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男人之间的友情,来的就是这么简单。他与志真子在晌午,聊了还不到半个时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却突然一下子亲近了不少。
尤其是在听完志真子入道的遭遇之后,二人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他们二人虽然出身不同,但都是经过生活的打磨,才逐渐走上修道之路。
这一点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相同遭遇的人,在互相倾诉的时候,对方也能感同身受,让人有种知己相遇的通透感。
这种在黑暗中独行的感觉,王还真也曾亲身经历过。尤其是在林清研离开他的那个夜晚,到现在他还能回忆起那个冰冷的雨夜。
当一个人孤独落寞的时候,就连身旁燃烧的火堆,都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这种冰冷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里的感受。
尤其是那火堆越旺盛,身体越温暖的时候。温暖的身体与冰冷的内心,形成了剧烈的反差。这种反差让他十分难受,甚至一度想要走出那间茅屋淋雨。
好在理智制止了他的这种想法。虽然过去了这么久,但那种内外割裂的感觉,让王还真每每回想起来,都有种历历在目的感觉。
王还真看着双目泛红的志真子,笑着说道:“道友有个好师父,让贫道好生羡慕。令师说的没错,做了吗,为什么,后悔吗。
这三个问题,可谓是字字珠玑。只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做什么事情想来都会一往无前吧。”
“道友过奖了,不过师父这三个问题,志真子确实一直牢记。每当想要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思量一遍,确定无误之后,才会去做。
对了,不知道友可愿与我分享一下入道的经历?实不相瞒,自我入道以后,还从未见过太清一脉的道人。所以对于道友的出身,有些好奇。”志真子点头回应道。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既然道友诚心相问,那贫道断然没有不说之理。其实贫道入道,也算是机缘巧合。当初我尚且愚钝。
因为从小是个弃儿,被村中的道长收养,在庙中长大。后来道长年纪大了,便留下了我自己,常常食不果腹,全靠村中接济度日。”王还真回忆起从前,轻声的说道。
虽然关于以前的记忆,他似乎已经忘却了。但是仔细回想,还能有些许画面闪过。那老道长带着年幼他上山采药,下山种田。
似乎幼年的他过得很是安逸,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但是每当他想回忆,关于那老道长样貌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看来道友能长大成人,多亏了祖师保佑。”志真子开玩笑的说道。
“是啊,多亏了祖师保佑。只不过好景不长,后来金人南下。我因为住在山上的庙中,侥幸躲过一劫。但是村子被金人屠杀殆尽。
就这样,无奈之下。我与前来为我送饭的同村女孩,一起开始了南下逃难。”说到此处,王还真的脸上,不自觉的带上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