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五军都督府这边的武官们,一个个兴高采烈。
沐英之子沐春,多数的五军都督府的武官们,都是相熟的,像是傅友德,曾经打云南的时候,就是跟沐英一起。
当时的沐春便已然跟随从军。
沐春在沐英的教导下,对于傅友德等人,自然是以叔伯相称,关系亲密。
况且沐英作为朱元璋义子,也属于淮西勋贵武将集团的一员,曾经太子党核心,虽说而后镇守云南,交际少了,但关系摆在那里。
“既然西平候胜了,接下来关于对于三国的处置,诸位爱卿便就聊一聊,是接着打下去,还是让三国作些赔偿。”
朱元璋接着开口道。
话音刚落下,户部右侍郎傅友文,便是傅友德的堂弟,便就上前一步说道:“臣请奏。”
朱元璋道:“准奏。”
傅友文道:“臣认为,麓川多次反叛,心思不良,其王室受我大明恩惠,不知感恩,当以镇压为主。”
“此番联合其他两国,欲趁我大明对外征战时,趁机侵犯,可见其脑后反骨横生。”
“如今掌管麓川国者思任法,野心勃勃,即便是黔宁王先前定边之战,破其元气,依然没有半分真心实意臣服的道理。”
“不若大军直上,取其国都,撤其王室,另立新王,为我大明之敕封。”
“如此方可是长治久安,麓川国不敢再犯。”
听完傅友文的上奏之后,朱元璋没有表态。
片刻后,兵部左侍郎陈思道出班道:“臣请奏。”
朱元璋道;“准奏。”
陈思道作揖:“臣认为傅侍郎的想法,过于激进了一些,如今我大明起兵五十万征讨倭国,耗费极大,目前尚无可见收益之处。”
“现如今倭国战事虽说一帆风顺,但缺粮甚为严重,近日已有大量粮饷上船运送,对于我大明国库负担不小。”
“麓川,孟艮,阿瓦三国,虽有趁火打劫之意,但已经被西平候一举平定,此刻若是再行征伐,损耗过大。”
“单说云南一地,极为辽阔,各方土司也并未彻底稳定,偶有叛乱。”
“倘若西平候一路得胜,倒还好说,但若有半分不顺,西南境内有所不服土司,定然不甘心臣服,从未再生叛乱。”
“如此这番,大军南下,西南境内空虚,极其容易境内不稳,届时大军回返便是前功尽弃,若是不返,又难以镇压,处于进退两难之地。”
“况且麓川,阿瓦,孟艮三国之所,山林密集,稻田极少,加之水汽颇高,不适宜高产作物,二十万大军所需之粮,依赖云南屯田,恐难满足,届时只能朝堂国库运粮,空耗国库。”
“是以臣认为,可停征伐,当以稳定云南为主,如果云南疆域广阔,西平候一力镇之,已然是有些勉强,如若疆域再行扩大,怕就有些难以维持了。”
陈思道的话,自然也得到了不少文官的认可。
关键在于最后一句。
现在云南的军政大权,都掌控在沐春一人的手中,虽然只是侯爵,但跟云南王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什么区别。
对于兵部来说,现在云南一省,早就不再掌控之中,几乎所有的调令,都是云南这边,或者说沐王府自行决定。
朝廷对于云南一地,权力已经降到了极致。
尤其是现在沐英已死,继承的是沐春。
曾经的沐英是陛下义子,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沐春可不是,谁能保证他没有野心了。
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沐春的二十万大军,不说征伐三国,打下麓川是问题不大的。
但这就使得沐王府的权势,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云南地处边关,疆域广阔,再行扩大之后,那兵马人口,就更多了。
一路臣服还行,倘若有不臣之心,对于大明而言,可谓是一场灾难。
随着户部右侍郎傅友文,兵部右侍郎陈思道的上奏结束后,奉天殿就开始热闹起来。
不断有官员上奏,或是赞成,或是反对。
其中的焦点,都是围绕在战和不战之见开始分析其中的利弊。
看到这一幕,朱英心中有些感叹。
当皇帝,是真的不容易。
就目前的双方论点来说,是完全看不到差距的,可谓是各有道理,很难说一方能够彻底压倒一方。
而事情最后,进行最后决定的,自然就落到了皇帝的身上。
哪怕是朱英,也不敢说到底哪方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像是有些历史上,才能比较平庸的皇帝,这个时候做出选择,谁又能知道对错呢。
一些看似昏庸的决定后面,指不定也有着其当初的道理所在。
朱元璋抬手,旁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立即朗声道:“肃静!”
奉天殿的讨论声,便就此安静下来。
朱元璋开口道:“大孙,关于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
朱英就知道,老爷子肯定要问到自己的身上来,也算是一种考验吧。
朱英回道:“孙儿认为,打还是要打的。”
朱元璋没有反驳和赞同,问道:“大孙,说说你的看法。”
朱英点点头,分析道;“傅侍郎说的没错,关于麓川国,已然有多次反叛,显然暗藏不臣之心久矣,但凡有任何的机会,都会立即行叛乱之举。”
“此番联合其余两国出兵,显然并非是临时起意,而是筹谋已久。”
“即便这次不打,往后的倘若我大明有任何机会,也会再次叛乱,由此看来,麓川王室,已然成为狼子野心之辈。”
“所以孙儿认为该打,且不当是麓川,孟艮也不能放过。”
听到这话,朝堂中一片哗然。
即便是主站的傅友文都没有想到,太孙殿下不仅要打麓川国,还要打孟艮国。
朱元璋也皱眉道:“同时征伐两国,这给西平候的压力就很大了,倘若不顺,便就有些麻烦了。”
朱英作揖回道:“孟艮国度狭小,不过麓川两成疆域大小,麓川国主导此次犯我大明之事,更向其后阿瓦借兵。”
“便是如此,也仅仅不过十万余兵,由此可见,麓川艮两国,如今国力并不旺盛。”
“且这番西平候大破三国之兵,气势正弘,麓川孟艮国内,必然是一片混乱。”
“红河自南而起,途径麓川,孟艮,澜沧,安南四国,如今安南境内,有我大明五万精锐,可前后呼应,牵制澜沧。”
“孟艮小国,便就三万兵,足以直入其都,改天换地。麓川也无须十多万将士,便是有个八万军,趁此得胜之机,自当可势如破竹。”
“西平候无须亲上,领九万兵回转云南,以稳境内。”
“取下两国之后,废其王室,另立新王,我大明行军之钱粮,尽皆由两国负担,无须一次拿出,可分十年,二十年,每年缴纳。”
“两国国内之兵,实行我大明卫所换班制,入云南操练,屯田,数年置换。”
“亦可提拔云南土司大族青年才子,入两国任职文武官员,加以掌控,缓慢渗透。”
“两国新立之王,则由我大明敕封,敕封之时,当来以京师觐见方可。”
“以我京师之繁华,震慑其心,以我京师之军力,震慑其神,如此当可灭其不臣之心。”
朱英的话说完,朝堂之上,一片宁静。
这种新奇的方式,是当今大多数的官员,从未有想过的。
在很多官员看来,对于化外之国,无非就是纳入大明,或者让其朝贡大明。
但是太孙殿下的方式,截然不同。
虽说没有纳入大明,但是从各方面,已经把其彻底架空,而后一系列的安排,更是会逐渐加强掌控。
朱英的这种做法,便就是基于去军事化,而后加以教化为主。
类似于殖民的手段,但又不完全相同。
像是麓川,孟艮,包括澜沧,安南,目前还有着奴隶制的存在,和大明现在的情况,很是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