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一刻刘邦并没有贸然出声,而是双手负于身后,端的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这个故事是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当时的秦始皇嬴政还未去世,他曾经说过,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游来验证。
史料中记载道,刘邦怀疑秦始皇说的天子气是他冒出来的,于是就躲了起来,藏到了荒凉的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
吕雉和其他人都在寻找他,然而每一次都能在人迹罕至之处找到。
刘邦觉得很奇怪,就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吕雉说,你在的地方头上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们根据这一现象总能找到你。
刘邦听了就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子之气,沛县中的人得知后,许多人都来归附刘邦。】
刘邦:???
吕雉:???
【其实……从公平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明显就是“地位不够,神话来凑”,《史记*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这一事姑且可以说是真的。
但神话元素,什么白帝之子,赤帝之子这种东西就完全不可能了。
关于斩白蛇这一段故事中,或许真的有这条蛇,但这条蛇的大小、长短、粗细、身份等等就绝对是后人为了给汉高祖刘邦造势所添加的细枝末节。
为什么选择白蛇呢?白蛇这玩意儿是蛇生了白化病之后的异状,但在当时的年代,白蛇是神秘、灵异的。
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情况很有可能是刘邦在押送徭役,役徒们跑了之后,他带着剩下的人为了躲起来,得知某个洞穴有白蛇居住,他们为了抢夺这个洞穴于是设计杀死了这条蛇。
依附于刘邦的人就开始大力给他刷热度,口口相传之后,这件事便在后续被别人神话了,总之这不是文人的有意渲染,就是政治家背后在操纵……
因为当时天下各王纷纷起义,刘邦到底只是一个平民,他拿什么和其他各路反王杠,所以为了他起义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他带着大家起义的合理性,必然要用这样的东西来鼓舞跟随者。
然而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但几千年后的现代却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处留有斩蛇碑作为纪念,这是为了宣传和纪念人民的反抗精神。】
群臣:……
刘邦听完,摸了摸鼻子,然而本来有些尴尬的他在听到几千年后,人们甚至因着斩白蛇这个故事还专门立了碑。
他一想,这相当于也是给他立碑了,随后反而高兴起来。
张良:……论一生自信的陛下!
【另外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巧合,据说,刘邦在斩蛇之前,这条白蛇口吐人言,道,你欠我的帐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你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
刘邦当时醉得一塌糊涂,哪管你说什么,直接一剑把白蛇从中间斩成两段。
所以呢,刘邦的大汉王朝就分成了两段,西汉从他刘邦传位至平帝,据说白蛇转世投胎成了王莽*1,毒杀了汉平帝,篡位为新。
后来经过光武中兴,灭掉了王莽,才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而西汉、东汉恰巧各传两百余年。
可不就是和刘邦一剑将白蛇斩成两截么?所以说,历史偶尔会出现一些奇妙的巧合。】
刘邦豁然抬眼,王莽……好一个王莽……便是他将朕的大汉给截成两段的吗?
这时,刘邦身旁的臣子神色复杂,时不时地偷偷瞥他一眼,终于还是有臣子忍不住了,问道:“陛下,先不说这白蛇是不是白帝之子,只说陛下您当年可曾在芒砀山斩过白蛇?”
天幕虽说白蛇是因为蛇生了病的异状,但这大汉……可确确实实被截成两段了,朝臣们依旧打心眼里相信这是白蛇报仇!
刘邦闻言皱眉,斩白蛇??
“朕不记得了,当时为了在芒砀山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地方,朕曾用剑清理过山林中杂草等,许是……许是朕无意间斩杀了白蛇?”
群臣:……
【好了,继续说回来,刘邦落草为寇之后,很快他的机会便来了……
公元前209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官二代们在各地纷纷竖起了反秦大旗,成立了反秦联盟,然而这一点还不足以让刘邦心潮澎湃,因为这些反秦联盟可都是原本的六国贵族们。
这和他这个浪荡子流氓有啥关系,但接着他得知了农民起义爆发了……
哎,农民起义爆发,他刘邦也是平民,这和他就有紧密的联系了。
当时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占领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了。
沛县和陈州相距不远,沛县县令一看,好家伙,反秦风口来了,这可不能错过,所以他也想响应起义,当时的萧何、曹参都是沛县吏,他们给县令出主意。
这主意之一,就是把本县流亡在外的人给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强本县的力量,二来也可以防止后患。
主意之二,这反秦大业,县令可不能挑头干。
因为县令本人就是大秦的官员,看看其他的反秦联盟们,要么是六国贵族,要么是被压迫的平民百姓,与大秦有着血海深仇或者是处于被剥削的关系。
这大秦原本的官职人员反秦,这百姓怎么会跟随服从呢?说不定他们还会猜测这一波很有可能是准备将他们这些心怀二心的人给抓起来。
县令一听,深觉有理。那怎么办呢?诶~这在外边流亡的就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刘邦啊!!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无赖,但他在沛县本地那是混得相当开的啊,而且他还娶了吕公的女儿,吕公又和他是好友,所以这个刘邦再合适不过了。
老实说,这萧何、曹参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出的主意就是为了给县令铺垫刘邦的出场……】
*1:王莽王莽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传说中的“穿越者”。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但近代却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
近代学者胡适则评价王莽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第160章
为了铺垫刘邦的出场??
曹参、萧何二人面面相觑,随后各自敛眉,做出一副沉思的样子,当大泽乡起义传来,他们的第一反应很直接,刘邦的机会来了……
或许是出于私心,但他们为县令出的主意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路的。县令身为秦国官职人员,是真的不合适作为一个起头人。可惜后来县令……
刘邦沉吟后道:“若不是赶上大泽乡起义,朕或许还要继续在芒砀上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