!

其实学院中,贫道也染学生出过一些相似的读物……”

张异将关于报纸的前世今生,大概给老朱科普一般,其实这玩意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汉朝出现的邸报。

不过以政府主导的类似报纸的公文,并不讲求传播性。

张异给老朱提示的,是另外一种大约近百年之后才会出现的东西。

相比起戏曲,小说,报纸又是另外一种传播讯息的方式,而且可以流传更广……

从报纸诞生开始,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威力,远远超过靠写禁书的文人。

甚至可以说,那是降维打击。

唯一比较为难的是,报纸的传播,也受到交通的限制!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明那可怕的文盲率。

不过张异也给老朱说了利弊,文盲率,可以慢慢靠着提高简体字的传播,逐渐扩大影响。

而报纸短小的,碎片化的资讯,更加有利于信息被百姓接受。

老朱听完张异的介绍,心中狂喜,他说道:

“那朕马上让人去做这个……

不对……”

朱元璋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事由官方去做的话,等于白做。

毕竟老朱最初的意思,就是想要避开士绅和士大夫。

“看来陛下已经明白做报纸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了,那就是至少有些报纸,不能由官方来做!

而且,普通人不能做,必须将开办报纸的资格严格限制起来,这才是基础……”

“你的意思是,让民间的人做?”

“对呀,本来报道的就是茶余饭后的东西,再夹杂一点私货!

报纸最重要的是讯息传播,而不是灌输观念!

百姓和士大夫的信息差,来源于他们有信息的接收权,也有解释权!

报纸能夺走这些权利,让百姓知道百里之外的天下发生什么?

这就是报纸本身最大的意义……

远在云南的山民,能知道应天府的那位夫人买了一件新的手势。

北方的农民庆祝今年丰收的日子……

好奇心,就是人类进去最大的原动力。

这种坐家中知道天下事的喜悦,张异这个后世的人也许已经麻木,对于古人而言,绝对是非常向往的事。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