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的确是有意削弱吏部之权。
毕竟他不是朱元璋,做不到每天为自己的统治而工作十多个小时。
所以,这注定他他的皇权要被分成很多份,然后由一些人代理,以维护这个帝国的统治。
那样吏部的文官就会把持整个帝国官员铨叙大权,如此一来,既利于卖官鬻爵,也利于搞党争,排除异己。
这样就算朝臣们都利用荐举权卖官鬻爵,那也会导致卖家多,官价也不会被抬太高,这样买到官的人也不会为了捞回本,而把百姓逼得太狠。
与朱元璋建国之初,为抑制地方豪强做大,而要求里甲长与粮长轮流由富户担任一样。
但朱元璋这么一改,就有“皇帝轮流当,明年到我家”的意思,使地方豪强之间谁也不服谁,而处于分裂状态,更利于帝国统治。
既然让官员分享自己的皇权在所难免,那就多几个分享,这才皿煮嘛。
朱由校因此道。
而如今因为与地方联络常常需要数日乃至一两月的时间,所以,他只能让更多的京官参与荐举。
对于是政事堂大臣兼枢密院副使兼内阁首辅的他而言,削弱吏部之权,是有利而无害的。
所以,袁可立虽然不反对但也不支持,只做了听命行事的执行者。
吴伟业对于这样的圣旨感到很不满和失望。
赵进美因此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