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柳乘风的吟唱伴随李漱玉的琴声、舞女的伴舞,引来满堂喝彩。
一曲唱毕,谢清转对林韵宁说道:“玉树临风的柳公子,才华也是当世翘楚。”
林韵宁轻轻点头,这首词确是佳作。
这时却传来何潘仁阴阳怪气的声音,“柳公子大才,如与陈恪辩经一定完胜,何不主动报名?”
何潘仁话出有因,朝廷下达辩经的决定,成立了辩经领导小组,却无人报名参与。
出现这种情况存在多种原因,自持身份者、无可辩驳者、静观者......由此种种,就是没有报名者。
由于朝廷的辩经决定,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陈恪,许多人从各种渠道了解他的讲学,然后出现了各种反应。
“其言甚是有理啊!”这是支持者。
“悖论。”这是反对者。
“其言大有深意,需要研究一番。”这是研究者。
但不管是支持者、反对者还是研究者,均无驳斥的坚实理论。
据传隐居在洛阳的大儒石镇对其言论不予理睬,更无辩经的打算。
石镇自持身份,而其他有名的儒者也是如此,赢了不会增加多少名气,万一输了呢?
这些名人不愿出头,那些想出头的无名之士又受到种种限制。
辩经领导小组规定的很明确,报名辩经者可以不限年龄,但必须是举人以上的身份,并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气,得到当地官府的保举,再通过辩经领导小组的面试,方能取得辩经的资格。
这项规定限制了许多跃跃欲试者,特别是面试一关就让许多文士望而却步。
辩经领导小组是由太学院山长胡缓、国子监祭酒李仲文、直秘阁学士苏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