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4(1 / 1)

此乃臣子本份是也。”

太宗笑道:“往后朕若有不妥当之处,还望诸位直言劝谏。”

朕是个要成为明君的男人!

【以上,我们可以知晓正是因为魏征这种巧妙合宜、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才使得李世民对他的谏言每每“欣然”采纳。

在魏征一生两百多次的谏言当中,这样先夸再劝,有时候再带点自我贬低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谏言魏王移居武德殿一事,比如谏责显仁宫官司一事,再比如谏言于虢州采银一事等等……

魏征除了谏言之外,他还有一项工作任务,那便是修史,所以这家伙骂人的时候,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古之贤君来开头,尧舜如何如何……文景怎样怎样……

你二凤皇帝不是立志当明君吗,那你可就得听我的谏言,做得比他们还要好。

这便是魏征的说话艺术,不过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即便魏征再会说话,情商再高,但他劝谏的本质说到底都是在对皇帝提出质疑,反对皇帝的意见。

并且这还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次数之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为什么身为九五至尊的李世民每每都能够“欣然”采纳呢?

就算太宗皇帝情绪再稳定、脾气再好,也不可能次次都不生气吧,这可不是忍一时,而几乎是忍一世的事情。所以呢,咱太宗皇帝也是生过气的。

一日,太宗皇帝下朝后怒气冲冲去到后宫,嘴里喃喃自语道,朕就该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状,便问太宗皇帝,是谁惹你生气了啊?

太宗皇帝便说,这个魏征实在是太过份了,他总是在朝堂上和我争论,半点面子都不给我,我心里非常不痛快。

长孙皇后听完回到内殿,穿戴了朝见的礼服后再出来见李世民,李世民见到后觉得非常奇怪,便问皇后,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

长孙皇后便道,她曾经听说过,君主圣明,而臣子就会忠良,正是陛下您圣明,魏征才能直言上谏,如此好事,她怎么会不来祝贺陛下呢?

太宗皇帝一听,笑了出来,对魏征的气这才消,气消了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可真是惊险啊!!

若不是长孙皇后在其中周旋,说不定魏征那一次就真的要被气头上的陛下给一刀斩了。

方才内心蠢蠢欲动,企图复刻魏征路线的其他朝臣们这时候也歇了那份心,千古留名固然重要,但也得有命直谏才行。

这条路估计也就魏征能走了,他们这些普通臣子还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魏征松了一口气,虽然知晓自己不会被陛下赐死,但帝王之怒到底令人心惊胆颤,即便他再直言不讳,也是个会死的普通人。

太宗皇帝尴尬地咳嗽两声,这……哎,这不能怪他,谁让魏征老是让他没面子呢。

与此同时,魏征也在反思,他知晓自己并不是哪一次让陛下特别生气,而是次数太多了,陛下心里的怨气没办法发泄,要不……他让陛下发泄发泄怒气??

再者,要不以后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他尽量私底下劝谏陛下?

【劝谏是双方相互的,一方劝,一方纳,这劝谏才能完美成功。所以魏征本人劝谏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太宗皇帝的功劳。

太宗皇帝有着一个大多数君王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自省。

太宗皇帝的“吾日三省吾身也”,一是“驭群臣而不威乎?”,二是“统万民而不仁乎?”。

而这三嘛,则是“为征喷而不气乎?”】

尉迟敬德噗嗤一声,他下意识抬眼看去,便见陛下、魏征两人对着他怒目而视,其他人则是一副你自求多福的样子。

尉迟敬德连忙摇摇头,赶紧伸手捂住嘴巴,表示自己再也不笑了……

太宗皇帝、魏征这才收回眼神……

【每每太宗皇帝被魏征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他就会反过头来想一想,虽然这魏征嘴巴臭了一点,但这说的话是不是也是有一点道理?自己离明君的距离是不是还是不够?

这么一想,太宗皇帝火气也就散了……

另外太宗皇帝能够接受魏征的每一次谏言,这其实也来源于他自身的功绩足够耀眼。

从晋阳起兵到打天下辅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再到武德年间的几次大战,以及灭东、突厥,带领大唐走出三年灾害之年等等,在这其中太宗皇帝的功劳不容抹去。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信,他才能够坦然地去接受其他人的谏言,而不是被臣子一谏言,就怀疑臣子怀有二心,揣测臣子是否看不起自己等。

历史上这样极度自信、极其优秀的君主是非常少的,很幸运,魏征恰恰遇上的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极为罕见的“千古一帝”。】

太极殿外。

太宗皇帝与魏征隔着朝臣默默相望,君臣的默契在这一刻达到顶峰,一切皆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

太宗皇帝心道:朕作为统御万民的大唐天子,确实需要魏征在自己身边时不时地叨叨两句,随时替自己查漏补缺。

既然朕立志想要当一个空前绝后的明君,那就必须舍弃那些只会对朕阿谀奉承之人所说的阿谀奉承之言,接受魏征那听上去不那么舒服的逆耳忠言。

【其实太宗皇帝和魏征这对千古佳话,很大程度上是靠李世民达成的。

古人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来忠臣易得,明君难有,便是如此。

因为如果换了其他的皇帝,那魏征可能没劝几次就直接被砍头了,也只有李世民才能给魏征提供这个舞台,才能成就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

但魏征能够达成千古谏臣的功名,他自身的能力和胆识也是不容忽视的。

魏征为什么非得走上这一条轻则丢官,重则丧命的“犯颜直谏”之路呢?他完全可以走一条相对轻松的路,做一个对皇帝唯命是从的人不也是很香的吗?

香!确实是香!但这条路仅仅适用于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太宗皇帝创业的元老级功臣。

但这条路不适合魏征,魏征之前是废太子李建成身边的人,甚至还经常谏言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所以他的身份注定他如果只是随波逐流的大臣,那么太宗虽然会用他,但必定不是重用。

其次,魏征本人的志向也不会允许他自己成为这般庸碌之辈,他曾经和太宗说过,愿陛下使臣成为良臣,而非忠臣。

太宗皇帝便问他,忠臣、良臣又有什么区别。

魏征道,像关龙逢、比干等忠臣虽然忠于国家、忠于天子,但他们却空有其名,不仅使得自己深陷囫囵,也让君主落下残害忠良的恶名。

而良臣就不一样了,不仅自身获得美名,也给君上带来了明君的称

最新小说: 黑夜书 黑夜书(四川日记) 被疯狗咬了记得打狂犬疫苗 [总-攻]背景板我是专业的 虫母养成计划 丢了星星(女出轨/男二上位) 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兽人世界也是要吃饭的呀 【家教】乙女短篇合集 三个好汉一个帮(古言 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