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便是讨平獠人叛乱。
贞观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太宗皇帝正式派出茂州都督张士贵、右卫将军梁建方率领陇右兵、峡中兵二万余人,讨伐叛乱的獠人。
平叛这里就不细说了,以唐军的能力讨平未归化的獠人,那根本毫无悬念。】
事情完美解决,太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他敛眉沉思后,道:“剑南道的官员同样存在问题,富庶之地、战乱少,那么此地的官吏必定盘根错节。”
“剑南道的贫富差距必然十分严重,官吏也需要清洗,不能任由他们在一方作大。”太宗道。
房玄龄拱手称是,又道:“这一次发生骚乱,除了潭州的坐地起价之外,剑南道这些官吏的责任也是非常大的。”
太宗自然明白房玄龄的意思,他冷哼一声,“面对潭州的坐地起价,他们却没有上报朝廷,无非就是雇佣潭州人这个主意是他们自己想出来。”
“而朝廷已经将一千多艘的战舰任务移交给了江南道,又批准了他们自己的主意,他们生怕将消息上报给朝廷,会让朝廷觉得他们剑南道官员能力不行,办一件事频频出错,所以咬着牙认了。”
太宗冷着脸,咬牙切齿,“认了之后却来倒逼百姓,这些官员可真是……不清理是真不行了。”
尉迟敬德嘲笑道:“这些人脑子里弯弯绕绕的,按咱说,潭州敢坐地起价就是拿捏了他们这种心思,这剑南道的官员也是傻的,就不会拿捏对方吗?直接上报,潭州难道就不怕朝廷知晓他们坐地起价?”
尉迟敬德摇着头,不能理解,实在不能理解……
第152章
【其实就贞观末年,剑南道造船引发骚乱这整件事来说,太宗皇帝一开始的决策就没有问题,他已经是充分考虑到了剑南道的能力,造船的数量也在剑南道的承受能力之内。
以及之后状况频繁发生,太宗皇帝的及时救助措施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应该说是反应迅速,解决问题一针见血。
所以说,“贞观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这样的话根本不应该扣在太宗的头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整个大唐是这样呢,其实也就是剑南道这个地方而已,而且太宗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另外还有人把“獠人的反叛”说成了“贞观年间也有起义”,这样的话语就更搞笑了,很显然就是找不到能黑的地方,死命套上去“起义”的帽子。
人总是充满矛盾的,喜欢将高高在上、一尘不染的人拉下来沾染世间的泥泞,然后再告诉你们,看,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瑕的人。
如果剑南道的骚乱,非要让太宗担个责任的话,那只能说是他识人不清,不清楚强伟有几斤几两。
但……这一点还是很勉强的了,因为强伟这个人已经多次辅助过别人造船的任务了啊,他并不是毫无经验的,只不过,他的统筹能力还真是就只到这里了。
对于强伟,后来太宗皇帝也是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原本此人是京师的正七品官员,被外放到地方做县令官。】
太宗面色惭愧,“观一人能力如何,确实该慎重再慎重,若……若朕派去的是那等能力优秀的臣子,也许这件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虽然剑南道、潭州各地的官员都有问题,但强伟作为被他派遣去的京都使者,若不是他一开始征役出现问题,后续剑南道也不用将造船的任务外包给潭州,潭州也就没有机会坐地起价。
房玄龄温声道,“陛下在事情发生之后已经做了能做的,事前我们又怎么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太宗闻言,又是一叹,“若真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朕的大唐未来定能踏上更高的阶层。”
说完,他蓦然一顿,这……这不就已经是在预知未来了吗?”
太宗转头看向房玄龄,就见到对方正冲着他微笑。
【剑南道骚乱处理完之后,大唐继续为东征高句丽做准备。
公元649年五月十八日,卫国公李靖去世,太宗皇帝执手泪眼送走了这位大唐军神。
这个时候的太宗皇帝本身也是病痛缠身了,八天后,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驾崩,享年52岁。
说到太宗皇帝的驾崩,主播都想泪目,天不予其寿,圣主短命,祸害却遗留千年,若太宗皇帝能与李隆基那小子换一换寿命就好了!
“文”是古代皇帝的最高谥号了,太宗皇帝最喜欢前辈汉文帝,想来他应该会喜欢“文”这个谥号。
东征高句丽的准备也随着太宗皇帝的驾崩而暂时告一断落。
六月初一,皇太子上位,是为唐高宗,改年号为“永徽”。他将继续太宗皇帝未竟的事业,征高句丽,灭西突厥,灭百济,一锅全给他端了。】
太极殿外,群臣一个个哭丧着脸,听到陛下驾崩的消息他们也想泪目,但他们此时的陛下可还活着,就导致了群臣一副要哭不哭的神色。
哭了,实在晦气,陛下还没驾崩呢;不哭……他们是真的难受……
太宗视线扫过现场的臣子们,神色无奈又觉得好笑,他温声道:“这眼泪等朕真驾崩了再落吧。别浪费了。”
魏征闻言,大惊失色,急道:“陛下,这话可不兴说啊!”
太宗笑了笑,“人固有一死,并不是朕不说,便不会死,这又有何可忌讳的?”
说完,太宗突然顿了顿,眼神意味不明,“也不知道这李隆基是朕第几代的后世子孙,竟然这般不受待见。”
太宗冷笑一声:“想来是那等不孝子孙吧。”
房玄龄拱手,“皇太子承袭了陛下您的志向,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您的遗愿。”
太宗闻言,这才开怀一笑,遗憾吗?是有的,但儿子出色,他更为高兴。
【太宗皇帝已经驾崩了,但遗留的高句丽问题,我们继续将这个问题说完。
前面我们说过百济国在公元646年终止了对大唐的朝贡,与高句丽、倭国组成了联盟,将新罗和大唐分离开来。
显庆五年,百济依仗着高句丽之势,数次入侵新罗。
新罗王金春秋上表求助大唐,唐高宗一琢磨,百济的位置妙啊,如果能将百济控制住,这个地方便能成为唐军遏制高句丽的桥头堡,以辽东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必亡。
于是,唐高宗决定出兵百济,既能解决新罗之围,又能在战略上包围高句丽。
唐高宗派遣了新一代猛将,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军队十二万余,战船近两千艘渡海攻打百济,大军从山东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击溃百济军数千人。
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