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张异有利用价值,他们就可以当个棋子利用一下,仅此而已。
可是被利用的人,却要以身家性命去陪着他们,身不由己。
“合着,我是被那些大人们,当成人血馒头吃了?”
张异咧开嘴笑:“这些大人们是逼着贫道要当个妖道?”
许存仁赶紧说:
“你也别悲观,大概率事情不大!
你先避风头,回头我去找刘基,让他斡旋……
且,这件事的定性,不说皇帝在不在意,就算他在意,也要问过孔家人的意见!
孔讷那个孩子站在谁那边,你也是知道的!”
张异无声点头,他也不是什么偏激之人,只要事情不惹到他头上,他避避风头就是。
朝堂中的污水,比他想象中更脏。
许存仁见他同意,安抚了一下,张异转身出门。
出了门,远远见到常茂等人,他们脸上的讥讽张异读懂了。
他也不介意,自顾离开。
许存仁等张异走后,也第一时间出门去找刘伯温。
刘伯温下朝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偏厅中等候。
“你是为那孩子而来!”
刘伯温还没等许存仁开口,就已经开门见山说明情况。
许存仁无声点头,刘伯温笑了。
“你想让我斡旋此事?其实你也是瞎操心,那孩子的贡献别人不知道,皇帝心中还没底吗?
他有他的价值,所以他不会有事!”
许存仁闻言,道:
“你说的我都懂,可是你也不是不知道朝堂中的波诡云谲,有时候很小的一件事,会被人推波助澜,变成大事!
就算皇帝想要保他,也会被舆论所裹挟,不得不做出违背自己心意之事!”
刘伯温沉默,许存仁担心的其实不是没有道理。
大家都在官场上混自然明白,那种利用一件小事发酵,然后裹挟着大义的名分,对皇帝进行逼宫的动作,
任何官员都轻车熟路。
上次百官逼宫,就是他们做的一次尝试,只是官员这一方败下阵了。
可只要士子和君王共天下,臣子永远会利用各种手段去试探君王的底线,去夺权。
君王也会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削弱相权。
张异不过是一个棋子,没有人关心一个棋子想什么?
“你是怕,他其他的东西,被那些人挖出来?”
刘伯温说出许存仁的担心之处。
第一百六十八章 父皇,您是给刘基下套
张异身上有许多秘密,刘基和许存仁心知肚明。
其中一个让他们担心的点,就是所谓的算学入科举。
这件事动了科举自古以来的格局,远比龙虎山的存在更为膈应人。
皇帝以君子六艺为借口,才将算学强行塞入科举之中,可如果让别人知道这是张异,或者说龙虎山在背后推动的,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也许他们改变不了皇帝的心意,算学入科举也是大势所趋。
可这些人心中对张异的不满,肯定会化成冰冷的杀机。
在应天府,一旦被人盯上了,谁知道他们能从什么地方找出攻讦你的理由?
万一遇见皇帝哪天心情不好,刚好有人往龙虎山带,那想杀一个人,也是很轻松的事。
许存仁无声点头。
他真正担心的也是这一点。
当时刘伯温见过张异之后,也向皇帝主动提及瞒下《算学十二册》作者,就是出于一样的担心!
“张异不了解皇帝,你我二人却是了解的,陛下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影响,你莫杞人忧天!
不过既然你说了,老夫会找那些人聊聊,但我也不能保证,我能压下他们……”
刘伯温的表现,已经算是诚意十足。
就算是他,也不能说事事都能主导御史台那般御史的想法,更何况,许存仁尚且因为算学入科举受过百官的反噬。
如果《算学十二册》的事情暴露,刘伯温自己都要受到反噬。
他愿意为张异运作,已经算是十分难得。
“多谢了,回头我会带着张异亲自登门拜谢!”
“不用了,那小子不气死我,就是老夫万幸……”
两人聊了一会,许存仁告辞离去。
刘伯温将人送到门口,目视老友远去。
“这场风波,不应再扩大了……”
他正要让仆人把门关上,远处有一辆车缓缓驶来。
刘伯温一看这辆马车,赶紧出去迎接。
这是宫里的马车,那肯定是皇帝有什么事情找他了。
“刘大人,陛下想请您入宫一趟!”
王公公给刘伯温带来皇帝召见的消息,刘伯温领命,赶紧回去换上官服,进宫面圣。
……
“父皇,您这是要直接将杨宪提为中书省右相?”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让朱标帮自己拟一道圣旨,朱标提笔,却是大吃一惊。
中书省右相这个职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空悬的职位,所以李善长事实上掌控中书省,是内阁第一人。
原因很简单,右相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他虽然为宰相,但事实上基本没有行使过作为一个文官的职责。
大明目前这样的职位还很多,比如用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就是汤和担任,可汤和本身就是个武将,常年处出征在外,御史台本质上还是刘伯温为主官。
杨宪从资历来看,绝对无法和李善长相提并论,将他提起来,父皇这是做什么?
“朕考一考你,看你能不能猜对?”
朱标低头思索,略带犹豫:
“杨宪此人的忠心不成问题,他检校出身,父皇信得过他!
且他和刘夫子走得近。
如今父皇是想要将浙东派的人安排到中书省,和李大人形成平衡?”
朱元璋摇摇头,笑道:
“你说对了一半,剩下的情况却错得离谱!
杨宪这个人朕确实信得过,可朕用他,却不是因为他信得过,而是他的出身!”
“出身,儿臣明白了!”
杨宪是太原人,或者说,他是北方人。
在弥合南北这个大背景之下,朱元璋急需改变以前的错误,要提拔一批北方人。
帝王心术,最重要的是平衡!
就如皇帝有意无意用刘伯温去平衡李善长这帮功臣,就是为了未来做准备。
可浙东和淮西之间的平衡,本质上还是南方内部的争斗。
南北平衡,才是从皇帝应该弥补的当务之急。
杨宪就是朱元璋选出来的新的政治领袖,皇帝在他身上有自己的期许。
他忠心,哪怕是跟李文忠共事的时候,杨宪也丝毫不会顾忌他是朱元璋的侄儿,该报告报告,该攻讦攻讦,这种不怕惹事的劲头,正合老朱心意。
所以老朱才将他安排进中书省,就是为了历练他。
加上杨宪本身能力还不错,这也是老朱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此时皇帝想要培养一个北方派系的领袖,举目朝堂,好像也只有他一个人最为合适。
“父皇这是想将杨大人培养成北方派系的领袖?”
朱元璋点头:
“本来还想让杨宪在中书省历练一下,再好好重用他!
不过张异提醒了朕,朕也觉得有些事情应该未雨绸缪!
虽然南方的朝廷统一北方,朕是第一个,但从宋时期,南方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无论文化,经济,南方早就远远超越北方,龙气所在之地,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且,我大明是南人的朝廷,如果不注意引导,南人的势力壮大,迟早会打破君王特意营造的平衡!
朕【以前】犯过的错误,朕可不想再犯一次!”
朱标窃喜,至少这一部分他算是猜对了,此时,他继续追问:
“那父皇,儿臣猜错的部分是什么?”
朱元璋还没来得及说话,太监在外边禀告。
“陛下,刘基刘大人前来觐见!”
“让刘先生进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