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孙羿拍完《隐入尘烟》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拿去参加国外的评奖,他考虑的就是这个。
怕的就是那些“骄傲”的国人认为他是在崇洋媚外,跪舔西方。
后来,巩丽来劝他,他也想着。
眼下还是2010年,远不是10年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微博全面普及,某音某手等自媒体高度发达,每一个人都积极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寻找存在感的时候。
所以就同意了参加戛纳评奖。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
这个时期,确实是个人自媒体还不够发达,但却是各种“专家”“教授”“公知”最为泛滥的年代。
他们提前获取了大量的知识,然后利用知识传播的滞后性,在普通人面前打了一个时间差,把自己包装成了所谓的专家。
然后利用高明的话术和一些粗浅的新闻宣传技巧,很容易就能带起一波节奏,甚至成为宣传学上的大众意见领袖。
这帮人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只要是大众喜欢的,他们就非得反着来提出反对意见,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高级”。
而还有一大部分对电影持批判态度的人就是那些成天飘在天上,丝毫不接地气的所谓精英人士。
就像孙羿重生前,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央视的节目里大言不惭地说中国人现在很有钱,谁家没有个50万的存款。
这帮人十指不沾阳春水,可能对他们来讲,去过几次农家乐,摘摘菜、喂喂鸡,就算是体验过底层农民的疾苦了吧。
至于这帮人所谓的电影本身夸张刻意甚至抹黑,孙羿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极力的避免艺术上的夸张和放大了。
其实原著中确实有这个问题,也算是一点点瑕疵,就是有铁“卖粮”的那场戏。
收粮人称完马有铁的粮食,直接给他减去了一百多斤的“水分重量”,没有任何检查粮食的动作,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马有铁也没有任何挣扎和反驳,就认同了他给自己打的“九折”,并且其他村民也都接受了这样的做法。
这个在农村现实收粮的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的。
至少在西北的农村......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