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不满。
但太宗就是愿意低下皇帝高傲的头颅设身处地为他的将士们着想,顾虑他们的心情。
其次,李勣说得确实不无道理,但相比之下,能够少采用战争的手段来获取城池,还是更为优质的选择,即便损失掉一些城中的财物,但却能获得城中百姓的民心。
另外,战一打起来,即便唐军胜券在握了,也不可能说己方将士毫无伤亡的。
所以说,太宗一开始气归气,但他到底还是权衡利弊的,不会任由情绪上头,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贞观年间大唐武德充沛,但却始终保持着仁义之心。】
太宗沉声道:“幸得李勣提醒朕了,否则让将士们寒心,朕也成那不守承诺之人了。”
一旁的李勣摆了摆手,“是臣没有陛下您那顾全大局的眼界,只考虑到将士们会不会有异议,却忽视了您的为难,是臣该死。”
“诶~莫要如此说话。”
太宗又道:“只要有机会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杀戮,那就尽可能地避免,将士们都有父母子女还在眼巴巴地盼望着他们回家。”
李勣低头抱拳,“陛下说得极是。”
天幕下,各地的百姓和为兵者都面露笑意,当今陛下才是真正将他们当作人来。
身为百姓的他们在愿意倾听他们喜怒哀乐的皇帝面前啊,才真正地得到了尊重,这便是贞观之治的风气使然。
【白岩城城主孙代音听从了太宗皇帝的安排,把旗帜插在了城头上。
高句丽大军看到唐军的旗帜便误以为唐军已经登城了,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再不愿意投降也只能投降了。
太宗对他们都予以善待,任凭他们去留,不做任何强求,并将白岩城改为岩州,任命孙代音为岩州刺史,改盖牟城为盖州。
这场大战之后,契苾何力伤口感染十分严重,太宗亲自为其敷药,并把刺伤他的高句丽士兵交给了他。
契苾何力许是在太宗身边呆久了,耳濡目染,也学了太宗那一套。
对面刺伤他的高句丽士兵,他道,这个士兵愿意为了他的君主冒险刺伤我,是忠臣义士,我与他并不认识,也无仇无怨,说到底我与他都是在为自己的君主做事,我们并无不同。
说完,他就把这个士兵给放了。】
太宗目露赞赏,“各为其主,并无仇怨,一切皆是立场不同而已。”
房玄龄笑道:“陛下,这正是极富有包容感的大唐帝国思想。”
太宗闻言,哈哈大笑。
【当初泉盖苏文从加尸城派了七百人到盖牟城防守,被李勣俘虏之后,这些人请求为太宗皇帝效力。
太宗皇帝听闻他们的请求之后,沉默了良久,他还是拒绝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的家人可都还在高句丽那边,太宗认为如果他们为他效力的话,以泉盖苏文的性子,一定会杀死他们的家人。
太宗皇帝赏赐了他们之后,反而把他们放回家了。
这群人或许也不是真的愿意为太宗效力,只不过被俘虏了,为了活下来只能如此,但他们没想到太宗不仅不杀他们,还给了他们赏赐,甚至放他们回家。
这群人顿时感恩戴德,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唐朝大军在岩州修整几天之后再度开拨。
六月二十日唐军抵达并进攻安市城。
次日,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领高句丽和靺鞨军队15万援救安市城。
十五万,可是整整五倍于太宗军队的数量。
然而唐军将领得知后不仅不慌,还有点小兴奋,肥肉就要来了,不吃是傻瓜。
其实贞观时期,大唐对外征战时,人数很多时候都是以寡敌众的,所以对唐军将士们来说,这都是小意思啦。
太宗皇帝决定先吃掉这十五万人,再进攻安市城。】
太宗眉眼一挑,极低声地哼笑一声,道:“自古帝皇人到中晚年,性子总免不了发生改变,要么优柔寡断,要么易怒暴躁。”
“朕私以为后者不会是朕,朕也怀疑过此次东征或许是朕到了中晚年,在战场上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果断、事事运筹帷幄,最终优柔寡度以至于耽误战机,如今看来,朕敢以三万大军准备吃掉高句丽的十五万援军,那便证明朕依旧还是年少时打天下的人。”
当得知自己东征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时,他犹豫过,揣测过,是否是近二十年的长安岁月侵蚀了他年少时的锐气。
魏征神色恭敬,“陛下一直都是雁门之围时的少年郎,即便您在长安,您也没有离开战场,在朝廷,您不也是时时刻刻都在打战吗?并非只有刀剑厮杀才是战斗,朝堂上无声的硝烟比比皆是。”
群臣:……
魏征,你这可就不礼貌了啊!我等皆是为了大唐,说得好像我们为了自己的目尔虞我诈一般。
太极殿外的氛围顿时有些尴尬,太宗自然也察觉到了。
太宗看着浑然不在意的魏征,心中无奈:……这个魏征已经初现“千古谏臣”的模样了,自己这个皇帝他自然还是会顾忌一些的,但对待同僚嘛,这实在像“秋风横扫落叶”一般无情。
太宗呵呵笑了几声,转移话题道,“既然朕要以少胜多,那么阵前的部署必然十分重要。高句丽的十五万援军……朕可得好好想想,对方会怎么部署安置这十五万大军,再根据敌军的部署做出对应之法。”
【针对这十五万的援军,太宗设身处地,假想自己是高延寿,那么高延寿会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呢?
太宗预判出了三种策略,其一,上策,援军与安市城联合固守,互为犄角,不断地骚扰唐军的后勤部队。
唐军远征到此,后勤粮食等十分重要,如此一来,唐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分心、烦不胜烦,他们的进攻也就一时难以取胜,后撤又被沼泽阻拦,使唐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为上策。
其二,中策,带着城内所有的人连夜跑路,是为中策。
其三,下策,不自量力与唐军决战,是为下策。】
群臣:……
陛下有点狂啊!
【针对以上三策,太宗皇帝十分自信,他认为高延寿一定会傻不愣登地选择下策,正面与唐军硬刚!说不定对方觉得十五万对三万,优势在他们身上。
不得不说,太宗皇帝确实预判对方的想法。
高句丽那边有一位老官吏,为高延寿进献了应对的策略,恰好就是太宗分析的上策。
并且高延寿刚愎自用,认为高句丽大军的人数碾压唐军,根本无需什么策略,大军正面压境就可以吓死唐军了,所以高延寿没有采纳老官吏的策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高句丽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君不见,太宗皇帝曾经五百对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