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经纶站在门边侯着。
一盏茶后,弘庆帝来了。
一改往常,弘庆帝今日没穿皇帝常服,穿了一件大袖道袍。
武经纶跪下行礼,“草民武经纶,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弘庆帝微皱着眉头,“别草民草民的,当初只是贬你去戍边,还没除籍呢,你急什麽?!”
“微臣知罪。”
“这句倒是没说错。”弘庆帝看着伏地的武经纶,“擡起头来。”
武经纶慢慢擡起了上身,看着弘庆帝。
“多年不见,武经纶。”弘庆帝往后靠在龙椅上,“你是朕亲自点的状元。”
“陛下厚恩,微臣没齿难忘。”
“然后呢?然后你就…….”弘庆帝似突然失去了耐心,“武经纶,你太聪明,朕不和你绕圈子。咱俩就挑明了说。”弘庆帝扒拉那些折子,“你和海刚峦一起提的那些南方重建、减免赋役,朕批了。改建康为‘南京’,在南京设置陪都,朕批了。流民迁入南桂,其中的条条框框,朕批了。整个南方的商业计划,朕批了。”弘庆帝把那些折子一本本罗列出来,“不管上折子的是谁,别以为朕不知道这都是你的提议!”
武经纶不意外,不辩驳,等着弘庆帝撒气。
“这些,朕都批了。你还想怎麽样?”弘庆帝盯着武经纶。
“微臣不敢。”武经纶垂着目光。
“你还有什麽不敢的?!”
御书房内外的太监全都跪下了。
弘庆帝挥挥手,太监全都出去了,关上了门。
约一盏茶的时间,御书房里落针可闻。
“你劝太子纳妃吧。”弘庆帝开出了他的条件。
武经纶握紧了拳头,“陛下,太子若想纳妃,臣绝不阻拦。恕臣不能劝太子立妃。”说着再次伏在地上。
“武经纶,朕不止有一个儿子,你知道吧?”
武经纶伏在地上,却提高了声音,“太子在弱冠之龄筹谋五年,只身前往南方,平叛逆贼,收複南方。稳定西平侯,收拢苗瑶。其功绩,绝非常人可比。”
“武经纶你威胁朕?”
“臣不敢。”
此时的东宫。
司珍房送回了那套金饰,已经按照陈简策的尺寸改好了。
陈简策拿过那只镶嵌宝石的镯子端详,匠人在宝石间隔最宽的地方,做了一个切口。把断口磨平滑,放大了口径。他戴在手上,反複看着。
刘通来到陈简策近前,低声道:“殿下,武先生在御书房。”
陈简策马上擡眼看他,刘通低声道:“陛下发了火。其它的,不知。”
“嗯。”陈简策挥挥手,刘通下去了。
陈简策趴在桌案上,手指摩挲着那只手镯,自言自语:“先生替我受苦。”
御书房。
两人间安静了好久。
弘庆帝开了口,“你去北边吧。”
跪伏在地的武经纶闭上了眼睛。
“朕用这道圣旨和你换。”说着,扔下来一卷圣旨,“打开看看。”
武经纶直起上身,拿过圣旨,缓缓打开。
弘庆帝盯着武经纶的表情。武经纶没什麽表情,还是进门时的严肃谨慎。看了这道圣旨,依然如此。
这就是弘庆帝不和他绕圈子的原因。和这种人绕圈子,就是累自己,没意义。
武经纶逐字逐句看完了,又小心收起了圣旨。双手捧着,还回弘庆帝。
武经纶拿出自己带来的三本折子,双手呈给弘庆帝,“臣遵旨。”
弘庆帝随手翻开一本折子,入眼的就是“金沙洲地区布防可做如下调整……”弘庆帝啪一下合上了折子,双眼似要喷出火来!武经纶早就写好了这些折子,就等着和弘庆帝谈判呢!
武经纶也不说话,再次跪下。等着弘庆帝发火。
火冒三丈的弘庆帝突然想起了海刚峦的一句话,他说:“武经纶把殿下教得很好,陛下最有眼光。”
是啊,这个人还是自己点得太子讲读官,陪伴太子三年,教授太子文韬武略,治国平天下。
刚刚武经纶说得那些话,是实话。太子在一衆皇子中,出类拔萃,无可比拟。现在别说他废了太子,就是也像陆仲德一样把太子打一顿,这群朝臣能跪死在大殿前。
到头来,这些事又归结到弘庆帝自己身上。
弘庆帝靠在椅背上,长长出了一口气。他觉得,他需要和陆仲德聊聊。
“下去吧。等圣旨。”
“谢皇上。”武经纶跪着没动,“啓禀皇上,臣请求,见见太子。”
武经纶七天没见到陈简策了。
“臣已经答应了皇上,绝无反悔。”
弘庆帝挥挥手,默许了。 ', ' ')