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局,朱棣完胜。有官员见落了下风,立马开始找其他由头做文章:“圣上,一码归一码,可那仪宾李逍用军粮赈灾,还指挥燕军亲卫,这等僭越之举……”“住口!”朱元璋一拍龙椅,道:“没听清楚朕说的话么,不要再提及李逍之事,李逍曾用雪花白盐使得北平开中法,粮仓满载,你们做得到吗!他敢如此做,定然是有他的理由,按照你的意思是赈灾也有错?”闻言,那几个官员吓得一瘫软,支支吾吾。朱元璋接着说道:“我就问你们,你们在各县,有见到被百姓成为青天大老爷的知县吗!据朕所知,李逍上任几日,断案无数,就被当地百姓称呼为青天大老爷,你们这些人扪心自问,谁能做到!”朱元璋是真的气了,他平日里最不喜欢的就是官员贪墨,拉帮结派。可无论是何朝代,都不能避免。但李逍几日就能被称为青天大老爷,那就是本事,是百姓认出来的!虽然他不认可李逍成立舍区的做法对。但李逍的的确确是为百姓办事,他的初衷就是百姓。朱元璋恨不得全天下都是这样的官员,那就再也没有压榨百姓的现象存在!那几名言官,还有几个侍郎被朱元璋怼的无以自容。而这时候,宗人府的官员也来到大殿,“说,李逍的祖上是何等人。”朱元璋吩咐道。宗人府的的官员,拿着案卷,说道:“回圣上,李逍祖上十八代都已查清,都是普通农户,祖上再往上十九代,其实并不姓李,而是姓居,因为这一代先人因为是入赘,便改为了李姓。”在古代,翻你祖上十八代族谱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能翻出来。各地村庄都有宗族,是有族谱的。此言一出。那些官员只感觉天旋地转。这李逍祖上第十九代竟然是个赘婿,原本姓居,这都没法编排了,妥妥的被打脸。“原本姓居……赘婿,也就是说你们这些人是肆意抹黑。”朱元璋脸色一冷,吩咐道:“来人,将这些人拉出去,杖责二十!”朱元璋顿了顿,道:“户部尚书赵勉任办事不力革职待处,户部左侍郎夏原吉暂任户部尚书一职,主持各地赈灾。”很快,蓝玉阵营的那些官员被纷纷拉了出去,仗责!外面传来哇哇大叫的声音。户部尚书的位置,从蓝玉的人,变成了朱棣的人。这对蓝玉那边阵营的稳固性,是非常有震慑性的。毕竟大部分官员站队,也是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的那种。其实今天早朝,还能继续深挖下去。因为朱棣手上准备的料还不少,还握着蓝玉在江南之地拥有三十二万亩田地的事情。各地灾民四起,蓝玉却富得流油,粮仓都满溢了出来。这绝对能痛击蓝玉一波。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朱棣察言观色,发现朱元璋已经不想继续,神色有变,也就没让手下的人继续上奏。毕竟今天,自己已经胜了一局。在父皇的心中,留下了家庭和睦,爱戴子民的好印象。就连李逍成为青天老爷的事情,也被父皇知晓。这倒是意外之外,真是极好,女婿真是帮了本王许多大忙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太监环顾四周,发现文武百官表情各异,没人说话。便高呼:“退朝。”所有人纷纷退了下去。朱棣心情极好,不过表面却是不动神色,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退了下去。能很明显的看到,今天的早朝,许多官员都撕破了脸。出了奉天殿后,不少官员相互甩脸色,还有人盯了对方一眼,当面唾弃一口,呸!可以看到,大部分官员也并非十分有素质,下了朝也是会骂娘的。这次涉及储君之争,没有官员能够幸免。未来的局势在动荡,在变!一个不留意,就被会大浪淘沙,沉没海底…………出了奉天殿,朱元璋朝着养心殿走去。自朱标走后,他的心情一直不算太好。不过今日倒是好上了一些。听到了孙女的事情令人惊喜,另外就是这个未见过面的孙女婿李逍。朱元璋倒是对他诞生了不少兴趣,想着有机会能见见面。另外对朱棣的好感又多了一分。家和万事兴,如今朱棣算得上家庭十分美满,妻子和子女都非常不错,加上朱棣本身的能力就不错。“哎,只可惜朱棣是老四,他若是老二,我也不会如此难以抉择……”朱元璋心中这般想着,大步朝着养心殿走去。很快,他便在养心殿外。见到了那位曾经一起奋斗的老友汤和。信国公汤和在洪武二十二年,就告老还乡,回了凤阳,每日在老家菜园子种菜、钓鱼。但近些时日,因为储君的事情,以防兵变,朱元璋将他重新召集入京。打算让他掌管皇宫护卫工作,这个汤和是值得朱元璋信任的。今天让汤和过来,就是叙叙旧。另外朱元璋在储君的事情上摇摆不定,也想问问这个跟自己走过几十年风雨的老兄弟。“老兄弟,这么远将你从凤阳老家招来,不会怪咱吧。”朱元璋哈哈笑着,走了过去。“臣汤和,参见圣上。”说着汤和此刻满脸皱纹,连头发都花白了,穿着普通百姓穿的布衣,举着拐杖,迈着略显不便的身子,正要跪下。“老兄弟,咱就不要搞这套。”朱元璋立马前去,将汤和扶了起来。当他看到汤和的面容后,朱元璋心中一惊,眼前曾经一起的兄弟,现在如同枯槁的老头。朱元璋痛心道:“老兄弟……几年不见,你怎老了这么多……”汤和笑着看向朱元璋,掰了掰手指,道:“陛下,臣今年六十七啦,岁月不饶人,老啦,咱不是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啦,得服老。”只比汤和小两岁,朱元璋无奈一笑,摇头道:“是啊,咱们都老了,咱今年也六十五了。”“来人,看座!”“老啦。”朱元璋笑着摇摇头,负手朝着殿外太阳大的地方走去,汤和跟随其后。太监搬来了两把椅子,一把大躺椅,一把小凳子。见状,朱元璋不悦道:“给信国公坐这么小的椅子吗?不长眼睛?”太监吓一大跳,立马给汤和换上了一把跟朱元璋一样大的木制靠椅。汤和略选慌乱,道:“这……折煞臣了,臣惶恐。”朱元璋没好气道:“什么惶恐不惶恐的,今日喊你来,没有君臣之分,咱们就当两个老家伙,坐在一起叙叙旧,叙叙往事。”“好、好、好,今日没有君臣之分,都听大哥的。”汤和咧嘴一笑,满脸的皱纹皱在一起,加上沧桑的头发,十分显老,他用拐杖撑着身子,缓缓坐在了椅子上。两人靠在靠椅上,晒着太阳,说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汤和出生在濠州的凤阳县,他和朱元璋一样,都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不只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上长大的。因此两人的感情一直非常深厚。汤和的存在,对朱元璋的意义可谓不大。说起来,汤和还是朱元璋走上皇帝道路的引路人。还是元朝的时候,在起义军擢升千户后的汤和,也需要招兵买马,于是他写信给了儿时的伙伴朱元璋邀请他来加入义军!朱元璋应约而来,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才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朱元璋一步步走上了帝王之路。但汤和是个“人间清醒”的人,这件事情,自朱元璋开始耀眼的时候,他是绝不提一句的。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当年开国受封公、爵、伯中,还能蹦跶的有几个?汤和能活到现在,还受朱元璋的信任,可以见的他有多明白、多了解朱元璋。和卫国公邓愈不一样,他早早就卸下了军中要务,又找机会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又安分守己,每日跟农民一样,种田,钓鱼,悠哉乐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