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交换生(这里主要指国际间交换生,国内高校间交换生在80年代较少且不成规模体系,以下主要以与国外交流情况为例)一些常见的情况和操作方式等:
选拔主体和流程方面
学校层面:
1.一般是国内重点大学与国外大学有合作交流关系。
2.选拔主要在学校内部进行,通常由学校外事部门、相关学院等负责组织。
?学校发布交换生项目通知,一般会对目标交换学校、专业要求、外语水平要求(如英语通常要求大学英语成绩优异等,有的学校如果有与非英语国家交换可能会要求相应小语种能力)、学习成绩(一般要求成绩在班级或专业排名比较靠前等)、综合素质等作出规定。
?学生自主报名申请,提交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一般由专业老师等撰写)等材料。
?学校组织选拔考试(有的会有外语笔试、口语面试等环节),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初步人选。
国家层面(较少情况):
如果有一些涉及国家层面的少量交换生项目(比如与友好国家特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培养等)
1.相关部委发布通知到高校等单位。
2.高校等单位推荐人选,再由部委组织评审等流程确定最终人选。
资金和费用方面
学校合作项目
1.部分是对方学校会提供一些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学生自己负担生活费用、往返交通费用等。
2.学校自身可能有少量的经费支持学生(比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用于交通等)。
3.学生家庭自行承担大部分费用(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话)。
国家层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