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标性格相对于偏儒家,讲究仁慈宽厚,这也跟朱元璋的教导有关,因为他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像他一般,当个马上皇帝,而是安心治理国家。
朱允炆在这一方面,和父亲朱标极为想象,且朱允炆的长相和母亲吕氏极为相像,很是得朱标喜欢。
如此一来,朱允熥的情况,就很是尴尬了。
身为皇孙,只不过缺了些宠爱罢了,锦衣玉食自不会少。
不过这等环境,尤其是在嫡长孙朱雄英薨后,朱允炆为长孙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威胁朱允炆日后位置的,便只有朱允熥了。
因为在法理上,朱允熥作为早前嫡子,哪怕朱允炆扶为嫡子后,两人对于皇位的继承权,是没有先后区分的。
吕氏在照顾朱允熥的时候,难免就要多些心思。
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很难,养成废物却是极为容易。
虽然不是很彻底,但已然不被朱元璋所喜爱了。
现在太子薨,似乎吕氏,便成了笑到最后的赢家。
……
“道衍兄,你这假和尚,倒是几年不见,胖了不少,想必跟着燕王的日子过得舒坦。”
某庭院,在姚广孝的对面,一位儒家打扮的中年,笑着对其说道。
“我哪里比得上子澄老弟,终究只是空门中虚度光阴罢了。”
姚广孝笑着回道,对于黄子澄,也不自称贫僧了。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其中曾跟随过黄子澄之师宋濂学习过一段时间,虽未入儒家,却也是执弟子礼,和黄子澄勉强算是同门。
黄子澄为瀚林学士,伴读东宫,一直便是朱允炆的老师,关系莫逆。
微微一番寒暄过后,姚广孝却是起身作揖道:“看来我要祝子澄老弟平步青云了。”
黄子澄微微一惊,顿时说道:“道衍兄这是何意。”
姚广孝佯怒道:“好呀,子澄老弟这点事情都要瞒着我。”
说完后,又悄悄的看了一下四周,附耳低声道:“太子薨去,国不可一日无储君,据说允炆殿下甚是得陛下喜爱,我看不日便会立为太孙。”
黄子澄听闻后,不由得退后一步,低声道:“道衍兄,此话可不能乱说,当心祸从口出。”
姚广孝一脸不在意的说道:“我大明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
“允炆殿下也算不得年幼了,现又常日陪伴陛下身边,不立允炆殿下为太孙,还能立谁。”
黄子澄微微停顿后,脸上却是绽放出笑意,有些得意的说道:“果然还是道衍兄看得透彻,只是如今陛下尚未定夺,一切都还未可知呢。”
“早晚的事情,目前看来,也没谁能和允炆殿下相比了。”姚广孝肯定的说道。
黄子澄闻言,也没有再次回答,不过对于姚广孝的话,显然很是认可,也比较自信。
目前陛下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就是从皇子里选,要么就是从皇孙里选。
皇子,按继承顺序,自然是二子秦王朱樉。
皇孙,则是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人。
秦王朱樉基本上不可能,自去年被召回京师,没被废掉藩王的位置就算不错了,陛下如何都不会定他。
当然也能以德行不符废了秦王,改立晋王朱棡。
不过朱棡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却是过于残暴,名声不佳。
虽得朱元璋的喜爱,却不是立为太子的优秀人选。
朱棣倒是不错,名声军功皆有。
只不过排得太靠后了。
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在呢,怎么算都轮不到朱棣继位,虽然朱棣对于自己感觉很有竞争力。
所以这般算下来,其实朱元璋根本没有什么选择可言。
太孙之位,当朱允炆莫属。
第9章 :朱棣不安
姚广孝名声不显,却是日后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
可以说要是没有姚广孝,朱棣在暗中很多方面,要吃大亏,其中纵横权谋之道,皆是姚广孝之功。
后世著名的黑衣宰相,可并非浪得虚名。
自跟随朱棣抵达京师后,姚广孝便是清晨出门,晚间才归,八面玲珑的他,忙得不可开交。
而黄子澄,便是姚广孝主要的攻克目标。
黄子澄作为朱允炆的心腹老师,姚广孝一早就开始对其逐渐产生影响了。
后来朱允炆成建文帝后,执意选用黄子澄先削弱藩,再战强藩的方案。
这其中是否受到了姚广孝的影响,也就无人知晓了。
姚广孝这等润物细无声的手段,一般人被其利用了,还犹未可知。
哪怕有所猜测,也只有一点蛛丝马迹,事后都无法确认。
这边是姚广孝的高明之处。
……
秦淮河畔。
朱英和朱高炽正站在一家茶楼前。
这里便是朱棣所属茶楼,朱高炽在征得父亲朱棣的同意后,拿着地契,便是今日将其送给朱英。
朱高炽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心中城府不浅,毕竟他曾经可是常常见到大伯朱标。
对于朱英的长相当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相似。
可是朱高炽什么都没问父王,只是和朱英交好。
连自家在京师的产业,还未得父王朱棣同意,就开口要送给朱英。
“倒真是一个好位置。”朱英有些感慨的说道。
在两人面前是一个两层的小茶楼,面积约莫有半亩左右,便是后世三百平的规格。
在京师这等寸金寸土的地方,可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的。
旁边便是秦淮河畔,从二楼窗口可以清晰的看到秦淮景色。
现在大明初年的秦淮河,可不是后世那二三十米的宽度,而是足足有一百多米宽。
这里所说的秦淮河,是内秦淮河,不是外秦淮河。
在唐朝晚期以前,秦淮河都是在主城外面,没有内外秦淮河之分。
后来,当时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修新城,才把秦淮河围到了主城里面,并在城外开了一条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就是现在的外秦淮河。
大明初,定南京为京师,这秦淮两岸便随之繁荣起来。
两岸的手工业、茶楼、青楼、商铺极多。
甚至还有不少河房,便是延伸到河内的房子。像朱英即将到手的茶楼,也是河房之一。
河房不断增加,河面被侵占得越来越厉害,这便是后世的秦淮河只有二三十米宽的主要原因。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也是在此出名。
在茶楼对面,一畔便是史上极为出名的江南贡院。
而朱英茶楼这一畔则有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以朱英的耳力,还能隐约听见一些莺莺燕燕之声传来。
偶尔风起,还能闻到胭脂香味。
而这茶楼,便是在街道居中的地方,位置极佳,已然是无法用银两来衡量了,更多代表的是一个地位。
“这,会不会有些太过于贵重了。”便是朱英身价不菲,面对如此茶楼,还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茶楼哪怕只是租赁出去,一年恐怕都得有上百白银入账。
洪武七年朱元璋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
只是到现在而言,大明宝钞已然有衰败的迹象了。
此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
且大明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
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
早前也发行过洪武通宝,不过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且大明又缺铜。
加上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
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