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此战若是败了,大明恐怕再不会组织第三次北伐,只能围绕着长城据守了!”
张异笑笑,常遇春的分析其实有些道理。
这一战的战败,确实改变了大明的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说,武勋集团的这次冒进,给了朝廷中的文官一些机会。
但说皇帝以后不敢北伐,那是太小看朱元璋了。
不过,洪武五年的这次北伐,确实让整个大明朝廷冷静了许多。
终王保保病亡之前,大明再没有发动北伐。
在张异看来,这次失败的影响自然是深远的,但也不是没有意义。
至少大明的军队也第一次认识到,深入漠北和在汉人的传统统治区战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想要真正击溃蒙古人,也不太可能。
漠北的后边,是广阔的外蒙古,还有西伯利亚……
蒙古人只要往后退,大明的军队不可能杀到那么远的地方,也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大概率还是要等生产力上去,科技上碾压对方。
但这件事早得很呢,目前能够如蓝玉一般,直捣黄龙,让对方消停几年,才是正道。
“说实话,以前我有些看不上王保保,总觉得陛下言过其实,但此战之后,他当得起奇男子的称呼!
对了,小真人,你看接下来的战事,我大明的胜算几何?”
常遇春那点小心思,张异知道得疫情二村,他正想拒绝,却想起一件事。
嗯,这时候,可以加强一下自己的人设。
“七月,汤和在断头山有一败,还有东路军那边……
其他的您就不要问贫道了,贫道看不到……”
张异之所以愿意装神弄鬼,说这句话,并不怕皇帝说他晦气。
这和龙虎山上不同,龙虎山上沐英问他的时候,整个大明都沉浸在一种必胜的氛围中。‘
但凡有一个人敢出来泼冷水,必然会被其他人撕碎。
不过此时,最大的败战已经出现了,自己说一些话,也许能改变什么,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
但自己的人设,倒是可以多做一些。
“断头山……”
常遇春若有所思。
“常建军,我走了!”
张异说完之后,潇洒告辞。
“小真人,你不留一段时间?”
常遇春没想到,张异来看他,连过夜都没过。
“常将军,贫道这次来浙江,真的有事,拜访您只是顺路!
回头,贫道还要去琼州一趟!”
“去那做什么?”
常遇春有些不解,不过张异并不解释。
海南岛,作为大明唯一能种植橡胶的地方,张异这是急着去占领土地呢。
如果他记得没错,整个琼州现在大明也没有多少势力在。
自己除了要买地,最好还要守护好自己的土地。
橡胶的价值,等到它开花结果之日,自然会被人重视。
“徐老师要拜访一下,刘基那个老头也要拜访一下……
等明年春暖花开,就可以回南京看看了!”
张异告别常遇春,上了车。
他口中念念有词,想着自己应该去哪?
这次下山,主要是因为橡胶,可是拿到沐英那部分橡胶之后,张异却动了想要游走天下的心思。
古代,想要云游天下,其实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山贼,野兽……
各种现代人不会遇见的危险,在这个时代非常常见。
可在山上待了两年,再次下山的时候,张异很想看看这个世界。
他来了十二年,却不曾好好看过的世界。
“老陌……”
张异突然叫了一声在前边给他赶车的老陌。
“你看,这车怎么样?”
老陌沉默了一下,回:
“很好……”
“你也觉得很好吧,记得当初我第一次下山的时候,舟车劳顿的,可差点把我的五脏六腑都给颠出来了,我当时就说过,要给我爹造一辆吓他一跳的马车……”
老陌歪着头,想了一下,回:
“少爷,您离山的方式,就够吓老爷一跳了!”
张异登时讪笑起来。
“不用在意这种小细节,不就是偷跑嘛!
我都12岁了,能决定自己的人生……”
老陌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张异争论下去。
“少爷,橡胶轮胎……容易坏!”
“这个问题我也知道,等回头把空心轮胎的制造工艺研究出来,就好多了!”
主仆二人一边说笑,逐渐远去。
但他留下的问题,却让常遇春久久不能平静。
断头山!
常遇春给朱元璋写信,并命令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城。
第十七章 断头山伏击战,神秘的高人在现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距离张异所说的时间点还有一个半月。
常遇春并不太熟悉北方的战线布局,因为他毕竟不是那场战斗的组织者。
他能做的,唯有将消息传递给朱元璋。
让皇帝自己做抉择。
朱元璋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十八。
他正在御书房,和李善长等人商讨战败带来的影响。
御书房里,争论不休。
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陷入了纠结之中。
其中,以李善长最为难受。
大明内部,在洪武三年之后,对于北方的北元政权的应对,一直有两种声音。
其中一种,就是认为既然大明已经拿回了除了河西走廊之外的所有汉人王朝统治区,就当以长城为屏障,执行防守的策略,好休养生息。
这套策略,也是历代王朝除了汉之外多数朝代执行的策略。
从文官集团的角度来说,朝廷发动太多的战争,资源会向武将倾斜,于国家而言,对休养生息不利,也对文官集团不利。
而从武将的角度而言,哪怕是徐达这种比较稳健的将军,也主站一口气将蒙古人打溃。
尤其是王保保手下的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伤害的情况下。
放任王保保和北元在漠北壮大,就是养虎为患。
这样一支军队盘踞北方,大明的国防压力,在未来的十几几十年,会变得非常大。
与其如此,不如挟着洪武三年北伐胜利之势,一举击溃对方。
可是徐达这场胜利,成为了文官们反对北伐的理由。
疯狂朝着皇帝进谏。
可他李善长呢,他的立场在哪?
身为文官之首的李善长,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
他为文官,可靠山却是淮西的那些老兄弟,那些武将。
洪武三年,皇帝册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二伯,除了同是文官的刘伯温汪广洋,其他人就是他李善长的靠山。
“李相,您说句话……”
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终于将目光全部聚焦在李善长身上。
大家都希望李善长支持自己的意见,这让李善长十分为难。
“陛下,浙直总督常遇春军报……”
这份军报,终归为李善长解围了。
朱元璋让人进来,摊开这份军报。
当看到张异的名字,他脸色大变。
张异下山,他是知道的。
这小子跟父亲提出要求,说要下山,老张不许。
老张给他的条件,是他养伤满三年,再让他下山。
结果张异转眼拉上老陌,偷溜出去了。
也正是因为张异偷溜,朱元璋也失去了他的消息。
原来这小子又溜到常遇春那里?
朱元璋将军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诸位,战争都没结束,现在也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
都散了吧!”
本来是皇帝让他们过来讨论这次战败的影响,可朱元璋却突然改了主意。
常遇春那份战报,似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百官面面面相觑,胡惟庸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不明白老常究竟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激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