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是。这天幕啊,多说些对我们老百姓好的吧。再说一说,说一说吧。”
咸阳宫。
嬴政道:“正是如此。大秦统一之后,各个地区征收纳税时,国家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此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之后,必定节约这些成本。”
扶苏道:“父皇说得不错,且使用相同的钱币,百姓之间的距离感定会随着交易的频繁,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各国遗民相融指日可待。”
【政策三:车同轨。
说到“车同轨”,主播以前总是很迷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马车需要“同轨”呢?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卡车、小轿车、货车都不需要“同轨”就能很正常地行驶在大路上。
所以当时的我不能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车同轨”是一个优秀的决策,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件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事情。然而当我真正去了解,才知道上课时老师们一掠而过的知识点里藏着很多我从未想过的事情。
我们现代的马路时是泊油路,再不济也是水泥路,这样的马路是非常耐磨损的,而古代不同,当时他们的的路都是泥土夯实的,他们的车轮子是用木料制成的,外面加上一层的铁箍箍紧的,这在史书上被称为“铁笼”。
而他们的车子在泥土或者土石板铺成的道路上行驶久了,就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这也就是“辙”。
往后的马车车辆都是在这两道前人留下来的车辙中行走,这样行驶起来比较地方便和平稳、安全。
虽然说并非是没有这两条车辙就不能走,不能行驶,你非不顺着车辙走也行。
但是这样行驶起来会很慢,车子也很容易坏,甚至路上那么多条的车辙,你避开这些多条车辙,那么可供你选择的道路余地就不多了,甚至很有可能你会翻车。所以这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都不会做的事情。
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车辙宽度都不相同,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车辙,这其实是各国有意利用国家与国家之间车辙的参差来进行防御。
因为在那个时代,七国争雄,战车是军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备武器,而“车辙”轨道也就成了一种自己国家的国防战略武器。
所以一开始各国在建造自己国家的战车时,就先将自己国家的车轮子保持一致,同时又区别于其他各国。
这样的话,自己本国形成了固定的车辙,便只方便自己国家的车辆行驶,防止其他国家的战车进入自己的国家境内。
而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立刻意识到在大秦疆域,原先六国遗留下来的不同规格的车辙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全国的马路运输,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于是,他将原本六国的防御工事废除掉,将这些拆下来的,收缴上来的武器,也就是刀剑之类的铁质品,铜制品这样的东西用来改造,注意是改造全国上下不一样的车轮间距和不同轨道的重新统一。
秦始皇嬴政将道路车辙统一为一种尺寸,也就是六尺宽。*2
大秦的“车同轨”在保障百姓顺利出行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以“驰道”为主,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辐射而出的全国的主要的交通干线。
交通一方便了,对于疆域辽阔的大秦来说,保障了全国的军队及时的调遣,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及时。此外,“车同轨”还修成了北通九原的直道,以此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车同轨”加速了秦朝的发展,使其便于管理天下,这便是大秦实施的“车同轨”。】
大秦下,经常来往于各国的商人最头疼的就是如今大秦下六国故地车辙的不同。
计量单位或者货币他们顶多也就是在买卖的时候麻烦一点,但车辙的不同是他们一路上颠簸的罪魁祸首,有时候在行商的路上可真是一颠簸就颠簸数月。
本来他们商人就坐不得马车,大件的货物只能装载在牛车上面,行驶速度本就慢,再加上各国车辙的不同,那真是要命了。
这时见天幕说出将来陛下的“车同轨”政策,个个乐不可支。
此时嬴政也联想到天幕说起他的“法制”时,说到百姓听到的、见到的、被执行的不一定是他真正颁布的“法制”。
“车同轨确实重要,中央与地方需要紧密联系,道路通畅、车行快捷,朕便能尽可能地将天下掌控在手中。”嬴政沉声道。
【秦始皇嬴政对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秋功绩,然而他这个人始终是带着无数的争议的,但“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是他的功绩中最没有争议的三项,是铁板钉钉的“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1:关于小篆,有一说是,当时推广的还有隶书。
在日常生活中,又推了一种文字,即隶书。
隶书与篆书相比,书写相对简化,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更适应书写的便捷性,
这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这就是《史记》中记载的“书同文字”。
又有一说是,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奴隶,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2如果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
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
从现代人的视角看,稍微有点窄。
第73章
【说完秦始皇这三个没有什么争议的政策,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秦始皇嬴政的另外一项政策,那便是修筑长城。
这项政策一直以来不仅仅是秦始皇嬴政残暴的证据,更被称为大秦二世而亡的重大的原因之一。】
咸阳宫。
嬴政此时正敛着眉,回想着天幕说的那三项政策。
他赢政一直以来便被天下之人口诛笔伐,而这三项政策却罕见的没有受到太多的诋毁,天幕认证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举措,那么这三项政策具体怎么实施得比天幕所说的更好,这是他正在考虑的问题。
然而,天幕一眨眼的功夫突然说到“修筑长城”,嬴政下意识一顿,豁然睁开双眸,眼神犀利。
大秦二世而亡的重大原因之一?
修筑长城竟会成为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