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当年是他自己倒霉遇上了这么一个人!张耳咬紧后槽牙。
张良、韩信看了一眼张耳,蓦然明白了什么似的……
【既然陈余不是一个仁义之人,那为什么他要否决李左车的提议,反而要让汉军从井陉道进来,然后堂堂正正打一场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爱过”。】
刘邦以及韩信、张耳等一众臣子:???
他们的头顶仿佛飞过一群乌鸦,留下一连串的黑点点一样!
刘邦嘴角抽搐:“什……什么?爱、爱过?他爱大汉?”
张良脸皮都抽筋了,“怎么可能!”
众人一头雾水!
【陈余是故意要将韩信和张耳放进来的,他的目标很明确张耳!
由爱生恨,相爱相杀!
两人在最开始是生死之交,然而在巨鹿之战之后却产生了重大的隔阂,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了。
陈余觉得自己被张耳这个渣男伤了,他当初扔出军印表明他自己无意于权贵时,没想到张耳居然真的拿走了他的军印,导致他失去军权。
他募集的军队就这么成为了别人手中的武装,别人毫不费力,而他什么都没了……他苦苦创业赵地,结果被张耳拿到了最大的果实,他不服!觉得张耳他“凭什么”!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诸侯联军和刘邦围攻彭城时,陈余提出同意出兵的前提是张耳必死!刘邦必须杀了张耳!他什么国家的利益都不管,就是只要张耳的人头,头到出兵!
后来他又得知被刘邦骗了,张耳还活着,且还是刘邦阵营的人,他立刻倒戈向项羽。
项羽曾经没有给他分王,只给了他三个县就打发了他,他对项羽也是不满意的,但在张耳面前,对项羽的仇恨就不算什么了……
这得多厌恶张耳啊,只要张耳在,他的理智什么就全失去了,也不衡量国家的利益了,一心就是要搞死张耳。
从陈余的角度看,他的心理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年少相知相守,相互提携对方,然而一朝富贵,张耳却对他生了疑窦,甚至夺走他的一切,所以他黑化了,黑化就要复仇了。
往后他活着好像就是为了与张耳争一口气,所以就是战争可以输,张耳必须死。】
刘邦内心震惊,暗戳戳地睨了一眼张耳,窝滴个娘啊……这么精彩的吗?
群臣:???!!!
……不是吧?相知相守、由爱生恨,相爱相杀?这是什么惊天地动鬼神的绝美爱情啊……
……不对,啊呸……绝美……分道扬镳?
张耳顶着众人奇异的眼神,满脸涨红,他颤抖着手指,磕磕绊绊地骂道:“放、放屁!我和陈余不同戴天之仇……哪里、哪里是什么相爱相杀,更没有由爱生恨,不是,恨是有的!没有爱!”
萧何见张耳气成这般,于心不忍,上前安慰道:“是,我们都知道你恨不得和他同归于尽呢!是陈余斤斤计较,度量小,明明是项羽分封造成的事,怎么能怪你呢?难道项羽给你分封,你还要拒绝不成?”
张耳闻言,顿时感动不已,他转身紧紧握住萧何的手,“知我者,卿也!”
萧何:……(嘴角抽搐,使劲挣脱被张耳握着的手。)
【所以这一次,当他听说韩信和张耳带着人数并不多的军队千里远征而来的时候,他的理智再一次失去了,他就是想要亲手将张耳治得服服帖帖的,亲自打败汉军,让张耳看看没有他陈余,你张耳什么都不是!
他要张耳心服口服,要张耳叩头认错,要张耳明白他自己就是不配。
作为后世人,我只想说,这两人活着到底折腾什么啊,死了之后,这两人在《史记》里还是合传《张耳陈余传》,死都分不开呢!】
刘邦瞪眼:……哟呵~
张耳气得两眼直翻,他这是造了什么孽啊……陈余死都不放过他!
【这一遭假设没有张耳这个在前头刺激陈余的人,陈余或许不会做出我们前面说的否决建议,“仁义之师”的话,而是会采纳李左车的建议,甚至在井陉道的左右两山侧备好滚石,高低砸死这些通过的汉军。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也正是没有这个假设,才就成就了史上前五的经典战役背水一战。】
第178章
【背水一战和破釜成舟都是历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战役,破釜沉舟我们都知道是项羽在绝望之时将自己楚军的后路斩断,以此来达成求生力、战斗力的爆发,从而达成胜利。
而背水一战却不是如此,历史上有很多人误解了,包括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以为背水一战的性质和破釜沉舟一样,都是斩断自己的后路、逼自己到绝境,从而绝地反击一样。
但事实还真不是如此,这两场战役其实一点儿也不像。
背水一战是巧战,而破釜沉舟是力战。
而这个误解,也导致了往后不少的将领想模仿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但……不可复制就是不可复制,胜利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扑街扑到全军覆灭。
著名的“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可不就是如此……】
韩信满脸无奈,这都什么玩意,他的背水一战可不是破釜沉舟那么简单直接,他也自认自己能够做到“背水一战”的胜利,却无法复制“破釜成舟”,毕竟项羽的爆发力和杀伤力,他自认是敌不上的。
所以,到底这些人是哪来的自信,“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一起杂糅着学……
韩信:……
刘邦皱起眉头,他又听到诸葛丞相了,这是他子孙刘备的丞相,“也不知这马谡到底干了什么事?”
哼,想来不是什么好事,必定是又耽误朕老刘家后辈夺天下了……
【回归正题,韩信在做出进攻赵国的计划时,他再一次使出他的“用间”策略,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去赵国探听消息,打探军情。
当时韩信的身边是常山王张耳,这哥们对赵地、对陈余那都是相当熟悉的,所以他在这一次的战斗力贡献出了大量的情报和消息。
接着韩信打探到陈余居然没有采纳李左车关于偷袭汉军后勤的作战方针时,乐得不可开支,因为李左车的方案确实是可行的,汉军在这一点上避无可避。
韩信摸清楚了赵军的一系列军情之后,再认真勘测了整个井陉道确实没有任何伏兵之后,他才敢将大军开进井陉。
赵军是真的该拍大腿!井陉道啊!多好的设置埋伏的地点,两边是山,中间通道,左右高山上滚下一溜烟的滚石下去都能砸死不少汉军。
如果在井陉道前后设置伏兵,汉军一进井陉道,前后包抄,两边又是高山,汉军只能被困死,多好的战略地点啊!这个地方可是千年咽喉啊,从古秦到近现代,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