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一些半割据的藩镇并没有认真推行,从而使佛教势力在这些地区得以保存,成为以后佛教势力再度滋长的基础。
所以严格来说,这并非是灭佛运动,而是毁佛运动。
四次灭佛运动之后,佛教也终于开始低下了它高贵的头颅,开始全面、主动与儒、道融合,
逐渐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开始向世俗王权低头,并接纳了道教中的相关思想。
之后儒释道便开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整体来说,李炎统治的这段时间是唐朝中后期相对比较平稳的一段时期,也被后人称之为会昌中兴。
也就是说,如果李炎不作死,即便他上位的过程不怎麽光彩,也不影响他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毕竟唐朝皇帝的皇位,来的基本上都比较刺激。】
李世民:“……”
嗯,知道了,反正就是他起的头呗。
但问题是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好皇帝,这可是天幕自己盖棺定论的。
除了有些问题上他有点问题之外,那可是一个没有问题的皇帝啊!
后人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有点什麽问题吗?几斤几两掂量清楚了吗就要效仿他。
不过这个李炎到底是怎麽回事?
难道又是被宦官牵着鼻子走了?
【这个作死呢,跟我前面提到的一点有关,那就是李炎作为李家子孙,更崇尚道教。
道教有什麽嘛,诸位恐怕比我更清楚。
是的,李炎喜欢服食丹药。
作为道教特産,李炎对此是非常推崇的,长期服食,不敢懈怠。
如果说佛教损毁的是国家的利益,那麽道教折腾的就是皇帝本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教才是真正贯彻了衆生平等的。
李炎嗑药磕出病之后,道士声称这是成仙前的“换骨”,到之后直至磕死,都没有对此有过任何怀疑。】
李世民:“……”
就,怎麽说呢,也不知道说什麽好了。
还好不是被宦官给害死的,否则他这个做先祖的就要清理门户了!
【李炎去世后,也不是他的儿子继位的。
是他的皇叔李忱,庙号宣宗。
听这个庙号就知道,这位也是一个比较有为的皇帝了。
和汉宣帝刘询一样,李忱上位同样是想要控制皇帝的人推举的,只不过推举刘询的是权臣,想要控制李忱的是宦官马元贽。
还是同样巧合的,马元贽也走眼了,李忱并不是什麽好控制的人,他登基后很快便展现出了雄心勃勃的执政意愿。
在唐中后期的有为皇帝们基本上都是要抑制宦官势力的,李忱当然也不例外,对宦官和宗室他都有抑制。】
【除此之外,李忱还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
对外击破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
对内明察沉断,恭谨节俭,使得局势安定不少。
他甚至还从谏如流,在中晚唐的君主之中,可谓是一股清流。
这点完全是在学习他的祖先太宗李世民李二陛下了,李二陛下从谏如流的主要谏臣是魏徵,李忱纳谏的主要谏臣是魏征的五世孙魏谟。
魏谟是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
魏谟入仕后也不负皇帝们的期望和祖先的光彩,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李忱登位后,遂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李忱执政期间,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他统治的时期也被称之为“大中之治”。
看看,人家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式,学习好点的!】
李世民神色稍缓。
总算有个还能拿得出手的后人了,不然再说下去,他自己都没脸见人了。
【当然了,李忱也不是那麽完美,如果真那麽完美,也不会有后来的太子风波了。
大中八年的时候,和令狐绹密谋除去衆宦官的计划居然也能被人获悉,使得宦官专权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根除,还加剧南衙北司之争;
统治后期,所任将帅管理不当,各藩镇也相继发生叛乱,虽然后面也平定了叛乱,还是産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他对子女非常严苛,不立太子,对女儿尤其要求严格,不知道的以为他的女儿不是女儿,女婿才是亲儿子呢。
李世民在这方面可没有犯过这种篓子。】
【最重要的是,李忱也跟自己的前几位一样,沉迷嗑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