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耳边风之后,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攻打高句丽。】
尉迟敬德气愤道,“就该打!”
趁着他们这些老将们还在,将大唐的外部的危机解决完,他们这些人才好蹬腿啊!
房玄龄无奈道,“打仗不只是打,后方军粮等都需要考虑好。而且,高句丽……”
他话未说完,便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攻打高句丽,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为,当年隋炀帝杨广便是折在了这场战争中,顺便将隋朝给折腾散了。
因此,谏议大夫褚遂良和众多的群臣们都害怕重蹈覆辙,但是徐世勣则表示当年就是因为放任薛延陀,以至于养虎为患。
太宗皇帝同意徐世勣的看法,他认为泉盖苏文暴虐无道,高句丽的百姓正苦不堪言,此时便是高句丽灭国的前兆。
但是这个时候,大唐的开国猛将们要么上了年纪,要么生病体弱,李靖75岁老了,侯君集死了……秦叔宝也死了……太宗皇帝便决定亲征高句丽。
然而吧……其实当时大唐还是有很多猛将的,亲征?或许是太宗皇帝手痒了?】
高句丽在五世纪的时候就改成了“高丽”,
但此高丽非彼高丽,所以为了避免误会,我还是用最开始的高句丽来讲。
*1:
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资料,北宋人口在1110年达到了为9400多万,
而到了1127年北宋灭亡时,北宋的人口已经稳定发展了大约160年2。
因此,可以推断北宋人口突破了1亿。
第146章
【帝皇亲征,果不其然遭到了朝臣的反对,褚遂良认为太子才刚刚新立,国内动荡还未彻底安稳下来,这个时候皇帝不宜离开皇宫,真的要打,派两三个猛将去就是了,根本不需要李世民亲自去。
但是太宗皇帝仍然执意亲征,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新立的太子才十几岁,他想为小太子解除了外患……
公元644年,七月。
太宗皇帝在亲征之前做了四个战前部署,其一,下令将作大监阎立德前往洪州、饶州、江洲督造运粮船400艘。
其二,太宗皇帝派遣营州都督张俭统帅幽州营州的军队,契丹、奚、靺鞨作为“唐协军”,对辽东发动试探性进攻。
其三,任命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节度河北诸州的全部事务。
其四,让太仆少卿萧锐,(萧瑀的长子、李世民的女婿)从河南向沿海转运粮草。
以上,我们便能看出,太宗皇帝时刻谨记着“粮草先行”的道理。
并且其他草原部落作为大唐的唐协助军……可还行?不得不感叹一句,太宗是在牛!大唐实在强!】
太宗这会儿可没听进去天幕的夸赞,他脑海中一直循环着那句话“新立的太子十几岁”,这个太子又是哪一个呢?
如今是贞观元年,贞观十八年时他亲征高句丽,这个时候,新立的太子是十几岁!
太子……李世民心道,他只会选择观音婢的孩子,但长子李承乾被废,他目前只有惠褒*1这个儿子,但惠褒今年七岁了,等到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已经过了及冠之年,这年纪显然对不上。
难道是观音婢将会给他生第三个儿子?是了……这太子必定是他与观音婢还未出生的儿子……
太宗皇帝这般猜测,群臣自然也不例外,身为朝臣,即便未来他们不站队,也不想无意得罪可能上位的储君。
【泉盖苏文眼看太宗皇帝一副来势汹汹的样子,顿时感觉大事不妙,大唐居然来真的。
于是他立刻选择了滑跪,他连忙派遣了使者向大唐进贡宝物,
谏言大夫褚遂良利用“臧哀伯谏纳郜鼎”的典故,劝说太宗皇帝拒收了贡品,并且把高句丽的使者移交给了大理寺论罪。
显然褚遂良虽然不同意太宗皇帝亲征,但是他还是支持大唐攻打高句丽的。
秉持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宗皇帝移驾洛阳,召见了曾经跟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现在已经退休的郑元璹。
郑元璹不知是不是曾经被高句丽搞出了心里阴影,他一听太宗皇帝居然要亲征高句丽,极力地反对。
太宗皇帝便告诉他,大唐远胜隋朝,朕也不是隋炀帝,你就等着好消息吧,高句丽他必定打下来!
然而当时刚好碰上了辽河河水暴涨,导致了张俭的部队迟迟没能够渡河。】
【十月,太宗皇帝又派出了两路主力大军,第一路,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江、淮、岭、峡四个州的军队,共四万人马,再加上在长安、洛阳招募的三千人以及500艘战舰。
这一路大军汇合之后,从莱州出发渡海进攻辽东。
第二路,任命太子詹事、左卫率徐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领步骑6万人以及兰州、河州归降的胡人士兵,从陆路进攻辽东。
两路大军水路并进!
太宗皇帝在人员配置上选择的两路大军的将领都是老熟人,曾经张亮是李勣的部下,这两人甚至是老搭档了。
而这个时候,在唐初武德年间还在战场刷经验值的李勣终于成长起来了,大唐的猛将凋零之后,他扛起了新一届“军神”的盛名,并且他还活得久!!】
凋零的李靖、侯君集、秦叔宝等:……
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了啊,熬死前辈,你上位?
【随后,太宗皇帝向天下人发布了征讨高句丽的诏令,对外以“泉盖苏文杀主虐民”为由,来雪高句丽君父之耻。对内,宣传隋炀帝征高丽的过失,辽东乃中国之地,必须收复,要报中国子弟之仇。
不得不说,这一番造势十分高明,既能在政治上孤立泉盖苏文,又能激励己方士气,完美地符合自古以来打仗必备“师出有名”的名头。
太宗皇帝还讲了此战必胜的五个理由,并且严禁军队扰民。
附近的州县以及百姓都献出了自家能够拿出去熔铸攻城器械的铁制用品,年轻的勇士纷纷应征入伍,没有被选中的人脸上都充满了遗憾。
这一战为什么大唐的百姓如此士气高涨呢?
其一,太宗本人能征善战是出了名的,百姓跟着这样的皇帝上战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且他们也打从心底里相信这就是一场绝对胜利的战役。
其二,李勣在这时候刚刚打败了薛延陀。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唐民心尽得。
而当初隋朝征兵攻打高句丽的时候,百姓们甚至不惜自断手足来逃避兵役,这二者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尉迟敬德满脸鄙视的模样,“隋炀帝百万人去攻打高句丽,反被人家筑了京观,是个人都不愿意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