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后朱由检又杀了两位蓟辽总督範志完、赵光抃来顶罪。】
【这皇帝怎麽回事?一遇到事情就杀人来顶罪?】嬴稷无语了,【现在这种多事之秋,他不好好安抚臣子,逮一个杀一个是怎麽回事?
这麽下去,还能有人为他明朝打仗吗?】
第262章 第二百六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朱由检却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
这些人打不赢清军, 还让他们大摇大摆的离开,那不杀他们杀谁?
至于官员,他大明如此人才济济, 杀了这几个,还怕没有其他的人吗?
【老夫倒是想起来了, 这大明的皇帝是真的喜欢杀大臣啊。】刘煓摸摸胡子。
之前陈曦就说过很多明朝皇帝杀大臣的事情,经常杀的还都是忠臣,功臣。
确实是逐渐的让人心寒了。
这麽一想, 现在大臣们纷纷投降清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在这边还担心一下不知道什麽时候就会被皇帝给推出去背锅杀了。
【种瓜得瓜。】武士彟微微摇头,【如果是只有他一个这样,人们可能还会期待下一个皇帝, 但是从开始就这样……】
那大臣们只有期待改朝换代了。
有句话虽然难听,但是确实是个真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别说是给清军当俘虏了,就是给蒙古人、给之前的金人甚至是匈奴突厥等等人当俘虏的, 当叛军的难道少吗?
只能说这些人没什麽骨气, 但是明王朝历任的皇帝们肯定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当然, 以皇帝们的脾气他们肯定是不会承认的,只能看在这次之后会不会悔改了。
【昭襄王说得对, 很快报应就来了。
随着内外两线战事的大溃败,明朝已经有了日薄西山的,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照例到皇极殿接受朝贺, 而文班只有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 武班只有一名勋臣。
朱由检命开门,进来的朝臣太少, 过了许久才陆续有朝臣匆匆赶来,凑够了百官中一半多一点的人数, 这才勉强举行了朝贺礼。】
【当时的北京城已经流传“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之语,
清军第六次入塞期间,朱由检取出内帑数万,发给守城将士,每人只领二十钱,守城士兵们弹着钱说:
“皇帝要性命,令我辈守城。此钱止可买五六烧饼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迫切渴望尽快扭转局势,下令以一万两黄金以及侯爵来悬赏李自成的首级,以五千两黄金、一品大员的官位和锦衣卫指挥使的世职来悬赏张献忠的首级。】
【我们回头看看,朱由检是真的不想给钱吗?
其实还真不是,朱由检可以说是明朝,乃至是整个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
他曾经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经筵,也曾经亲自关心宠妃购买日常用品的价格,
他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给朝廷的财政减负,只是没什麽脑子。
比如关外辽东的军士闹饷,礼部侍郎周延儒跟他说不用管,应该让军士们效仿古人“罗雀掘鼠”,
他跟自己俭朴的想法一比较,觉得很对,于是放弃拨款发饷。
有大臣上奏,驿站这机构靡费钱粮,他也觉得正确,马上下令裁撤。
他分不清什麽是可以节俭的,什麽是不能节俭的,可以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前面早有铺垫,然后就是被他的节俭给催出来的。
他自己节俭尚且可以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是其他人被他的节俭可是逼得活不下去了。】
朱由检脸色惨白。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指责他的节俭是错的,就算是大臣们平时偶有不把他当回事的举动,但是也不敢直接这麽下脸子给他呢。
而且,他身为一个皇帝都能如此以身作则了,要求一下普通百姓和军人,有什麽问题吗?
朱由检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从天幕的说法来看,好像问题又真的有点大。
【当然了,朱由检的节俭除了他自己本人的性格,也有被迫的成分。
明朝传到他手中的时候,国家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他不得不鼓励节俭,继而以身作则,
可惜的是,他本人,包括他眼皮子底下的皇后、皇妃和子女可以节俭,他能亲眼看得到的皇宫中的用度可以节俭,
不过官僚集团的奢侈他就无法控制住了,甚至还有其他宗室的奢靡,
哪怕是最后自尽朱由检都没穿龙袍,但他一家人节俭终究救不了整个朝廷的财政困境。】
自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