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锦衣卫们杀掉地煞之后,宫殿已经燃起熊熊火焰,开始崩塌,他们立马退出。远方,剩下的四名杀手,看着熊熊烈火,天煞说道:“得手了!杀了皇帝,燕王,还有一个皇孙,地煞的死值了,为了主上而死,他将获得无上荣耀!”说完,地煞看向悬崖之下,“撤!”几人利用钩索,再次跳下了悬崖,不一会儿消失不见……这是一场戏,将计就计,引出背后之人。朱高炽看着被烈火焚烧的宫殿,心中楠楠道:“为了演这么一场戏,死了六个锦衣卫……值得么……”他的心软,见不得这样的事情,可他终究没有说什么。此刻,外面的锦衣卫们,和赶来的将士们乱作了一团,正在疯狂救火……可几个时辰后,只拉出三具烧成焦炭的尸体。这些锦衣卫的脸色聚变,护驾不利,他们都是死罪啊……另外一处宫殿。只有沈云一人从暗中走来,来到朱元璋三人的面前,拱手道:“陛下,那帮杀手已经认为得手,外面也无人知晓真实情况。”朱元璋微微颔首:“让人将尸体送回京城……尔等令部队接下来驻扎在……”…………五日后。当假冒朱元璋等人的尸体运到京城,三具尸体烧成了焦炭,根本认不出是不是真的朱元璋。不过,事实摆在面前,得到这个消息后,朝野震荡!!!朱允炆这几日,等待皇祖父归来,等待燕王来监国。却没成想,等待的居然是这个消息。负责守护圣上的锦衣卫,护驾不利,全部打入了大牢,一关人等也问了罪。解决完这些事情后,就是给圣上办后事。灵堂之上,朱允炆滔滔大哭:“皇祖父,您怎么说走就走,让孙儿以后可怎么办呐……”到了晚上,黄子澄等人将朱允炆拉了出来,去宫殿商议事宜。就连前不久被朱允炆释放出来的铁铉,也急忙求见。黄子澄等人便让铁铉进来,毕竟这家伙也跟他们是一伙的。铁铉一进殿,就激动道:“皇孙,此时不是伤心的时候,陛下之事令人痛心,可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你是监国,登基顺理成章!”朱允炆故作心痛道:“此事之后再说,皇祖父尸骨未寒,岂能现在谈登基之事?”铁铉激动道:“皇孙,不能等!若是不快快登基,稳定大局,藩王们蠢蠢欲动,于国不利,与天下不利啊!”黄子澄附和道:“铁大人说得对,此时皇孙还是监国,还是快快登基为上策,否则藩王进京,后患无穷,必须要在藩王们进京之前,登上皇位。”一听这话,朱允炆想到他那些叔叔们,不由有些害怕,微微皱眉。“藩王入京?万万不可!”齐泰正色道:“绝不可让藩王进京,皇孙赶快矫一道先皇遗诏,不让藩王进京奔丧。”“对对对!”这句话说到了朱允炆的心坎上了,他赶忙道:“齐卿说得对,藩王入京必将大乱,快拟一道圣旨,不让藩王进京奔丧!”决定了这件事情后。齐泰再次拱手道:“皇孙,别犹豫了,立刻继位登基,玉玺便在您的手上,您是监国,先皇在位的时候,拟下互为监国,意图是在您和燕王二选其一,作为储君。如今圣上驾崩,燕王薨逝,您便是正统,此时不登基继位,更待何时?难道要看国家乱起来吗?”话毕。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四人,一同跪下,齐声道:“请皇孙,为国家计,为江山计,即刻继位登基,继承大统,否则将后患无穷!”“请皇孙继位登基!”四人再次道,连喊三次。三次之后,朱允炆点了点头:“四位卿是我大明的谏臣啊!好!为了江山,为了大明,我不得不登基,那就立刻拟下圣旨,明日早朝颁布,宣告天下!”话音落下,四人都是松了口气。真没想到事情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最终还是皇孙登上皇位。要怪,就怪燕王没这个福分……齐泰这时道:“陛下,为防止事情有变,皇宫,乃至这南京城的巡防也该换自己人接手。”“此言有理,还是齐卿想的周到!”朱允炆皱眉道:“可这巡防,该让谁接手呢?耿炳文去北平驰援,走了一半,还在回来的路上,派出去的一众武将也没回京,还在北平……而且他们也称不上自己人……”众人纷纷思考,这的确是个问题。黄子澄想了想,眼睛一亮,道:“有一人可胜任!”朱允炆急忙问道:“谁?”黄子澄道:“曹国公李景隆,此刻他已经回了京城,整日闭门不出。”朱允炆皱眉:“李景隆?一个败军之将?”“不过是一次失败罢了,哪有将军常胜不败?”黄子澄解释道:“李景隆还是有能力,只不过有些贪功冒进罢了,皇孙给与他信任,令他将功赎罪,他一定会死心塌地为皇孙做事,不敢懈怠。”朱允炆一琢磨,眼睛一亮。还真是这个道理,非李景隆不可!李景隆第一次的大胜,证明了他的将才,第二次失败,不过是年轻气盛,贪功冒进,又不熟悉那边的地形导致。再给他一次机会,必将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好,就如众卿所言!明日立刻宣布登基之事,且让李景隆接手皇宫防守军务!!”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时候,谁在皇宫这样的中区枢纽之地,谁便占了优势。当天夜里,齐泰、黄子澄等人便连夜私下联络官员,在朝堂之上,支持朱允炆。这种情况,大部官员都答应的很快。毕竟朱允炆本就是监国。圣上驾崩,燕王薨逝,监国登基,顺理成章!到了第二日上朝,百官上朝,纷纷上奏,要求监国登基。三推三让之后,朱允炆故作痛心的答应。随后,登基的仪式迅速准备,一切从简。朱元璋驾崩的第七日。朱允炆就顺利穿上了龙袍,戴上了皇冠,接受百官觐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百官一声声的喊声传出,朱允炆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位,挥手向百官。“众爱卿,平身!”“谢陛下!”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日。朱允炆登基为帝,年号建文,称之为建文皇帝。各地藩王得知消息,想要进京奔丧,却被一道圣旨拦住了去路,圣旨上用的是建文年号,写着先皇遗旨,藩王不得入京。看着圣旨上的年号和玉玺、中书省的印章,证明圣旨生效,藩王们虽然愤怒,却无可奈何!木已成舟,实难挽回!如果违抗圣旨,那便是违抗圣命!他们无奈,但也只能默默接受了……此时此刻,朱允炆坐在养心殿,坐在了朱元璋原本坐的位置上。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满脸笑意。朱允炆笑着看向齐泰几人道:“四位卿,助我登上皇位,朕绝不会亏待你们的。”“谢陛下。”几人拱手。朱允炆微微颔首,随后问道:“几位卿家,朕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啊?”此时此刻,方孝孺站了出来,率先开口道:“陛下,各位大人,今天下三患:宗藩、边防、河工。”“陛下新君即位,必要做一番大事,行新政,该偃武修文,与民生息,当务之急是集中事权!”“事权不专,则政令不一,政令不一,则国策不行。”“而欲要集中事权,便要落在这,削藩二字!”方孝孺是一个读书人,大儒宋濂的弟子,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此番话语,可以见的方孝孺是有野心的。见新君登基,又重视自己。便准备一展身手,实现心中抱负……变法!这变法的第一事情,就是削藩。不过,朱允炆哪有什么抱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