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帘子可是密得很,台下的大臣们,根本看不到里头是有人还是没人。
也就是说,往后除了按流程的拜见一番陛下之后,所有的政务,都是由太孙殿下来主持了。
……
朱英监国这样的大事,自然于京师邸报上直接就刊登了出来。
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家值得庆祝的大事。
尤其是关于高产作物的事情,从前除了小部分知晓,大家都不知道这高产作物,原来是太孙殿下带过来的。
高产作物,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严格来说是去年,救活了多少的百姓。
更是因为高产作物的关系,导致再也没有了高昂的米价,粮食的价格处于平缓,甚至一直都有下跌的趋势。
这可是真正的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免费学堂的开办,对于京师乞丐,流民的处理,还有得到了活路的工人们。
从低层面来看,这些好处,都是在向着真正的穷苦百姓靠齐。
曾经的百姓大字不识,当然现在文盲率一样很高。
但是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当今的太孙殿下,是真心向着他们的。
太孙殿下的长生牌一直很畅销。
自京师往周边地区辐射,不说家家户户吧,几乎是九成的百姓,都在家里头供奉着。
哪怕是不想出这个钱的,也会自己来雕刻一块,于家里头供奉着。
越是年纪大的,就越是虔诚。
这里头的推动,真要说起来,还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朱英没有插手,但是朱元璋那边实则是暗中在指挥锦衣卫进行传播。
就现如今的大明来说,朱英个人的声望,已然是超越了先前所有朝代的君王。
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程度。
所以现在的朱英,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已经轻松的压制住各藩王宗亲。
别说是朱棣了,即便是朱樉,朱棡,也没有任何要跟朱英作对的心思。
这都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兵权这块,就更加不用说了。
朱英没有选择去抓大将的兵权,而是选择以中层军官作为突破点,不断的对各路卫所,将领,进行一个明谋上的突破。
大明军事学院毕业的将士们,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九成就会心向朱英。
而他们初出茅庐,心思单纯,很难会跟着先前的将领一样同流合污。
即便是有抵抗不住诱惑的,那也是少数罢了。
这些人一般还得罪不起,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那天起,他们就天然的多了一层同窗的关系。
人在外,抱团是一种习惯。
他们出去之后对职位不算高,一般主要是在百户级别。
可就是这个级别,是真正对于兵权影响力最大的。
当百户足够多的时候,军队里头,这兵权的方向,自然就完全不同了。
先前关于卫所调动的时候,就有些卫所的指挥使想要联合起来抵抗,最后还是被朱英轻松破解。
现在可以说成了气候,再想动什么歪脑子,就很难说了。
因为这些百户严格按照军纪在执行,对于卫所指挥使来说,他们就是太孙殿下钉下的钉子,眼线,牢牢的关注着自己。
当把柄被抓住的时候,那也是只能收敛了。
即便是朱元璋都没有想到,朱英就这么轻松的,破解了自己最为头疼的淮西勋贵武将集团。
就这么在夹缝里,建立出了自己的新兴势力。
朱元璋之所以有垂帘听政的想法,并非是突然的心血来潮。
而是前些日子,朱英出宫的时候,那百万民众自发出行的事情,这才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
第546章 :七日奏报
朱英其实很清楚老爷子心中的意思。
朱元璋的年纪已经越发大了,就如今的年代来说,可以算是真正的高寿。
一年一年的,谁也不知道还能活到什么时候。
按照历史上记载着,朱元璋最终是享年七十一岁,按照现在算起来,只剩下五年了。
现在的情况,便就是老爷子想看着自己来真正的掌控朝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未来大明的发展。
趁着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还算好,还能有给大孙擦屁股的机会。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现在的朱英,显然已经没有了这个必要。
在第一天上朝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让下边的大臣们,有事禀告,无事退朝。
曾经可能要一两个时辰的朝会,在朱英的安排下,仅仅不到两炷香的时间里,就已经是散会了。
后边垂帘听政的朱元璋,也是一脸的懵逼,直到所有的大臣全部都走光了,这才反应过来。
原本想要说些什么,但迟疑片刻之后,朱元璋还是没有说话。
“爷爷是不是有些好奇,为何孙儿这般早就退朝了。”
朱英主动上前搭话。
朱元璋笑着说道;“你自然有你的想法。”
话虽如此,但是语气还是有几分不对劲。
朱英解释道:“今日早些退朝,是为了给大臣们,也是孙儿一个缓冲的时间。”
“孙儿昨日查阅了朝廷上的所有事务后,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大多数的事情,几乎全都是老生常态,并不是说马上就能解决的。”
“而能够马上解决的事情,大臣们基本上也不会说特意的麻烦过来。”
“如若是一个上午的时间里,都在朝廷中来聊这些事情,是非常的耽误时间。”
“因此孙儿觉得,许多事情应该是给予大臣们一个解决的时间。”
“如果解决不好,再去问罪也不急。”
朱英参加过一年多的早朝了。
他发现其实早朝大多数时候,并非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展示皇权的威严。
这固然是些效果,但这威严展示给朝廷中的大臣们,并无太多的意义。
虽说能够上到奉天殿的,绝对是人才中的人才,不管是智商和情商,可谓是极高的。
但每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就让朱英感觉到很是无聊。
这里头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便是假若一个大臣有事情上奏,那么整个文武百官,都要因为他的事情来进行一个等候。
等着皇帝跟这个大臣聊完,然后进入到下一个事情。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可能就是五六个事情差不多了。
繁忙的地方,还是在于批阅奏章。
“咱本来还想看看大孙如何执政,没想到直接给咱来这么一套。”
“也罢,咱现在也看不出来你的想法,便就先按照你的意思来办吧,先看他一个月,到底是成效如何。”
朱元璋只是短暂的思索之后,并没有直接否定朱英。
他很清楚,这是大孙特意展现给自己看的,即便是现在不答应,往后等自己去了,这大明依旧还是会按照大孙的安排去进行。
他之所以让大孙执政,就是想要看看,在自己走后,大孙到底会如何来做。
现在直接否定的话,那就看不到了。
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觉得基本上也能看出一个好歹来了。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即便是一个月不开朝会,实则也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情。
便就让大孙继续。
而实际上,下了朝会。
才是朱英的开始。
朱英的第一步,就是让郭忠将现在的五个尚书,全部都叫到华盖殿来。
工部尚书沈溍,兵部尚书茹瑺,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詹徽,刑部尚书杨靖。
很快就到了华盖殿。
朱元璋自然是在屏风之后听着。
“拜见太孙殿下。”
五人恭敬的行礼道。
朱英点点头,示意郭忠赐座。
待五人坐下后,朱英便开始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如今六部尚且有礼部还没有尚书任职,已然是空缺了多时,在此会散场之后,诸位各自推荐一个名单给予本宫,到时候本宫再自行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