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这个行业,主要还是传承。
师传徒,父传子。
自小就开始跟着把脉看病,抓药开方。
严谨且便是一辈子的活计。
是以朱英把所有官员的医药全免,还真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方面。
其实这一条并非是针对朝廷官员的,主要是给地方官员。
朝廷这边,基本上有什么伤痛病症的,宫里头的太医,御医就给治了,费用也是宫里头也出了。
几位尚书还有翰林院的学士讨论了半晌,最后是刑部尚书杨靖开口问道:
“殿下,这按照官职的品级发放俸禄,可有些官员是实权,有些官员是虚职,也按照如此定夺吗。”
但凡是官,就有品级。
不过这个品级也是五花八门的。
像是翰林院的修撰,一些从官,还有副官等等,诸如此类的繁多。
若是按照这般发放的话,就好像没有了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工却同酬。
那边累死累活,手握大权,一个月是这么多。
这边清水衙门,整天无所事事,一个月也是这么多。
如此看上去,好像就有些不公平了。
朱英闻言解释道:“杨尚书说得在理,不过这般核算下去,就显得比较繁琐了。”
“这便是相当于要给每一个官职,都要重新去订立一个俸禄的标准。”
“是以在我和爷爷的商议中,决定把这块的区分,体现在津贴方面。”
“每个月会根据衙门负责事务的不同,总体成立一个数额的津贴,而后自上到下,分别按照官职品阶发放。”
“是以所处之位事务多一些的,自然津贴也就多一些,事少一点的,津贴也就少一些。”
“这一块是个重点,便正是需要几位尚书,学士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制定,往后变动的话,会根据每年的户部赋税营收的情况不同,也有所变化。”
在场的俱是人精,听到太孙殿下的这番话,如何不能理解这津贴的重要性。
简单点说,九品十八阶梯的俸禄,便就是相当于一个基础保障的待遇,而津贴的大小,才是官员区分的关键。
这自然也是催动官员积极性的一方面。
像是犯了过错的官员,自然津贴和奖赏就被全部取消了,只能有基础的保障。
反过来说,若是政绩到位的,津贴自然就会更高,其他的奖赏也会更多。
“太孙殿下果然高明。”
刑部尚书杨靖夸赞道。
显然太孙殿下这边,把很多细节都已经敲定了。
随着讨论的继续,很多问题在朱英的解释下也越发的清晰起来。
不说详细到每一个官员,但是大致的情况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定夺下来。
具体俸禄改革,尤其是福利待遇这方面,自然不可能说一挥而就,也需要一个过程的酝酿。
包括衙门这边伙房的搭建,厨师的招聘,也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这大致的纲要,就要今天必须敲定下来,明日早朝,便就得开始公布。
下个月十五号,就要实行发放了。
次日早朝的时候,京师这边的印刷坊,已经连夜将官员俸禄制度的详细,印刷了上千份。
到了朝会上开始文武官员人手发放一份。
看到这纸上自己对应的俸禄,所有的文武官员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子般痛哭流涕。
更是许多官员跪地磕首,感谢陛下和太孙殿下的恩德。
在奉天殿里当官,真的是太难了。
处于陛下的眼皮子底下,锦衣卫的监察中,想要稍微贪一点,那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也就是说现在奉天殿的官员,不说全部吧,九成都属于清官的行列。
不是清官,也在这里待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得横着被送回家。
反倒是地方上的官员监察力度没这么大,不贪银子贪点吃食问题是不算大的。
这不是还有个词,叫孝敬吗。
百姓,商人,‘自发’送点吃食,也谈不上贪污受贿不是。
有关官员俸禄改革的具体条例,在第二天的时候,就登上了京师邸报了。
对于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谈资。
“这官员的俸禄也不算高啊,从九品的官每月才五贯钞,这在京师里找份活干,稍微卖点力气的,也都差不多了,看来这官老爷也不好当啊。”
有汉子听完说书后,不由开口说道。
不过立马就遭到了旁人的教育。
“这可是朝堂发放的俸禄,能跟卖力气的相比吗,再者你没听着说吗,衙门里可是管一日三餐,三餐呐,据说若是因事加班,还有宵夜享用。”
“这衙门里的饭食,你当是跟咱们吃的一样嘛,就那点钱财,也不知能吃多少餐便也就没了。”
那汉子听完这话,完全没有理会其中的挖苦之意,反倒是憧憬的说道:“这衙门里的饭,指不定每餐都有荤腥,三餐还能有夜宵,当官是真的好。”
“指不定还能管饱呢。”
听着这话,周边的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流出羡慕的神色。
正巧在这个时候,说书先生讲述着,关于衙门津贴的事情。
不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各项补贴,福利赠送,简直让人平白要羡慕几分。
羡慕归羡慕,但在老百姓来看,这也是官老爷们正常的需要的,倒是生不出什么妒忌之心。
能够当官老爷的,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才学深厚。
比自己这些老百姓活得舒坦些,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对于很多从商的来说,听到说书先生的讲述后,反而生出了一股自高感。
大明的兴商之策,让许多投身进去的,哪怕是大字不识,今年也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月进账十几贯钞,都算不得什么挣大钱。
赚上百贯钞的,也是经常听说。
而他们,也是京师消费的主力军。
钱来得快,自然就没那么在乎,花了就花了,明日再赚便是。
娱乐业在京师的发展,是越发火热了。
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今年在京师新开的青楼,就已有数百之多。
其中有路子的,还从远洋之外,招来许多外族女子,凭的一股子猎奇猎艳,生意极为红火。
诸多青楼也是有所有样。
若是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在青楼见着什么黄头发,蓝眼睛的外族女子,不要惊奇,实在是太多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
海禁解开后,海贸变得更加的频繁起来,京师的热闹,整洁,礼仪,文明,还有包揽着全世界的商品,让所有来过的人,无一对此繁华不心生留恋。
尤其是从战争之中,被大明的商人给买过来的外族女子,更是来到此地,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了。
不过现在大明的律法,尤其是在户籍上面,只针对于大明国人,其他的想要加入大明户籍,尤其是京师南京这边的,就比较麻烦了。
女子还好一点,便是能够找个京师户籍,哪怕是大明户籍的嫁了,便就可落户大明。
男子就麻烦一点,若是没有贡献,或者有技艺才能的,户部下设的部门,是不会给其落籍的。
而非大明户籍之人,在许多律法层面,没有享受的保护。
虽说没有明文规定,非大明户籍就要低人一等,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低人一等。
比如有户籍和没户籍的争执见官,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一些案件上有所袒护,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对于这些,朱英也有所了解,知道有些许不公,但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
为什么要改变,区别对待,挺好的。
便就是这样,才能让其他外族外国之人,心向文明,心向大明。
从深层次来说,大明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没有汉人,蒙古人等等的区分。
只有大明人和非大明人的两种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