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子嗣名字不是乱起的,必须按照老朱制定的规矩执行。
明朝,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名字是一个字,其他都是两个字。
朱元璋的头几个儿子都生于称帝之前,那时他可能还没想得太长远。
但他已经知道,对于贵人来说,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
所以,他本来叫朱重八,便自己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
他去世的爹,本名叫朱五四,他也替老头子改了,叫朱世珍。
来军中投他的外甥李文忠、侄儿朱文正,也都是他给取的名,都是两个字。
到大明王朝的第三代,又全是两个字的名字了。
第三代,最先受封的是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朱守谦,名字就是两个字。
他名里那个守字,是靖江王那一系藩王的排序。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初编的《祖训录》里,为他十几个儿子的子孙们,分别拟了排序。
比如太子朱标的儿孙辈的派,为“允、文……”
所以,朱标之子建文帝,就叫朱允炆。
朱允炆的儿子叫朱文奎、朱文圭。
朱雄英名字,在老朱孙子辈独一份,因为还没有来及改名就夭折了……
建文这一系的帝位,后来落到燕王那一支,燕王子孙的排序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从朱棣之子仁宗开始,名字分别为:高炽(仁宗)、瞻基(宣宗)、祁镇(英宗)、祁钰(景泰帝)、见深(宪宗)、祐樘(孝宗)、厚照(武宗)、厚熜(世宗)、载垕(穆宗)、翊钧(神宗)、常洛(光宗)、由校(熹宗)、由检(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