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英没有必要去破坏他们的名声,如今的大明也是很缺乏人才,全国官府各个岗位空缺的太多了。
太多太多的人,连识字都不行,哪怕是大力的进行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说短短一两年之内能够看到成效。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至少要在八九年后,才能真正的孕育出新生一代的大明才子。
而在这个期间,大明的各方面变化也是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基础文学的开展,人才永远都不会嫌多。
北元汉臣的全部回归,也给大明上下增加了很大权威。
虽然邸报上没有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但稍微懂得一点情况的,都知道事情的根源没那么简单。
也算是有一个很好的震慑,让一些妄图怀有颠覆大明之心的人,心下戚戚。
就现在大明的整体形势来说,几乎是一片晴好。
在减少北元的威胁之后,草原上零星的部族,根本无法维持对大明的对抗。
其中以玉米饲料对于草原尤为珍贵。
为什么说大明难以饲养大量战马,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草原的牧草。
战马所需要的精饲料,先前大明这边无法得到。
牧草又不是说能够很好种植,所以大明马少已经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与之相对的,自然就是少骑兵。
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有了玉米作为精饲料之后,对于战马的饲养就变得简单了许多,边关这边已经开启大量养马。
各种马场纷纷开设,大量的玉米饲料也在朝着边关进行一个堆积。
由于对玉米饲料的缺乏,现在百姓都不怎么吃玉米了,全部都是供给边关作为养马之用。
且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的价格也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很大的攀升。
整个西北地区,开始大面积的种植玉米,谁都知道现在的玉米是多么的紧俏。
……
大明,乾清宫。
“这三个月的时间,大孙你做得很好。”
“和北元达成和平盟约,对其进行一个商品的供给,那么现在的草原上,那些蒙古人就会孕育大量的孩子。”
“本身草原就不够他们生活,这样他们对于我们大明的依赖性,将会越来越厉害。”
“火器的发展不能听,不管是新的火铳,还是各类火炮,都要多多注重起来。”
“有了更好的火器,就不怕这些蒙古人冲关,再把握住他们的生活所需,以后草原就只能是我们的助力。”
“倒是你先前跟咱说的,那个借兵,是个什么意思?”
朱元璋笑得非常开心,大孙这里可算是给自己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
从目前来看,北元的各方面威胁程度,已经是缩到最小方面了。
即便是在贸易上,大明商会这头还是有一些利润的,加上边关税务,在贸易的同时还赚了不少钱财。
这几年天气越发冷了,草原的皮毛一直都是大明这边的畅销货。
只是借兵这个事情,让朱元璋并非是很清楚。
朱英笑着说道:“爷爷,我说的是雇佣兵,并非是借兵。”
“这里头的区别很大。”
“我心目中的雇佣兵,是北元以十数人,顶多是数十人为一队,单独在各方面进行一个雇佣,而并非是有所统帅。”
“他们之间的合作,主要是跟咱们民间的商会,家族之间。”
朱英对这里头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述。
朱元璋听完之后哑然失笑:“你绕了一大半个圈子,咱都被你弄糊涂了。”
“说到底,这不就是护卫吗。”
第578章 :朱允炆就藩海外
初步稳定北元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对黑土地进行一个开发了。
这一块黑土地,如果能够彻底的开发出来,对于大明目前的六千万余人口来说,已然是真正的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即便是再多几千万,也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那一块块黑土,真就犹如一块块肥料,在肥料上直接种植粮食,收成可想而知。
不过在此之前,首先还是要做好防护问题。
辽东黑土不像是别的地方,这是一块辽阔的平原,建立防护和城池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驻扎大军在周边,并且将周边所有的散落部族,全部都收归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中来。
这一块,就涉及到草原军事基地了。
此刻的朱棣,已然是回到了草原军事基地。
“就这么达成和平盟约了?”
朱棣有些无语的问道。
旁边的张玉无奈的点点头:“王爷,属下四处都询问过了,北元为表达诚意,放弃了所有的汉臣,和咱们大明是真正的达成了和平盟约。”
“现在草原之上,凡是大明的商队都会受到蒙古骑兵的保护,太孙那边也是不断的输运物资,保障草原的供给。”
朱棣冷哼一声:“他这是在养虎为患,等草原恢复了元气,必然会入侵我大明。”
“这草原狼,喂再多的肉,也是喂不饱的。”
张玉苦笑,却没有去反驳王爷。
朱棣沉声问道:“怎么,难道你觉得本王说的不对吗。”
张玉迟疑了一下,道:“我听说太孙殿下那边,正在跟北元恰当雇佣兵事宜,说是要让北元的骑兵走出去,跟着咱们大明的商队,去海外作战。”
“按照护卫的价格进行一个结算,给予北元一个发展的路子。”
朱棣听完,顿时沉思起来。
只是略微想了会,他就明白朱英在这里头的筹谋了。
这等于是源源不断的对北元的兵源进行一个抽取,干脆是把整个北元当成备用兵了。
朱棣当然非常清楚,大明商队在海外的利益,当北元的骑兵赚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那么肯定就会想要赚取更多。
咋一看好像是大明在为北元训练,供养骑兵。
实际上以朱棣对于草原的了解,还有对于朱英的熟悉,这些骑兵极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谁都想过上更好的日子,更何况是现在的北元骑兵。
他们本身就对中原有着很美好的想法,如今可以名正言顺的过来,当习惯了中原的繁华,还会想着去草原上过苦日子吗。
“朱英他,当真是有点东西,本王终究是小瞧了他。”
朱棣一声叹息,带着几分无奈的说道。
而后道:“听说倭国那边战事四起,张玉你说本王现在向朱英他请求去往倭国,他会同意吗。”
张玉闻言,连忙道;“王爷小声点,这里是草原军事基地,到处都是太孙殿下的人,有些话要是传到太孙殿下那里,难免会生存几分不好的影响来。”
朱棣喝道:“怎么,还能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本王可是他的四叔。”
说是这么说,但是朱棣哪怕是喝问,声音也是小了很多。
真就算是死鸭子嘴硬。
说起来,朱棣现在还真的担心朱英再次针对于他,要是不让他掌控兵权,沙场肆虐,那确实会比较难受。
大半辈子都在打仗的朱棣,可不想现在就这么闲下来。
……
京师邸报。
回安南省亲的月妃,不日即将返回京师。
当然,这些消息能够在邸报上刊登出来,自然是朱英早就已经知道的。
不仅是知道,对于整个行程的经过详细,基本上七八日内,都会有人不断的上报过来。
大明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或者说中原王朝,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当中原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周边再是闹腾的小国,都会变得乖乖的小弟。
就比如说是目前的占城,本身的文化受到天竺很大的影响,而随着大明的商队不断过来,目前于占城所有的城池中,都已经是在开设了汉话学堂。
当然,这些汉话学堂,主要还是占城的贵族或是贵族子弟们在学习。
占城是种姓制度,在姓氏的加持下,贵族是天生而又高贵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