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看 > 其他类型 >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 第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5章 孟懿子问孝

第5章 《论语》第二篇《为政》第5章 孟懿子问孝(1 / 1)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读:

一、原文释义,智慧启源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给出“无违”这一简洁而深邃的回答。在孔子与樊迟的后续交流中,这一回答的内涵得以进一步阐释。

孟懿子,作为鲁国的大夫,向孔子求教何为孝。孔子回答“无违”,意思是不要违背。这里的“违”并非单纯指行为上不违背父母的具体指令,而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当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主动向他提及此事。樊迟不明所以,追问其含义。孔子解释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以符合礼的方式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应以礼安葬,并且在日后的祭祀中也要遵循礼的规范。

“生,事之以礼”,意味着在父母生前,子女要按照社会公认的礼仪和道德规范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这不仅包括提供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则强调在父母离世后,子女要按照礼仪进行庄重的葬礼,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念。在日后的祭祀活动中,也要遵循礼节,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家族的精神和文化。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无违”的多重内涵

“无违”这一概念,绝非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不违背父母的具体要求或意愿,其内涵之丰富远超乎此。从浅层理解,它要求子女在行为举止上不违背传统孝道所规定的各种规范和礼节。然而,往深层探究,“无违”更意味着子女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敬畏与顺从。

这种顺从并非是盲目的、毫无原则的听从,而是建立在对父母的深切理解、关爱和感恩基础之上的。在父母生前,“无违”体现为子女用心去体悟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以礼相待,给予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和关怀。这不仅包括满足他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尊重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重大决策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而当父母离世,“无违”则转化为按照庄重的礼仪为他们举行葬礼,让他们得以安息;并在日后的祭祀中,怀着虔诚和肃穆之心,缅怀他们的功绩和恩情。这种以礼行事,并非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而是通过外在的规范形式,将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无尽思念和敬仰具象化、仪式化。

2.礼在孝道中的重要性

孔子着重强调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疑将礼在孝道中的核心地位凸显无疑。礼,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具象化表达,为孝道的践行提供了明确且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框架。

在父母健在之时,以礼侍奉意味着子女的关爱和照顾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节度。既不能过度溺爱,使父母陷入放纵和骄纵;也不能疏忽冷漠,让父母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礼的存在,使得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恰到好处,既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顺之心,又能维护父母的尊严和权威。

而当父母与世长辞,以礼安葬和祭祀则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葬礼作为生命终结的庄重仪式,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尊重;祭祀则是后人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是家族传承和文化延续的重要环节。通过遵循这些礼仪,子女向社会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传统的尊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保障了文化的一脉相承和源远流长。

最新小说: 儿子(男男非双性) 【虫族主攻】虫族妖修 舍命陪君子 让格林德沃再次伟大 爱到深处是放手 新杀人事件2025.4.19 我回头时,你还在 红云 同行人(群像) 丛棘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