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或许是多想了,兴许太孙根本就没那个意思呢。”徐仪华一边逗着大孙子,一边回道。朱棣摇头道:“绝不可能,不要小看太孙,他的手段比我们猜测的还要高深。”“我听到消息,前日凉国公府上,聚集了大量的都督将军,他们想要参加这次的北伐。”“但是蓝玉从宫里回来后,就告诉了他们父皇御驾亲征的事情。”徐仪华闻言道:“父皇御驾亲征,太孙那边也管不到吧。”朱棣冷哼一声:“通知我们回来,完全就是太孙的意思,父皇是后来才知情的,依照父皇对太孙的宠溺,他要是有什么安排,父皇能不答应?”“真正对淮西勋贵们下手的,我看可不是父皇,而是太孙。”徐仪华奇道:“太孙不是一直护着淮西勋贵们吗,怎么这次突然下手了。”朱棣道:“他可不是护着淮西勋贵,他是护着蓝玉。”“曾经他入宫的时候,可是得到了淮西勋贵的大力支持,当年淮西勋贵就代表了大明军队,他还有父皇的宠溺,如此谁敢说什么闲话。”“狡兔死,良狗烹。太孙靠着建立的军事学院,不断渗透军队,现在淮西勋贵已经成了阻碍了,他借着这次北伐,就是想要夺取淮西勋贵手里的兵权。”“我们这些皇叔,不过是他手里的棋子罢了。”“这个大侄子,是真的不简单呐。”扪心自问,朱棣对于朱英还是有几分佩服的,不管是搞经济,搞政治,搞军队,朱英的手段都让他叹为观止。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是这样去办。最早之前,大家都看不出什么,这几年的时间过去,才懂得朱英的布局多么辽阔。这等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朱棣现在也感觉自己输得不冤。朱棣现在早就没了造反的心思,大明在朱英的治理下,达到如此程度,朱棣自问如果自己是皇帝,绝对达不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是以不得不承认,朱英手段高深,却也是真正的圣明之君。徐仪华此刻突然想到宁王,便道:“太孙整出来的火车,我们都还没有坐过,听说在科研司那边,有个专门用作测验的火车,明日左右也是无事,不如去体验下。”这个消息徐仪华还是从你别处听来的。太孙特意开放了科研司的火车,都可以坐着去感受,最近在勋贵圈子里传得神乎其神。因此徐仪华也生了兴趣。朱棣点头道:“不错,我们也去看看,或许能在倭国也把火车建出来。”火车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其用处有多大。有了火车,就意味可以更好的掌控地方,朱棣当然也想在自己封国里弄出来。转眼几天时间悄然而过,因为北伐的事情在邸报上刊登出来,这让整个京师的百姓都热情高涨。大家议论纷纷,和吐蕃不同,这次可是跟草原打。大明建国至今三十三年,很多老一辈的都还是在蒙元统治下长大,回忆起曾经的日子,当真满是唏嘘。此番之战,牵动大明国运,不仅要胜,且还要胜得漂亮。这边大明虽还未宣布出征,但通往九边的火车早正月过后,就已经是轰隆隆的开动了起来。大量的士兵,粮草,火器,不断的被装在火车上向着九边驶去,开始做足准备工作。只等着三月三这日大朝会后,朱元璋就御驾亲征,直达草原。御驾亲征的决定,也代表了此次北伐的决心。其实朱元璋是很少亲征的。倘若他知道朱棣后来搞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必然会觉得荒唐。朱元璋的政策,是藩王守边,天子守国。作为皇帝,就应该在后方发展经济,支援指挥。这次之所以亲征,首先是因为他自己的心愿,最主要的是现在大明有了大孙。他会带上所有能战之皇子,这样即便出现了什么意外,太孙也能顺利登基。至于如果路上驾崩,身边的皇子会不会对皇位有想法,这不在朱元璋的考虑之内。自古以来,政变跟造反完全就是两码事。司马懿也好,李世民也好,他们可不是带着大军去攻打王宫,恰恰实际上是少数兵力出其不意,快速的控制王宫。哪怕是朱棣,如果没有李景隆的里应外合,他也不可能进得了南京城,最后也是失败的局面。第781章 :御驾亲征大国之战,打的就是国力。然而就现在大明跟草原来说,这其中悬殊相差实在是太大了。稍微懂一些的,就根本不觉得有输掉的可能。而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北伐,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火车。如今火车已经通向九边,完全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草原。因为历史意义重大,定然是要在史记上大写特写,所以朱英才会让老爷子御驾亲征,这样所有的荣誉,就归于皇帝了。三月三,轩辕生。便是这黄帝寿诞之日,大朝会终于来临。这一天,可就不像是往常的朝会了,几乎在京师有品级的官员,都要参加。其中更是包括所有的武官。大朝会不是在奉天殿举行,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所以举行的场地是在奉天广场。而朱元璋则是会在奉天殿的大门口,奉天广场的台阶上就坐。为壮声势,朱英特意安排了京营十二卫阅兵随行。京营十二卫,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士兵,总共八万余人,每人皆是甲胄全身,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之兵。这八万将士,将会作为朱元璋的亲卫军。此番北伐草原,号称百万雄狮。其中战兵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余万,余者五十余万辅兵,也是刀剑火铳,随时能上。为了这次北伐,在年关刚过的时候,大明各地的卫所就已经开始调动人口了。当然,他们不需要直接前往九边,这样距离遥远也慢。只需要抵达南京至九边的火车铁路驿站,然后就能直接乘坐火车前往九边。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的样子。京师百官已经在奉天广场排列等候。百官是虚指,今日抵达奉天广场的官员,已经是将近五千人。这在古往今来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并非是全国性质,而仅仅是京师,像是汉朝的万人大朝会,是全国的官员都要赶过来。之所以会有这么官员,乃是因为这些年朱英不断的增加官员数目,并且将具体的工作不断进行细分。之前一个衙门,可能当官的就那么几个处理事务,现在一个衙门少说也有二十多人,分别负责各个类目。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减轻了官员本身工作的负担,其次是把权力进行了重新构造,让大权得以分散,不至于出现独断专行之事。今天的百官们在辰时就已经抵达了,如今在奉天广场已经足足站了半个时辰。但是谁都没有怨言,毕竟这比起从前,已经是足够轻松,况且北伐这等大事,也值得如此。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使臣。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在这庄严肃穆的时刻,任何有违礼数之事,都是对皇家的大不敬,轻则杀威棒伺候,重则头上乌沙不保。终于,在辰时一刻,奉天广场的台阶上,出现了一道身影。此时,鼓乐齐鸣,百官跪拜。恭声大喝:“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震耳发聋,每个官员都竭力发出最大的高呼。不高呼不行啊,旁边的纠仪御史紧紧盯着,谁要是想要浑水摸鱼的,必然就是重罚。三声礼毕。毕竟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再怎么喊也是没用的,没有扩音喇叭,后边根本听不到。所幸是接下来的礼仪流程,都是已经事先安排好的。今天的朱元璋身上并非是龙袍,也非朝服。而是穿戴明光铠,龙头肩,身披深红色大氅,盔缨鲜明,大将军装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