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就像我们汉族,我们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汉!
他的汉居然取代了华夏,成为了民族的名字……刘邦顿时心潮澎拜。
此时的他被这个消息砸得双眼发亮,已经无暇去想当日他离开关中,前往巴蜀之地时,心中的屈辱感。
那时,他回望关中时,心中默默发誓,他一定会回来的。
【汉元年,四月,各路诸侯离开项羽,率领军队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封国。
汉王刘邦启程前往巴蜀之地时,项羽允许之前随着刘邦的三万士兵跟随刘邦前往,而楚国还有其他各诸侯国中也有愿意跟随着刘邦的,加起来也有好几万人。
他在离开关中的时候率领着军队从杜县的南面进入蚀中通道,这条通道其实就是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空中栈道。
刘邦率领军队通过之后,他采纳了张良的建议,那就是一把火烧掉了通向关中的唯一通道。这条通道被烧,相当于刘邦大军就要被困在巴蜀深山之中了。
刘邦、张良的这一举动其实是有深意的,其一,他们走向深山之中,若是万一身后有其他诸侯军的追击,那烧掉栈道其实就是他们自保的唯一机会,这防的是谁,大家都知道。
其二,刘邦也是想通过这一举动向项羽表达自己没有东出的意思,表明自己愿意就此受困于巴蜀之中,端的是一副安分守己,以此来降低项羽的戒备之心。
这一招十分有效,项羽自此也相信刘邦这是不打算回来了……】
刘邦冷哼一声,“不打算回去……怎么可能,朕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关中王,而不是那三个秦国投降的将领去占据他的关中!”
他不得不承认,项羽也恶心到他了。他想要的关中居然给了卖国求荣的人。
【当事实恰恰相反,刘邦在四月到达了汉中,但是八月的时候,他就打回了关中,由此可见刘邦到底有多迫切了。
汉中、关中这两地之间隔了连绵的秦岭,在当时的年代,人们翻山越岭是非常难的。
刘邦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军队翻山越岭占用的时间,所以刘邦从汉中到关中的这一场仗,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其实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
更何况当时刘邦前往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是唯一的一条出川的道路了。
而刘邦为什么这么迫切想要率军打回关中,这与他的部将、士兵的精神状态有关。
当时到达巴蜀之地前,刘邦的部下诸将和士兵们很多中途逃跑了,他们都思念家乡,极想东归!
韩信便劝刘邦,明明您有大功,但项羽却将你封到这个地方,他这是在贬谪您,而且我军的将士们都是山东人,他们日夜翘首盼望东归,我们正应该乘着这股迫切东归的心情,乘着这种思念家乡、不可抵挡的锐气,直接出关,如此必能成大功。如果再拖延下去,天下完全安定下来了,那时人人都自求安宁,那胜算就不大了。
所以韩信建议刘邦此时就应该决策东向出兵,争取夺权天下!
刘邦本人也在时时刻刻念着打回关中,于是他迅速采纳了这个建议。
但摆在刘邦眼前的便是他这次回归关中,意味着他要解决当时三秦之地的三位诸侯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而这三王之中,最能打的便是雍王章邯。】
第169章
雍王章邯……
刘邦哈哈大笑,“章邯再厉害又如何,朕有韩信一人便可挡千军万马。”
谁能想到曾经在项羽身边完全不受重用的韩信竟有如此能力……文武双全,谋略过人,韩信为他献策定秦,暗度掳魏,破赵灭代,降燕夺齐,水攻龙且,合围灭楚……
刘邦说这话时,其实心里也有些不好意思,想当初他一以为自己的大管家萧何也像那些在半途逃跑的将士们一样也跑了,正心灰意冷的时候,才得知萧何原来是去追韩信了……
萧何回来时,他虽然差点喜极而泣,但他还是骂了对方,怎么连你萧何也跑了……
而后萧何用他自己的名誉向他推举韩信时,他琢磨了很久,这韩信是谁来着……
韩信闻言,抱拳道:“陛下过誉了,当初若不是您的重用,臣许是就此流亡在外,一生郁郁不得志。”
韩信虽然嘴上是如此说着,但他知道他最要感谢的人是萧何。
他想起那一天月亮高高悬挂在半空之上,星光点点,萧何带着几名随从,披星戴月地追上他,左劝右劝,才将他劝回来的。
后来他还得知萧何甚至对陛下说出,“要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这句话。
当时的他并无任何战绩,萧何就是他的伯乐,若是没有萧何,绝对没有今日的他。
此时的韩信并不知晓未来的他,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见韩信如此上道,自然是眉开眼笑……
【雍王章邯算是非常杰出的将领了,当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根本没有一支起义军能够打败章邯,我们前面也说过了,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就是被章邯杀掉的。
当时唯一打败过章邯的是项梁,虽然项梁最后也为章邯郸所杀,最后迫使章邯投降的是项羽!
以上足以可见,雍王章邯本人绝佳的能力了……
项羽将此人封为关中,成为三秦之一,除了恶心关中的父老乡亲之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防止刘邦过来中原腹地。
章邯的封地紧靠着秦岭。这是一条非常完美的阻隔线。
汉中要前往关中的唯一通道,也就是那条栈道被烧毁之后,章邯就比较放心了,他觉得刘邦这一遭肯定是过不来了,但他也不是毫无警惕之心,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修建栈道上。
如果刘邦修建栈道,那他必然会知晓,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刘邦修建栈道只是个幌子而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居然还成成语典故了……
韩信闻言,无奈抚额,只觉得好笑,然而他嘴角才刚刚扬起,突然想到他的事迹能成“成语典故”,那是否意味着他曾经胯下之辱的事,别人也都流传下去了……
韩信:!!!
【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们顺便提一嘴此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曾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
韩信脸色顿时垮了下来,指着天幕的手指直抖,歹毒,实在太歹毒了,这、这……这可是整个天下都要知道他韩信曾钻过人家的裤裆子了!
刘邦以及群臣面色微妙,向韩信投去怜悯、同情的眼神。
【韩信也是个生活困顿的穷鬼,史书上描写他放纵不拘礼节,这一点和刘邦的随性洒脱还是有点相像的。
不过相同的洒脱不拘之下,刘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